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2001年到2010年,是廣東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期,是經濟發展總目標的第二階段,因此,未來10年是我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 礦產資源是人類生存,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廣東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發展,工業化程度的快速提高,高新產業比例的不斷擴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及經濟全球化對廣東經濟社會的影響,要求擴大礦產資源的有效供給,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含量和集約化水平,積極而有效的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全省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相關法規、《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規劃管理辦法》、《省級礦產資源規劃編制指南》和《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等的要求,編制《廣東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本規劃計算基準年為2000年,規劃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至2005年,第二階段至2010年。 規劃的適用范圍為本省所轄行政區域。
第二章 社會發展與礦產資源形勢
。ㄒ唬┙洕鐣l展概況 廣東省位于北緯20°07′~25°31′,東經109°45′~117°20′之間。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緊密相連,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遙遙相望。全省陸地面積17.964萬平方公里,地貌結構由山地、丘陵、臺地和平原組成,地勢北和西北高、南和東南低,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積11.2萬平方公里,平原和臺地6.6萬平方公里,素稱“七山一水兩分田”。 2000年,社會經濟繼續快速增長,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完成9506.04億元,比去年增長10.5%,第一、二、三次產業構成為10.4∶51.1∶38.5,工業生產速度加快,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4295億元,其中重工業增加值1736.34億元,礦產采選業產值292.63億元,礦產品延伸加工產業產值2044億元,工業產品結構得到優化調整,高新技術產品有較快增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14.7%,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對制糖、煤炭等“五小”企業實行關停,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步伐,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全省外貿出口總額919.2億美元,吸收外資122.4億美元,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提高,全省有60個市、縣(市)實現了小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 2000年全省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分別達到9761元和3654元。 。ǘ┑V產資源形勢 1、礦產資源特點 截至2000年底,本省已發現礦產129種,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產92種,礦產地1769處,其中非金屬礦產49種,產地470處,金屬礦產35種,產地751處,能源礦產5種,產地226處,地下水礦產3種,產地322處。本省礦產資源特點是:礦產種類多,豐度一般,優勢礦產集中度高,儲量較大。有色金屬及稀有稀土金屬有較大的優勢,鉛鋅礦儲量居國內前列。凡口鉛鋅礦是本省骨干礦山,開發前景很大,稀有稀土分布范圍廣,儲量大,離子型稀土保有儲量列國內前三名,鈾礦資源量可觀,南海海上石油天然氣豐富,地熱和礦泉水資源在國內僅次于云南和臺灣,是本省重要礦產資源,每年產值數十億元,創稅幾億元,鐵錳有一定儲量但后備基地嚴重不足,煤炭及農用非金屬十分短缺,長期以來需依靠省外購進,硫鐵礦、石膏、瓷土、水泥用灰巖、飾面用大理巖是本省傳統優勢非金屬礦產,其中硫鐵礦、石膏一直是主要出口礦產品,瓷土和飾面用石材是本省重要建筑材料、陶瓷和建筑板材的主要原材料,涂布級高嶺土、硅藻土、硅灰石是近10多年查明資源十分豐富的非金屬礦產,茂名和湛江目前已成為國內主要涂布級高嶺土生產基地(見附表1 主要礦產資源儲量表;附表2 主要礦產地儲量基本情況表)。 2、地質勘查工作現狀 到2000年底,全省已完成1∶100萬重力調查,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海岸帶工程地質調查,1∶50萬廣東省系列圖編圖;完成陸地面積1∶50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遠景區劃,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和地質災害初步調查,配合1∶20萬區調完成1∶50萬和1∶20萬航空磁測,航空放射性測量、土壤金屬量、水化學、水系沉積物及重砂測量;完成重要地區1∶5萬地質調查61180平方公里共140個圖幅。 全省自新中國建國以來投入地勘費40多億元,找到并評價大中型礦產地398處(不含地下水礦產),海上油氣田13個。 近20年,配合經濟建設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大量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基本查明了全省范圍內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其分布,七個地級市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和預警系統,為粵北和雷州半島缺水地區及主要城市、重點工程、廠礦企業提供了一大批供水水源地,探明允許開采量1561.6萬m3/d,進行了上萬個工程地質勘查,掌握了大量工程地質資料,為今后城市建設和重大工程規劃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到2000年底,本省已開發利用的礦產共49種,礦山總數5105個,其中國有礦山176個,集體、個體和私營礦山4929個,從業人數162057人,年產固體礦石3.1億噸,礦泉水和地下熱水431.8萬立方米,石油1393萬噸,天然氣34.6億立方米,礦業總產值292.63億元(現價),礦產品延伸加工產業產值接近2044億元(現價),(見附表3 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表;附表4 主要礦山開發利用現狀及規劃表)。 鉛鋅礦是我省重要礦產,有大中型礦山四處,全省年采鉛鋅礦石223.7萬噸,鉛鋅精礦(鉛鋅金屬量,15.6萬噸),主要供應韶關冶煉廠,部分銷往省外,韶關冶煉廠是我國三大鉛鋅礦冶煉廠之一,其鉛鋅冶煉能力為每年21.66萬噸,鐵礦資源較為豐富,大寶山礦和大頂鐵礦儲量均超過1億噸,2000年開采鐵礦石(原礦)723萬噸,一部分供應本省的鋼鐵企業,主要是韶關和廣州兩個鋼鐵廠,另一部分銷往省外,去年鋼產量287萬噸,鋼材406萬噸,鎢錫是廣東傳統礦產,早在清朝末年開采已十分盛行,全省大中型鎢錫礦山19處,年采礦石10萬噸,主要銷往省外,目前大部份礦山已閉坑,后備基地嚴重不足。