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經濟能取代美國嗎?
在奧巴馬抵達北京時,有個事實無法掩蓋:他正在造訪自己國家的最大債主。全球化給新興發展中國家帶來機會,使他們得以擴大在全球GDP中的比重,使其與自身的規模與歷史相稱。畢竟從歷史角度看,1820年(歐洲工業革命加快前)中國在全球GDP中的比重超過30%,遠高于目前美國所占比重。因此說,世界或許正在回歸一種更為正常的格局。
然而,美元面臨的威脅可能被夸大了。中國正在自建的籠子里把欄桿抓得嘎嘎響,因為該國龐大的儲備是干預外匯市場以阻止本幣升值的結果。實際上,中國在經濟上陷入的困局,類似冷戰中核威懾理論家所形容的“相互保證毀滅”。鑒于中國出口占GDP多達2/5,它應感激有美國充當全球經濟的最后借款者與消費者。
至于人民幣挑戰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在中國不具備發達金融市場,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也拿不出更有力承諾的情況下,這種可能性仍相當遙遠。
實際上,美國衰落論中最薄弱的一環,可能是對中國挑戰實力的高估。中國對出口的依賴,不僅是其經濟上的關鍵弱點,還具有政治后果。而投資銀行家鐘愛的直線增長預測并未將這些因素納入考慮。
中國的人口結構也會起到消極作用:將“未富先老”。盡管按高盛數據,2050年中國GDP將達45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35萬億。但到時美國人的年齡中位數將是全球除印度外的大國中最低的。屆時美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增長約30%,而中國將減少3%。這與出口依賴問題一起,對依然貧窮的中國構成巨大挑戰。 無人否認中國在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快的工業革命中取得的非凡成就。不過,美國仍是全球各大經濟體中最靈活的。如果美國政策制定者能應對財政挑戰,如果美國人開始加大儲蓄,美國完全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繼續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經濟軍事強國。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