中國:稀土壟斷者?(3)
中國:稀土壟斷者?(3)
獨木橋兩端的中外博弈
未來全球稀土行業面臨的可能是資源換技術與技術誘資源兩種戰略的博弈
尚未正式出臺的中國稀土工業規劃威力已顯。據《日本經濟新聞》9月10日報道,為了確保生產環保汽車所需永磁材料的穩定供給,近期住友商社在哈薩克斯坦參與了從鈾礦中提取稀土的商業活動。而混合動力汽車的全球領先者豐田汽車也聲稱,今后5年間將向印尼、蒙古和越南等國的稀土礦山投資400億日元。
擁有稀土高端應用技術的跨國公司的這些反應,使得中國以資源換取稀土終端應用技術和產業轉移的想法面臨跨國巨頭們以技術誘資源戰略的考驗。從商業角度來看,過去10多年全球稀土年消費量從3.3萬噸增加到13萬噸的主要原因,是稀土應用技術的推廣和深化。與稀土資源大國中國的想法不同,在稀土應用的產業巨頭們看來,全球稀土產業鏈條中的主導和控制力量是在應用環節,而不是資源環節。
通常的稀土產業鏈涉及從礦山選礦到開采,原礦再經冶煉分離出稀土化合物、單一金屬和合金等基礎材料,再到加工成磁性、發光、儲氫、催化等功能材料,最后應用到各個高新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已初步建成了集科研開發、生產、應用于一體的較為完整的稀土工業體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資源、生產、出口和消費國。
然而,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就是,伴隨中國在全球制造中心地位的確立,國外很多企業也將稀土生產線大量轉移至中國,但目前中國稀土產業鏈總體仍處于上中游位置,盡管中國的稀土冶煉分離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真正處于金字塔尖的深加工和應用產品技術,中國始終不能掌握。
巨頭的控制性布局
“我們在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的支持下,突破了高性能釹鐵硼磁體制備關鍵核心技術——合金速凝甩帶技術,并擁有多項釹鐵硼速凝薄片的發明專利,但釹鐵硼磁體成分專利權仍掌握在日本和美國等的企業手中。”有研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小衛告訴《商務周刊》,她的另一個身份是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釹鐵硼,這三個字看起來很陌生,但作為稀土永磁材料,在計算機硬盤驅動器、混合動力車和風力電機上必不可少,也是拉動稀土產業發展的最重要產品。由于我國具有豐富的釹(Nd)、釤(Sm)和鏑(Dy)資源,目前我國已超過日本成為釹鐵硼世界第一生產大國,是世界稀土永磁材料生產、應用和銷售的中心。
“中科三環和寧波韻升作為國內生產釹鐵硼最好的企業,盡管現在也能生產很多高端產品,但在產品的性能和穩定性上與發達國家尚有一定差距。”聯合證券分析師梁偉指出,尤其是在用于計算機硬盤驅動器的釹鐵硼永磁材料等產品方面差距就更大,有些甚至還需要進口。據了解,全國現有稀土永磁生產企業有百余家,但除中科三環和寧波韻升外,其他企業大都處于中低端水平,產品主要是供國內企業用,出口量很少。
鐵硼永磁材料是日本住友特種金屬公司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下屬的麥格昆磁公司(Magnequench)于1983年最先研制成功,分為燒結釹鐵硼和粘結釹鐵硼兩大類。后來兩家公司還達成燒結和粘結釹鐵硼磁體的相互使用的交叉專利許可,并在美國、日本、歐洲和東南亞地區申請了專利。
由于中國專利制度始于1985年4月1日,住友和麥格昆磁所有釹鐵硼永磁材料關鍵專利在我國的優先權都已喪失。因此,中國作為世界釹鐵硼永磁材料的主導生產者并不受該專利限制。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可以生產、銷售和使用釹鐵硼永磁材料,但卻不能出口產品到其專利覆蓋區,否則構成侵權。1999年,中國的釹鐵硼產量與日本接近,但產值卻不足日本的1/3。該專利壁壘成為阻礙中國釹鐵硼磁體進占國際市場的最大障礙。
為擺脫困境,1992年,中科院三環新材料技術公司購買了住友和麥格昆磁的釹鐵硼永磁材料的生產和銷售許可證。其后,北京京磁公司、北京清華銀納高科技發展公司和寧波韻升強磁公司等幾家公司也先后斥巨資購買了該許可證。由此,我國為出口釹鐵硼估計花費了1400萬—1600萬美元,而在出口產品價值上的損失則高達上億美元。
除了稀土永磁,其他如稀土儲氫材料、稀土熒光材料及稀土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及器件方面的核心專利權,也大都掌握在歐美和日本等國。其中,日本的主要領域依次為永磁材料及應用、精密陶瓷、儲氫材料與電池、稀土催化劑;美國的主要領域依次為催化劑、光學玻璃與光纖;還有德國、法國及荷蘭等國在稀土應用上也都各有側重。“我們國家在熒光粉和儲氫合金等領域的技術差距要小一些,但其他功能材料在高端應用領域與國外差距較大。”黃小衛說,“像汽車尾氣催化方面,國外都做到歐5標準了,我們目前工藝水平才只達到歐3標準。”
除了掌握專利權,國外企業為了阻止中國稀土產品升級換代占領國際市場,在眾多稀土功能材料領域,如稀土熒光發光、晶體、特種玻璃、拋光、精密陶瓷和常溫超導等材料方面同樣采用類似的進攻戰略,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針對我國設立專利“圍城”。黃小衛對此憂心忡忡:“日美等國通過專利牢牢掌握了稀土產業鏈最終端的‘獨木橋’,而我國在稀土新材料領域缺乏原始創新能力,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又不夠,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
能否突破獨木橋