金銀礦開采歷史悠久,過去以個體小型零星開采為主,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相繼有河臺金礦、新洲金礦、廉江銀礦等大中型國營礦山投產,據粗略統計,目前每年產銀132670千克,產金1354千克,主要銷往外地,部分供省內使用。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對非金屬礦產的開發利用已逐步得到重視。云浮硫鐵礦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硫鐵礦礦床和硫鐵礦山,年采選能力達到300萬噸,2000年硫鐵礦生產量138.19萬噸,產品以銷往省外為主,少量供省內提煉硫酸。水泥用石灰巖是本省重要非金屬礦,英德、廣州、恩平是省內水泥用石灰巖主要生產基地和水泥生產基地,目前水泥用石灰巖年采掘量在8000萬噸左右,隨著基本建設的發展,水泥用量將會大幅度增加,水泥灰巖開采量亦會相應大幅度提高。三水、四會一帶的石膏礦儲量達3429萬噸,開發至今,產量保持在每年54萬噸左右,產品主要供應本省各水泥廠和陶瓷廠,少部份用于醫藥和工藝美術行業。廣州市龍歸芒硝鹽礦是八十年代探明的大型芒硝鹽礦,資源量近2億噸,礦山現有生產能力為每年3萬噸,實際生產能力約2萬噸,產品主要供省內化工行業,少量銷往外省。涂布級高嶺土礦是80年代我省新興起的非金屬礦產,粵西茂名、湛江是本省重要的涂布級高嶺土生產基地,探明儲量超過1億噸,目前有正規高嶺土精選廠5家,生產能力年產刮刀涂布級高嶺土產品26萬噸,目前實際生產能力為8萬噸左右,產品除供應本省幾個造紙廠外,大部分銷往省外和出口日本及東南亞。廣東是陶瓷出口省份之一,是全國最大的建筑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粵中的佛山、粵東的潮州,汕頭是本省主要陶瓷生產基地,陶瓷制品除銷往其他省份外,還遠銷香港、臺灣等地區及東南亞,本省現有建筑衛生陶瓷企業320家,建筑陶瓷生產能力12億平方米,衛生陶瓷1200萬件,每年瓷土需求量約為2000萬噸到2500萬噸,省內瓷土分布廣泛,其中肇慶、四會、懷集、潮州、饒平瓷土產量占60%以上,肇慶的硯石(端硯)和信宜的貴蛇紋石(南方玉)是本省主要的美術工藝品生產原料,工藝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享有很高聲譽,市場效益好,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現有資源已快采完,急需尋找新資源延長行業壽命。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人們追求高質量的飲用水,清潔能源及保健、旅游意識日益增強,對礦泉水和地下熱水的需求也日趨擴大。我省地熱和礦泉水資源十分豐富,資源量僅次于云南和臺灣,全省已發現地熱資源311處,可采水量107萬立方米/日,礦泉水272處,允許開采量接近10萬立方米/日,在豐順鄧屋,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地熱試驗電站,裝機容量170kw,全省建溫泉賓館80余間,溫泉度假村、療養院30多間,部分地熱還用于農業育秧、養殖,全省建礦泉水廠109間,年產各種礦泉水7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占探明儲量的2%,地熱、礦泉水開發及其延伸產業產值數十億元。 4、地質勘查及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質勘查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不相適應。地質勘查工作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是一個新的課題,近十幾年來,國家對地質勘查投入嚴重不足,其他資金渠道又尚未 暢通,嚴重影響了地勘工作的發展,許多礦產資源后備儲量短缺,后續資源不足,對礦產資源的勘查嚴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許多老礦山資源枯竭,面臨閉坑狀態。粵北石灰巖缺水地區水資源調查無法深入開展,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吸收個體和社會資金開展礦產勘查起步進展緩慢,引進外資投入找礦勘查不多,這些情況嚴重阻礙了本省礦產地質工作的發展。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全省礦山企業5105家,國有或中外合資大、中型礦山企業占比例較小,大部分為中、小型,這些礦山規模小,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落后,一般只生產半成品,有的還直接出售原礦,經濟效益差,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生產中安全隱患多,國營大、中型礦山企業也面臨著設備陳舊,生產管理落后,產品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 。3)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管理執法力度小,宏觀調控不夠。礦業秩序經過幾年整頓已有很大的好轉,因管理機構和體制改革滯后,地方性配套的政策法規尚未健全,礦產勘查和開發過程中出現的違法行為得不到及時制止和糾正,一些地方私營礦山亂采濫挖,采富棄貧,只追求眼前利益,破壞了國家資源。 。4)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大部分鄉鎮礦山和私營個體礦山,生產工藝落后,“三廢”情況嚴重,不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經常產生水土流失,水源及土壤遭受污染,甚至引發塌陷、滑坡、泥石流各種地質災害。嚴重影響了農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5)地勘隊伍屬地化以后,如何管理、如何發展、如何提高隊伍素質和隊伍的整體效益尚存在不少問題。 5、礦產資源需求及可供性 。1)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形勢分析 廣東是礦產資源消耗大省,“九五”期間,平均每年消耗原煤6500萬噸,石油2000萬噸,天然氣40億立方米,鐵礦石700萬噸,鉛鋅精礦20萬噸,銅精礦5萬噸,硫鐵礦接近300萬噸,水泥用灰巖6000萬噸,高嶺土(包括瓷土)原礦500萬噸。“十五”及到2010年,是我省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沖刺階段,在此期間,各項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至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16300億元,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加強第一產業,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三次產業比例為7∶51∶42,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壯大提高新老支柱產業如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紙、環保、精細化工、工藝陶瓷及稀土新型材料等,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整體效益,即2005年,全省鋼產量保持在700萬噸左右,水泥6000萬噸,平板玻璃5000萬重量箱,建筑陶瓷10億平方米,機制紙和紙板300萬噸,硫酸150萬噸;工業和基本建設的發展,勢必增加對各種礦產資源的需求(見附表5 主要礦產品產量、需求量及預測表)。 