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產品牌的出路看中國刀具國內外市場結構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大規模向中國轉移,同時國內制造業也加快了技術改造的步伐,于是國產數控機床開始大量進入制造領域。隨之一個尖銳的矛盾很快浮出了水面,先進的數控機床,配不到先進的國產刀具,不得不配“洋刀”。中國刀具工業幾十年如一日的產品結構,在新的發展時期終于暴露出嚴重缺陷,拖了制造業現代化的后腿。
我國目前年刀具銷售額為145億元,其中硬質合金刀具所占比例不足25%,不僅與國際市場刀具產品結構相去甚遠,也不能滿足國內制造業對硬質合金刀具日益增長的需求。國內制造業消費的刀具中,硬質合金刀具比重已達50%以上,供需結構脫節的問題已十分嚴重,其后果是大量過剩的高速鋼刀具以低價出口或內銷,同時高效硬質合金刀具卻不得不依靠大量進口,進口量已從2001年的0.9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4.5億美元(約合36億元人民幣)。
刀具結構失衡就是生產的刀具與需求不對路。例如:用戶需要的硬質合金刀具缺口很大,但高速鋼刀具卻生產過剩;現代制造業急需的高效刀具缺口很大,但低檔標準刀具卻生產過剩。
在發達國家,目前硬質合金刀具已占刀具的主導地位,比重達70%。而高速鋼刀具正以每年1%~2%的速度縮減,目前所占比例已降至30%以下。金剛石、立方氮化硼等超硬刀具的比重為3%左右。
我國目前年產高速鋼材8萬噸左右,約占全球總產量的40%,消耗了大量寶貴的鎢、鉬等稀有資源。這種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使得生產的高速鋼刀具大量過剩,不得不以低價銷售,導致大量刀具生產企業效益低下。
我國目前年產硬質合金1.6萬噸,也占全球總產量的40%左右。但是,硬質合金制品中附加值最高的切削刀片產量只有3千余噸,只占20%。這種狀況,一方面造成國內急需的硬質合金刀具供應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寶貴的硬質合金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從經濟效益方面比較,我國硬質合金年銷售收入約5.6億美元;日本僅為我國產量的40%,但銷售收入高達26.33億美元,其中刀片(刀具)的比重高達72%,使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企業也獲得了良好效益。我國工具工業應該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據有關資料顯示,去年我國共進口各類刀具產品兩萬三千三百六十四件,比上年增加64%;進口刀具購置費高達兩億八千五百壹拾六美元,比上年增加87%。這些數字說明,國產刀具還遠遠趕不上機床主機的發展,所以才造成目前“洋刀”暢銷的局面。在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愈加顯著的今天,明確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找準五金刀具制造界的發展趨勢并迎頭趕上,便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工廠”,這只是一些樂觀人士的估計。目前,我國制造業的主力還是集中在搞來料加工,獨立生產高尖端技術型產品的能力還不強,整體競爭力還有待提高。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們的差距在哪里?
據專家分析,我國的差距是階段性的。主要表現在,制造業仍以低端制造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僅為26.23%。作為出口大國的我國,出口物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與此同時,我國制造業的能耗卻高出國際發達水平20%到30%。
如何解決差距,加速產業發展?
中國的刀具企業和先進的跨國刀具企業相比,從資金、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似乎找不到什么優勢。但是我認為,至少有兩大優勢是中國刀具工業發展的寶貴條件。那就是: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可惜這兩種資源都沒有被很好利用和把握,喪失了很多發展機遇。
我國刀具材料的資源得天獨厚。2003年我國生產高速鋼6萬噸,硬質合金1.25萬噸,都占到世界總量的40%左右。但是,同年我國刀具的銷售額,還不到全球刀具銷售額的6%,這個巨大的反差令人震驚。說明我國刀具產品的附加值太低。
在人力資源方面,我國刀具工業幾十年來培養了一支素質良好的職工隊伍。雖然受我國工業基礎水平的影響,知識陳舊了一些,需要更新和提高。但這一步是不難趕上去的。許多外資企業從中國刀具企業聘請了大批人員,經過培訓都能很快適應現代刀具的生產、營銷和服務工作,表現十分出色,證明了這支隊伍的能力。但由于我國刀具企業長期生產千篇一律的標準產品,把這支隊伍的開發潛力和服務潛能白白地浪費了,這是十分可惜的。
那么,怎樣才能充分發揮我國的資源優勢和人力優勢,把刀具工業的發展推向一個新水平呢?專家認為首先要從轉變觀念強化服務入手。刀具企業要徹底丟掉幾十年來養成的千篇一律,有啥賣啥的舊習慣,把滿足制造業的需求放在首位。樹立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方針,即使沒有大量的現代化裝備,也能生產出用戶歡迎的好產品。有了這種指導思想,浪費資源的粗制濫造,浪費人才的墨守成規,就會大大減少。近年來,我國刀具工業開始涌現了一批科技型的民營企業,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其成長速度超過了力量雄厚的國有企業,值得關注。
刀具工業要解決現代化的課題,強化服務意識和提高服務水平是重中之重,其緊迫性遠遠超過裝備的改善。我們有過很多沉痛的教訓,一些企業花大價錢引進了國外先進裝備,但舊觀念沒有改變,依然生產千篇一律的標準刀具,結果不受市場歡迎。
當今發達國家的現代刀具制造業,經過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兼并、重組和提高,呈現出“高起點、大投入、規模化、國際化”的特點和集中化趨勢。10家最大的跨國刀具集團,占有國際刀具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我國刀具企業與之相比,不論在產品開發能力、工藝開發能力、裝備開發能力和營銷服務水平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必須承認,這個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趕上去的。刀具工業畢竟是一個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發展規律是不一樣的。很多技術和經驗,要依靠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我國刀具工業在近年的改革發展中,也開始注意到根據自身條件,準確定位,選擇合理發展模式的問題。很多大中型企業,都放棄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發展模式,開始呈現出各自的特色,這是一個十分可喜的現象。但是特色產品和服務的比重還不夠大,轉型速度還不夠快。說明緊迫感不強,沒有完全擺脫傳統體制的影響,所以改革的步伐還要加快。在市場經濟競爭中,企業是競爭的主體,它必須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負責。所以,當前我國刀具工業的發展,不能滿足制造業的需要,首先要從企業本身找原因,想出解決的辦法。但另一方面,必須看到,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歷史還很短,市場運作上還有很多不規范不完善的地方,影響了企業的健康發展,有時這種影響還十分嚴重。必須要政、企溝通,取得共識,由政府出面來解決。例如,多年來阻礙刀具工業健康發展的“劣質低價產品惡性競爭”和“不公平的投資導向”。這兩大問題,都和政府行為有直接的關系。
世界先進水平就是中國五金刀具制造界努力的方向。我國五金刀具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專家總結為四點:一、大力發展節約資源型、環境友好型產業;二、改變產品檔次,爭取以質取勝,把信息技術嫁接到產品中;三、加快培養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四、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