1993年,加拿大AMR公司與江陰市稀土材料廠合資組建一家公司。此后,法國、日本、美國和韓國企業也開始大舉進入大陸稀土行業。比如在釹鐵硼領域,日本昭和、精工愛普生、住友特殊金屬公司以及美國麥格昆磁等世界主要供應商紛紛關閉或壓縮國內的釹鐵硼生產線,向中國轉移。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了中國稀土產業在上中游相對完整的產業結構。以有研稀土為例,除北京本部外,還擁有江蘇省國盛稀土有限公司、樂山有研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廊坊關西磁性材料有限公司三個控股子公司。江蘇國盛是個分離提純廠,要把從江西、廣東等地購買來的離子礦萃取分離,得到單一的稀土氧化物,然后一部分運到四川樂山,電解得到稀土金屬及合金,另一部分以及在樂山生產出的金屬最終都要運到北京本部,在北京最后生產出釹鐵硼速凝甩帶合金薄片以及熒光粉等。
然而,目前這種跨省市的分工合作在國內并不多見。各個地方依托當地資源開始競相上馬稀土項目,也造成大量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我國稀土資源最為豐富的包頭和江西贛州都在其產業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重點鼓勵發展的稀土永磁、儲氫、發光等幾大產業鏈,即便稀土資源不甚豐富的福建、廣東、山東等地也都有著類似的規劃。
“現在是各地都想自己從頭搞到尾,這樣就造成規模都不大,因為一個地方沒有那么多的資源和技術。”一位業內專家說。以釹鐵硼磁材生產為例,我國主要投資生產燒結釹鐵硼磁體的上市企業有中科三環、北京安泰、寧波韻升、津濱發展、太原剛玉、首鋼煙臺和金田銅業,其中燒結和粘結釹鐵硼總產量年均在千噸以上的只有中科三環、寧波韻升和北京安泰。
紛紛上馬的背后,是大量購買或者通過合資建廠引進國外的專利技術和設備。據了解,包頭稀土高新區從2000年以來,由外商投資的稀土企業已經發展到10家,但通過先進技術進行稀土開發的企業很少,多數與本土企業的產業結構趨同,并沒有發揮出技術領先的優勢。
1999年,為了引進國外先進的專利技術,包鋼稀土斥巨資購買了美國能源轉換器件公司(ECD)/奧文尼克電池公司(Ovonic)及美國和光交易公司(WKC)的技術,共同合資成立了內蒙古稀奧科儲氫合金有限公司和稀奧科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主體技術和設備均從美國引進。但到去年底整整10年時間,只有其中的儲氫合金粉生產線能夠正常生產。
據了解,包鋼稀土在鎳氫電池項目上之所以還沒有成功,重要原因是當時向美方購買的技術和產品本身就有問題,盡管后來引進日本技術對生產線進行了改造,但效果仍然不理想,兩家生產鎳氫電池的子公司去年依舊虧損。包鋼稀土日前已準備借錢給其控股75%的稀奧科鎳氫動力電池有限公司,對現有的生產線再次改造,以達到生產混合動力汽車用鎳氫電池的目標。
實際上多年來國內稀土企業普遍存在原創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問題。雖然知識和技術作為無形資產正日益受到重視,但由于管理不善和法律保護不力,許多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技術成果隨人員流動而輕易流失,國內專利侵權現象嚴重。“研究人員花幾年、十幾年研究出一項能實用的成果,但只要在一家企業應用,很快就會在行業內擴散,科技人員的利益和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嚴重挫傷了創新的積極性。”黃小衛這樣分析到。
“國家在技術研究上投入不夠,知識產權審查又控制的太死。”黃小衛向《商務周刊》介紹,住友和麥格昆磁在一些專利權失效后還大量將類似技術全都申請專利,我國專利部門在審查國內企業的一些技術時,經常認為“與上一個技術只是小改動了一下,創新不夠”而不予認可,這樣也造成了一些科研機構和人員的積極性不足,“有時候研究好幾年的貢獻還不如發表幾頁文章”。
近年來我國稀土產業的專利技術與標準雖然發展迅速,但在總體上依然落后,與市場脫節和對外幾乎不設防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包括稀土新材料在內的稀土中、下游產業鏈中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相對更少。
“行業整合是很有必要,但關鍵在于提高國家的稀土應用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我們的資源優勢。”內蒙古稀土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安文認為,工信部提出的規劃中,到2015年稀土冶煉分離企業減少到20家左右是可行的,但真正關鍵的在于如何“突破外資企業的技術限制,建立起我們國家自身的‘高速公路’式的稀土產業鏈”。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
本站免責聲明:上述文字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自身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和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同意或贊同其描述或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果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直接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Email: sales@chinatungsten.com Tel: +86 592 5129696 Fax: +86 592 5129797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