本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已進入到攻堅階級,要求礦山生產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經營方式從小型粗放型向規;s化轉變,從以出售原礦和初級產品為主向提高深加工技術、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方向轉變,礦產品的銷售方向從以國內市場為主向國內國外市場的開放型轉變。 本省城市化進程顯著加快。根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十五”期間,全省加速城市化進程,建立以廣州、深圳為龍頭,大中城市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托,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城鎮體系,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達到40%以上,其中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達60%左右,“十五”末期,廣州、深圳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中邁出重大步伐,東西兩翼地區達到寬裕小康水平,山區全面實現小康。為適應城市化進程的要求,需開展相應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及基礎地質工作,滿足城市建設對各種地質資料的需求。 中國加入WTO后,必然出現國外商品對我國市場的沖擊,廣東將是接受這次沖擊的前沿,這是對廣東經濟一次很大的考驗,是挑戰也是機遇,應該充分利用這次機遇,利用廣東與外界聯系的地緣人緣優勢,廣泛開展與國際的合作,積極擴展國外市場,包括產品、技術和人才的輸出。充分利用國外資金和資源參與本省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同時亦應利用我省的資金和人才優勢參與西部礦業開發,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短缺礦產資源的需求,形成具有本省特色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2)礦產資源供需形勢 隨著本省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會大幅度增加。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分析,需求量較大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鐵礦、錳礦、鋁土礦、鉛鋅礦、銅礦、硫鐵礦、水泥灰巖、陶瓷粘土、造紙涂料級高嶺土、石膏、玻璃砂礦、建筑用飾面石材等,另外,地下熱水和礦泉水需求量亦會大幅度增加。其中能源礦產及銅、鋁等大宗支柱性礦產需求量大,省內不能滿足需求,大量依賴進口解決;鐵、鉛鋅、錳等有資源優勢,保證程度較高;非金屬礦產如硫鐵礦、水泥灰巖,造紙涂料級高嶺土礦、石膏、飾面石材等資源豐富,除滿足省內需求外,還有很大出口潛力;地下熱水和礦泉水有較大發展前景。 能源礦產煤炭十分短缺,目前年產量只能滿足需求量的5?7%,本省煤礦特點是小礦多,煤質較差,開采條件困難,采礦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目前每年消耗煤炭6000萬噸,煤炭資源主要靠省外購進解決。南海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石油資源量10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1000億立方米,本省每年需石油2000萬噸,基本能滿足本省燃料和化工原料需求,該資源屬國家統配,目前天然氣只供香港,若須滿足本省地方需要,還需解決開發和油氣上岸問題。 金屬礦產鐵礦和鉛鋅礦是本省傳統優勢礦產,儲量大質量好,大寶山礦和凡口鉛鋅礦是國內有名的大型礦山,目前全省保有儲量分別有5.4億噸和1000多萬噸,可以滿足本省對資源的需求。鎢錫礦目前保有儲量接近60萬噸,但達到可開采的儲量不多,若需開采應加強地質工作,提高勘查程度和儲量級別。銅、鋁資源嚴重不足,銅以伴生礦為主,品位不高,綜合回收率低,鋁土礦省內還未有可開采的礦床,機電工業是本省經濟大戶,年產值超過2700億元,對銅鋁需求量很大,因此,“十五”期間銅鋁礦資源仍需靠省外購進或國外進口解決。 非金屬礦產水泥用灰巖、白云巖、高嶺土、硫鐵礦等資源十分豐富,除了滿足本省建材、化工、陶瓷、造紙等工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之外,尚可大量銷往省外和出口。省內火成巖分布范圍很廣,尤以燕山期花崗巖分布面積大,飾面石材、建筑用碎石和建筑用砂相當豐富,除自給外可大量出口,“九五”期間,主要銷往香港、澳門和臺灣,估計“十五”期間,出口量會更大。 礦泉水和地下熱水目前的開采量只分別占探明允許開采量的2%和0.2%,可以滿足擴大生產對資源的需求,關鍵問題是要加強統籌布局,生產具有市場特色的系列產品,提高其開發利用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第三章 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規劃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中央關于“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以《廣東省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和本省礦產資源為依據;以2010年廣東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導向;以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加強礦產資源管理為中心;以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開發資源的高新產品和替代產品為重點,積極培育“兩個市場”,充分利用“兩種資源”,解決資源供給,加快進行礦業權流轉機制,堅持資源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調整優化礦產資源利用結構,加強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積極發展綠色礦業,為廣東省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做出貢獻。 (二)規劃的基本原則 1、堅持地質礦產工作與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相適應的原則。 以2010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統籌安排地質礦產工作,加強對礦產資源的綜合應用研究,提高礦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發揮廣東臨近港澳的區位優勢和同海外的密切聯系,積極加強同外省的聯系,鼓勵投入西部開發,開拓和培育“兩個市場”,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實現資源的長期穩定供給。 2、堅持對礦產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并重,保護在先的原則。 加強礦產資源的總量調控,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總量與社會經濟發展所應消耗的總量基本適應,對本省優勢礦產和國家規定需要保護的礦產采取保護性開發;對于潛在價值很大而目前由于技術經濟條件限制暫時未能開發利用的礦產實行禁采保護;對開發后嚴重造成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的礦產堅決停采,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提高礦業經濟總體效益。 3、堅持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環境保護在先的原則。 加強礦產開發利用的效益評價,抓好礦山生態環境維護治理,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全面推行自然生態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把環境效益放在首位,保護自然景觀和旅游資源,當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二者發生矛盾時,礦業開發要為環境保護讓路。對環境效益差的礦山進行停采整頓,實現本省生態環境的全面好轉。 4、堅持礦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本省制定的“分類指導、梯度推進、協調發展、共同富裕”區域經濟發展方針,四大區域(即:廣州和深圳地區、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東西兩翼地區、山區和貧困地區)的發展目標和礦產資源特點,開發利用現有水平,制定區域礦業發展規劃,形成具有特色的區域礦業,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5、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并舉,節約在先的原則。 大力提倡節約礦產資源,走資源集約型利用之路,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加強對廢舊金屬的再生回收利用。 6、堅持科技興礦的原則。 增加礦業的科技投入,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工業應用研究,提高科技水平,發展本省優勢非金屬礦產深加工產業,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加強國內國際合作,引進高新技術和設備,拓展礦產資源利用新領域,提高礦產資源的應用水平和社會經濟效益。 。ㄈ┮巹澞繕 2001年至2010年礦產資源規劃總目標是: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方式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礦產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礦山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根本好轉,主要礦山均建立了礦山環境數據庫,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實現良性循環,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礦業權市場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管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礦產資源宏觀管理體制全面建立和完善,基本形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礦業結構調整已基本完善,礦業秩序實現根本好轉;建立并完善礦業權流通體系,經濟建設和市場對地質資料和礦產資源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基本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資源供應體系。 “十五”規劃目標: 1、全面完成全省陸地1:25萬綜合地質編圖。通過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基本查清本省優勢礦產資源情況和開發潛力,提交20處值得進一步工作的新發現礦產地,提交5~10處中型以上的礦產勘查基地,突破一批經濟建設需求量較大的非金屬礦產,對具優勢的非金屬礦產的深加工和應用研究工作得到加強,新增地下水可開采量20萬m3/d,緩解干旱地區農業用水問題。 2、礦產資源開采總量和最低開采規模得到有效控制(見附表10 礦區(床)最低開采規模規劃表),大礦小開,一礦多開現象基本得到抑制,礦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合理開采利用得到加強。 3、礦產資源開采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資源利用率有明顯提高,礦床開采規模與礦產儲量規模基本適應,全省未達最低開采規模的礦山關停數70%,國有礦山“三率”指標達國家標準。 4、完善礦泉水和地下熱水管理制度,礦泉水和地下熱水勘查開發利用進入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有序管理模式,使礦泉水、地下熱水開發利用基本達到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有效利用,總體布局合理。 5、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的地區,已基本得到治理,全省建立了礦山生態環境數據庫,礦山生態環境監督基本形成了制度化,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的礦山均已停采整頓,礦山“三廢”達標排放率達國家標準,禁采區土地復墾、綠化植被率達100%。 6、建立完善生態地質環境建設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的法規規章,建立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管理數據庫,基本掌握全省地質災害分布發育情況,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范研究,建立5處主要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范點,完成15個地級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的建設,建立6處省級以上和6處市(縣)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建立2~3處國家地質公園。 7、擴大國內外礦產品貿易聯系,簽訂長期礦產資源供應合同,初步建立起安全穩定的礦產資源供應體系,開展廣泛的技術交流和地質考察活動,初步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8、對戰略性礦產資源及省內急缺礦產資源應建立需求預警系統和戰略儲備系統。 2010年遠景目標: 1、完成主要地區地質災害調查,完成全省主要成礦遠景區帶礦產資源遠景調查,全面完成21個地級市生態環境調查和建立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促進水資源開發、地質環境、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2、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全面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強,基本形成適應本省實際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管理體制和微觀運行機制,礦業權市場更規范化。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實現科學有序,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基本完善,礦山環境污染已得到徹底治理,環保意識已深入人心,礦山生態環境全面好轉。 4、礦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產品結構、產業布局更趨合理,集約化生產企業已基本按現代礦業企業經營模式運作。 5、礦產業的科技水平和信息技術有明顯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十五”的基礎上更提高一步。
第四章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
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改革地勘體制,調整勘查布局,實行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礦產勘查分制運行,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地質調查工作由國家(含。┙M織開展,按計劃統一安排,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則由企業、集體、個體投資開展,根據社會和市場需求安排,同時積極開拓省外和國外市場,一方面吸引外資(包括省外資金)來本省投資勘查,另一方面組織地勘力量到省外、國外開展礦產勘查工作。 (一)公益性地質調查評價 (1) 總體部署 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要依據“強化基礎,摸清總量,保護環境,科技領先”的原則,始終貫徹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結合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總體部署,運用新思路、新技術、新方法搞好礦產資源的綜合調查,促進礦產資源宏觀規劃和管理,提高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水平,同時緊密圍繞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做到以地學為基礎,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與滿足公眾社會需要,資源調查與環境評價并舉,逐步加大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力度,優先安排國家重要經濟區的綜合性基礎調查,優先安排促進社會進步所需的公益性調查評價,優先安排國家宏觀規劃所需的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評價,野外調查與室內研究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培養年輕人才與發揮老年專家作用相結合,調查與科研教學相結合。 2 部署的重點地區和礦種 (1)“十五”期間完成全省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1∶20萬重力調查;開展珠江口、雷州半島西海岸及廣州灣一帶1∶25萬海洋資源環境地質調查;逐步開展粵東北地區、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和澳門)1∶25萬重力調查和地球化學調查。 (2) 加強全省重點地區災害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開展重要經濟區、鐵路公路沿線,通航主河道兩岸和人口密集區的放射性地質環境專項調查評價,具體地區為: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珠海,西翼湛江地區,東翼河源、梅州、汕頭地區,粵北韶關地區及西江、北江、東江沿岸,京九、京廣鐵路沿線。 調查珠江入?诘牡匦蔚孛埠偷谒南党练e物類型、成因、分布規律、演化趨勢、新構造運動、海平面升降變化,評價區域地殼穩定性。調查近海沿岸和海島、海灘資源,調查人類活動對海岸帶地質生態環境的影響。 (3) 開展主要礦山和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一帶大比例尺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進行全省地質遺跡和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調查和規劃,加強地方病地區的專項化學環境調查,查明地方病產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地方病的措施。 (4) 加強雷州半島火山巖和粵北石灰巖缺水地區及重要城市、大型建設項目的供水水文地質和地下水資源潛力調查,查明地下水動態變化情況,查明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提出地下水資源利用方案,為上述地區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質、生態環境地質資料。 (5) 開展海域綜合地質調查,貫徹“近海為主、應用為主、當前為主”的原則,采用全覆蓋多波束地形勘測和GIS技術方法開展以地質、地球物理為主的綜合地質調查和研究工作,開展近海海域沉積物地球化學調查和環境地質調查。 (6) 加強重要成礦區帶及緊缺礦產的地質礦產調查工作,規劃重點調查區12處: ① 粵西上古生界隆起區的深大斷裂帶及凹陷邊緣地帶,開展金、銀、錫、銅多金屬礦產資源調查,采用中、大比例尺物化探、異常查證和礦產地評價,同時進行成礦條件和資源預測研究,最終對區域資源潛力進行總體評價。 ② 粵東沿蓮花山斷裂帶及粵閩交界地帶開展銅、錳、銀、鉛、鋅多金屬礦產資源調查,研究成礦地質背景,開展大比例尺物化探,進行異常查證和礦點檢查,圈定成礦遠景區。 ③ 粵北連山、曲江至粵贛交界的南嶺成礦帶,開展以錫、鉛、鋅、鐵為主攻礦種的資源評價工作,工作內容主要有1∶5萬土壤?測量,大比例尺物化探,異常查證及礦點檢查,對區域資源潛力進行總體評價。 ④ 開展以下地區礦產普查工作 湛江??茂名地區涂布級高嶺土 陽江??電白沿海稀有稀土金屬海濱砂礦 曲仁盆地邊緣多金屬礦 英德水泥灰巖 從化??龍門化工灰巖、多金屬成礦遠景區 花都??三水??高要水泥灰巖 從化、曲仁、英德螢石礦 雷州半島硅藻土、海濱玻璃砂礦 ⑤ 全省花崗巖分布區飾面石材調查 其中①、②、③項由國家統一安排。 3、專項地質調查。開展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評價,查清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分布狀況和資源量,在南海東部、西部的陸坡區實施多波束測量、海底視象,查明調查區的海底地形地貌情況,進行重力取樣,查清調查區的沉積物特征,圈定天然氣水合物異常區,尋找新能源。 4、加強地質科研工作,運用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進行資料二次開發,引進推廣一批先進技術裝備,提高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水平,建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信息系統,實現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信息服務網絡化和科學技術創新體系。(見附表6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規劃表;附表7 礦產資源勘查規劃分區表)。 。ǘ┥虡I性礦產勘查 在加強國家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工業布局的總體規劃要求,堅持經濟效益、資源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實行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業主依法投資負責制,促進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以上指導思想的基礎上,制定和監督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運作規則,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開展本省緊缺或市場需要的產業性的礦產勘查,減少勘查業的外部成本,提供各種扶持政策,發揮國家戰略性礦產勘查的導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向勘查業流動,為勘查企業提供更多的盈利機會。 1、鼓勵商業性礦產勘查的礦產種類有:金、銀、鉛、鋅、銅、鐵、錳、硫鐵礦、磷礦、高嶺土、硅藻土、地下熱水,礦泉水、飾面用花崗巖等。 限制商業性地質勘查的礦種有:煤、錫、鎢、鉬、離子吸附型稀土礦、螢石、菱鎂礦、白云石、冰洲石,壓電水晶、光學螢石等。 2、鼓勵在粵東、粵西兩翼和粵北山區開展商業性地質勘查活動,梅州、河源地區的鐵礦、銀礦、金礦、銅礦、鉛鋅礦、地熱和礦泉水;粵西湛江、茂名地區的金礦、銀礦、高嶺土、硅藻土、濱海玻璃砂礦和稀有稀土海濱砂礦,地熱和礦泉水;粵北韶關、英德地區的鐵礦、鉛鋅礦、硫鐵礦等均可列為鼓勵勘查范圍。 3、鼓勵在重點礦山的外圍開展尋找接替資源的商業性勘查活動。 4、鼓勵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商業性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勘查;鼓勵開展商業性礦產資源工業應用研究工作。 5、限制開展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地區有: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市政建設范圍、主要工業區。對重大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城鎮規劃、農業灌溉等進行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不在限制之列。 6、禁止開展商業性地質勘查的地區有:港口、碼頭、機場、國防工程設計范圍內;鐵路及重要公路兩側一定距離內;主要水利設施、河流兩側一定距離內;軍事禁區、國家規定的不得開采礦產資源的其他地區;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所轄范圍內;國家保護的歷史文物、名勝古跡所在地。
第五章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把保護環境放在第一位,要以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協調好礦產資源開發、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三方面的關系。提高科技興礦,技術領先,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礦產的加工深度和高科技含量。強化礦產資源管理,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充分運用政府宏觀調控手段,在保持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基礎上,限制開采供過于求的礦產,限制開采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或生態環境受破壞的礦產,限制國有大中型礦山周邊的民營開采,防止大礦小開、亂采濫挖,使本省礦業進入一個科學的、有序的可持續發展階段。 (一)加強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調控 按照礦產資源開采量的增長應與礦床儲量增長相適應,礦產資源開采總量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嚴格限制供過于求的礦產開采;鼓勵開采省內急需的礦產資源。 1、能源礦產 大力發展核能發電;加強同西南各省的合作,加快完成西電東送工程;充分利用本省豐富的地熱資源,研究地熱的開發利用;到2005年,根據石化工業發展規劃,需要原油2500萬噸,天然氣50-80億立方米,再加上火力發電及其他燃料需求,預計需求量將大幅度增加。爭取“十五”期間解決南海石油天然氣上岸問題,使之成為本省能源主要供應基地;提高本省煤炭生產質素,擴大優質動力煤進口,減少或禁止高硫高灰份煤進口。“十五”末期,除韶關、清遠、梅州三市可以少量開采,其他煤礦全部關停,同時關閉開采規模3萬噸/年以下,生產工藝落后,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小煤礦,90%的煤炭需求量應由外省購進。2010年,全省淘汰開采規模6萬噸/年以下的小煤礦,推廣使用潔凈能源。 2、金屬礦產 鐵、錳、鉛、鋅四種礦產開采總量,“十五”期間,基本穩定在現有水平,每年開采量鐵礦800萬噸,錳礦15萬噸,鉛鋅礦225萬噸,到2010年,可根據經濟增長情況按每年5%的速度增長。稀土礦產資源采取保護性開采,在確保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基礎上,選擇偏遠山區進行少量開發利用,年開采總量控制在5萬噸左右,鎢礦主要用于冶金和外銷,年開采總量在15萬噸以下。金、銀等金屬基本穩定現有開采規模,需加大找礦力度,尋找新的金、銀礦產基地。對目前已評價又尚未開采的金屬礦床,加強采、選工藝技術研究,選擇先進而又經濟合理的采、選、冶技術方法,爭取“十五”末期投入開發利用,擴大全省金屬礦產量。對現有礦山要加大科技投入,開展綜合回收、綜合利用研究,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3、非金屬礦產 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非金屬礦產資源需求量已日趨擴大。根據本省礦產資源現狀分析,磷、鉀等農用肥料非金屬礦產主要依靠省外購進,其他非金屬礦產立足于省內自給,對于本省自產的礦產資源在現有基礎上,加強生產技術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與此同時,要運用高新技術發展非金屬礦產的深加工,提高產品質量,開拓新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于各類礦產的開采總量控制,主要由市場前景和實際生產需求決定。鼓勵開采優質非金屬礦產,如高嶺土、水泥用灰巖、飾面花崗巖、玻璃砂礦、瓷土等;年開采總量:高嶺土400萬噸(原礦)、瓷土600萬噸、水泥灰巖8000萬噸,嚴格控制硫鐵礦、白云巖、鹽類礦產等優勢出口礦產開采總量,硫鐵礦300萬噸/年,白云巖100萬噸/年,鹽類礦產40萬噸/年,嚴格限制在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地帶,對生態環境和農田產生嚴重破壞的建筑用砂,建筑用石料、磚瓦粘土等礦產的開采。 4、礦泉水和地下熱水 整頓現有礦泉水和地下熱水開采,強化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完善管理法規規章,防止一礦多開,改變目前礦泉水和地下熱水開采布局不合理狀況,建立有序開發利用市場。尋找質量優良,成份特殊的礦泉水,加強產品研究,開拓新品種,創立名優礦泉水系列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快關閉一批生產規模小,生產技術落后,對生態環境有破壞影響的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小廠。鼓勵組建礦泉水集團,實行規模開采和最低開采規模制度。礦泉水最低開采規模為每年1.8萬噸(50立方米/日),地下熱水最低開采規模為每年10萬噸(300立方米/日),“十五”期間,在現有基礎上,礦泉水廠減少10%,年開采總量控制在200萬噸以下,地下熱水開采(點)減少8%,做到減廠增效。 5、加強地下飲用水開發監督管理,實行總量控制,沿海城市嚴禁過量開采,防止出現地面下沉或海水倒灌。 。ǘ┓e極推進礦山企業結構優化調整 1、調整優化礦山企業結構 調整大、中、小型礦山比例結構,以嶺南鉛鋅集團、南方稀土集團、大寶山有色集團、云硫集團和益力礦泉水集團為龍頭,培育和組建集團化企業,突出專業化、現代化、規;洜I,提高礦山企業的競爭力。淘汰和關停生產規模小,生產工藝技術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的礦山,“十五”期間,全省礦山總數減少15%,到2010年,減少30%,小型礦山從目前占98%的比例下降到80%左右。 2、大力推進產品結構調整 提高礦產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產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發展低耗高效和市場適銷對路產品,延長產業鏈和產品鏈。調整能源結構,逐步壓減煤炭生產,除規定煤炭生產的地區,其他地區一律停止煤炭開采,關閉采煤礦山,積極配合和參與南海石油天然氣勘查與開發,力爭在2010年以前解決南海油氣就近上岸問題,使之成為廣東能源主要供應基地。適量開發地熱資源,在總結豐順地熱電站發電效益的基礎上,在粵北和粵西邊遠地區論證地熱電站的可行性。積極穩定發展核能,加快完成西電東送工程,開展沿海地區潮汐和風力發電試驗,爭取到2010年基本實現潔凈型、環保型的能源結構。 3、發展高新技術,加快技術結構調整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快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一方面擴大了廣東礦產品出口市場,另一方面對產品的質量和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提高產品出口創匯能力和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十五”期間,發展一批高科技產品,創立一批名牌產品,到2010年,名優產品產值率達到50%,向高質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無污染產品方向發展。逐步淘汰一批工藝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低劣,環境污染嚴重的工藝流程,除建筑用砂、建筑用石料等低值礦產品外,禁止直接出口原礦和半成品。 4、優勢非金屬礦產的合理開發利用 對本省優勢非金屬和地下熱水、礦泉水的開發利用,要在加強工業應用研究的基礎上,提高深加工水平,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高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高嶺土(包括瓷土): 茂名、湛江是國內涂布級高嶺土重要的生產基地,現有高嶺土精選廠5間,設計生產能力26萬噸/年(涂布級產品),目前實際產量只有6萬噸/年,主要原因是原礦不足,產品質量達不到設計要求,市場銷售受限制。“十五”期間,擴大原礦生產量,滿足現有選廠設計能力需求,要引進先進的選礦技術和工藝流程,提高產品質量,生產高嶺土系列產品,建立相對穩定的市場銷售渠道,到2010年,高嶺土最低開采規模15萬噸/年。本省陶瓷工業是優勢傳統產業,產量產值列國內首位,粵東的楓溪、粵中的佛山南海、粵北的清遠佛岡是主要的瓷土生產基地。目前,陶瓷生產仍然停留在粗放落后的狀態,行業整體生產水平偏低。高檔的建筑陶瓷和衛生潔具陶瓷發展緩慢。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從瓷土原料著手,整頓開采秩序,關閉一些生產規模小,技術設備落后,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小瓷土礦山,瓷土礦最低開采規模為20萬立方米/年;按優質優用的原則,相對固定供礦渠道,組織規;a,吸收先進技術,先進生產工藝,合理利用瓷土資源。 水泥用石灰巖:本省水泥生產的技術水平在國內屬領先地位,水泥產量國內也名列前茅,要充分發揮資源和技術優勢,合理利用和保護石灰巖礦產,根據全省水泥生產的規劃目標,對全省石灰巖生產進行總量控制,按粵中、粵東、粵西、粵北四個水泥生產基地大致平均部署,礦山最低開采規模15萬噸/年,對于生產規模在該標準以下的小礦,采取逐步關、停、并的方針,到2010年,達不到最低開采規模的小礦要全部關閉。 玻璃砂礦: 廣東是玻璃制品生產大省,其中平板玻璃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但高、尖、精的產品很少,電子級玻纖布和玻璃鋼產品正在起步,優質浮法玻璃原片還需靠進口解決,玻璃砂原料基地布局不合理,建設不配套,鼓勵尋找優質玻璃原料基地,鼓勵開采優質玻璃砂礦,解決高檔玻璃制品的原料來源。 硫鐵礦: 云浮硫鐵礦是我國最大的硫鐵礦山,設計采選能力300萬噸/年,目前實際生產能力150萬噸/年左右,“十五”期間,不新建硫鐵礦礦山,全省硫鐵礦開采總量控制在300萬噸/年以下,關閉一些開采規模在3萬噸/年以下,生產工藝落后,對環境造成破壞的硫鐵礦小型礦山。 石膏: 三水、四會、興寧是石膏礦主要生產基地,目前本省年開采量54萬噸,大部分銷售省外,今后,要立足于保證省內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加大科學研究投入,提高深加工產品的產量,加強開采管理,防止大礦小開,礦山最低開采規模10萬噸/年。“十五”期間,控制年開采總量在50萬噸以下。目前我省火力發電廠配套的環保脫硫工程將產生大量副產品石膏,初步估計產量達20萬噸/年,石膏質量較好,可發展石膏出口貿易。 硅灰石、硅藻土: 硅灰石和硅藻土列為保護性開采礦產,清遠朝天和湛江雷州半島一帶是省內主要硅灰石和硅藻土產地。要加強礦產綜合利用研究,優化產品結構,在沒有明確的產品方向之前,禁止開采,避免造成資源浪費,要按照控制開采總量,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的原則,制定硅灰石、硅藻土專項開發利用規劃,實行有序開發利用。 飾面板材: 飾面板材是目前大量使用的建筑材料,尤其是花色品種好,大面積高檔次的花崗巖飾面板材,當前國內外市場十分看好,本省花崗巖類巖石分布范圍廣,要根據巖石分布情況建立幾個飾面板材加工基地,引進先進設備,加工高檔次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提高經濟效益。 建筑石料和建筑用砂: 建筑石料和建筑用砂是城市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大量使用的建筑材料,各地區應按開發總量與建筑需求量相適應,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做好專項開發利用規劃,堅決防止開采砂、石造成對河道、海岸帶的破壞。堅決禁止在經濟發達地區、沿海平原地帶、城市周邊及大型建設工程外圍開采建筑石料和建筑用砂。 地下熱水和礦泉水:地下熱水和礦泉水是本省需加強保護的礦產資源,加強勘查開發利用的統一管理和宏觀調控,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嚴格執行項目的審批程序和條件,防止盲目開發,鼓勵開發名、特、優礦泉水,地熱開發要注重綜合效益。關閉開發規模小,設備技術落后,環保問題多的小礦泉水廠,把生產基地盡可能移到靠近城市的山區或偏遠地區。(見附表10 礦區最低開采規模規劃表)。 。ㄈ┑V產資源開發利用區域布局 按照廣東省總體經濟布局“分類指導,層次推進,梯度發展,共同富裕”的指導思想,及“中部地區領先,東西兩翼齊飛,廣大山區崛起”的區域發展戰略,根據各區域礦產資源情況及其開發利用現狀,依照“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強化綜合治理,形成各具特色,互相促進”的原則,將全省劃分為五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地區,即:粵西、粵北、粵東山區,沿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地區。山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屬省內相對貧困地區,對山區要鼓勵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充分利用本地區礦產資源優勢,發展山區經濟,在開發利用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和各種自然資源。沿海地區是經濟比較發達地區,人口相對比較集中,城市化程度相對較高,該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限制礦產資源開發,可適當發展礦產品加工企業。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是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化程度高,人口高度集中,高科技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高,外向型經濟比重大,該區重點是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嚴格限制礦產開發,尤其要禁止對環境產生破壞的一切礦業活動。 1、粵西山區(包括云浮市及肇慶、湛江、茂名、陽江、江門各市部分地區) 該地區非金屬礦產硫鐵礦、優質高嶺土、玻璃砂、水泥用灰巖、飾面石材、地熱、礦泉水等資源豐富,金屬礦產金、銀、錫等有較大的儲量和較好的找礦前景,對于非金屬礦產,可根據市場需求,以現有骨干企業為基礎,組建集團化企業,形成上規模上檔次的開發利用生產基地,根據資源特點,描準國外市場,生產優質造紙涂料、高檔建筑用玻璃和建筑板材、高標號特種水泥。肇慶地區是省內主要瓷土生產基地之一,要統一規劃,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選擇邊遠山區組建瓷土集團,生產優質瓷土。對于金屬礦產,要在充分論證技術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外資,組建中外合資合作企業,逐步擴大開發規模,形成省內新的礦業支柱。 2、粵北山區(包括韶關、清遠、河源等市) 該區鐵、銅、鉛、鋅、鈾礦、稀土等資源十分豐富,儲量集中,水泥用灰巖是該區傳統優勢礦產。依托大寶山、凡口、大頂等骨干礦山,在原有基礎上,改進采選工藝,加強綜合回收利用,擴大生產規模,以滿足本省對鐵、銅、鉛、鋅礦石的需求和提高經濟效益。英德是水泥灰巖重點分布區,以原有大型骨干礦山為基礎,組建水泥灰巖生產集團,采用先進的采礦工藝,注意環境保護,防止污染,擴大生產規模,為粵北水泥生產基地提供優質水泥灰巖。 3、粵東山區(包括梅州、潮州及河源、汕尾部分地區) 該區應充分發揮高嶺土、瓷土、膨潤土、水泥灰巖及銀、銅、鉛、鋅、銻等資源優勢。穩步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礦產品加工工業,生產科技含量高,市場效益好的高檔產品,組建水泥灰巖開采集團公司,建設粵東水泥灰巖和水泥生產基地。該區地熱資源和地質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要在詳細論證的基礎上作出開發利用規劃,發展旅游業,形成粵東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4、沿海經濟區(包括沿海各市海岸帶30公里至100公里寬范圍) 沿海經濟區為省內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根據廣東省對沿海經濟區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該區以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海岸帶,防止污染為主,充分利用本區經濟技術條件和大港口的優勢,發展礦產品的精細加工,發展對外礦產品貿易,進口本省急需的礦產品,嚴格限制河流出海口及濱海一帶的砂礦開采。嚴格限制磚瓦粘土開采,地熱和礦泉水開發應按照“科學規劃、穩步實施,加強管理,限量開發”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前提,禁止過量開采。 5、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區(包括廣州、佛山、惠州、東莞、中山、珠海、深圳、江門和汕頭各市) 該區是廣東省經濟最發達地區,以發展高新產業和外向型經濟為主,一切經濟活動要以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工業污染為前提,原則上不再建礦山企業,逐步關閉露天采礦場,在城市規劃區和經濟開發區禁止采挖砂、石和粘土,限制礦泉水和地下水開采,禁止污染環境的礦山企業和一切選、冶活動,加強地質災害、地質環境調查評價;ǘ己头鹕绞潜臼∷嗪吞沾缮a基地,以現有骨干企業為基礎,加強科研,發展高新產品,穩定水泥和陶瓷工業。 (四)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分區 1、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分類分區開采制度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分區主要是建立分類分區開采制度和礦產資源保護區制度。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政策法規,本省礦產資源形勢,市場需求情況,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危害程度等方面的要求,將礦產資源按礦種劃分為鼓勵、限制、禁止開采三類。根據有關政策規定和本省經濟建設的總體布局,同時考慮與各系統各部門規劃銜接,在分類開采的基礎上,按照地區劃分為鼓勵、限制和禁止開采三種地區,對某些潛在價值較大,目前因技術經濟問題未能解決無法開采的礦區,國家規定的特定礦產、新發現大型低品位難選礦床等,采取特殊的保護政策劃定礦產資源保護區。 2、礦產資源規劃分類分區劃分原則 鼓勵開采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經濟建設急需,開發利用后經濟效益高,國內國外市場前景好,開發過程中,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容易得到控制。 限制開采礦產:市場供過于求,擴大開采將影響經濟效益;全國礦產資源規劃中規定限制開采的礦產;開發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較大的礦產。 禁止開采礦產:全國礦產資源規劃中規定禁止開采的礦產;市場嚴重供過于求,開發后經濟效益很差的礦產及開發過程中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的礦產。 鼓勵開采區:經濟發展相對比較慢,發展水平較低的山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開發利用后能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境能有效控制和治理。 限制開采區: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發展水平比較高的沿海地區和平原地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在地區經濟發展中占次要地位;國營大中型礦山周邊,防止大礦小開和亂采濫挖造成資源浪費;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和社會影響較大的地區。 禁止開采區: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文物名勝古跡所在地;城市規劃區;重大建設工程和基礎設施規劃區;軍事禁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旅游度假區;重要地質遺跡保護區;主要交通要道兩側可視范圍內;主要江河流域兩側500米范圍內;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不良后果或可能出現難以防范的礦山安全隱患的地區。 礦產資源保護區:由于目前經濟技術條件所限難以進行開發利用的大、中型礦產地;資源戰略儲備需保護的礦產地。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分類分區 根據礦產資源分類開采制度劃分原則,本省礦產資源狀況和開發利用情況,將鐵礦、金礦、銀礦、鉛鋅礦、高嶺土、水泥灰巖,飾面花崗巖,優質瓷土劃為鼓勵開采礦種;將鎢、錫、銻、鉬、濱海及河流砂礦、稀土、螢石、煤、硫鐵礦、鹽礦、地下熱水和礦泉水劃為限制開采礦種;鈾礦和離子吸附型稀土(包括輕、重稀土礦)、端硯和玉石為保護性開采礦種。 根據礦產資源分區開采制度劃分原則,將粵西、粵北、粵東山區劃為鼓勵開采區,沿海地區及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地區劃為限制開采區。將茂名高嶺土、湛江高嶺土、潮州飛天燕瓷土、花都水泥灰巖、興寧鐵山嶂鐵礦、大尖山鉛鋅礦、英德水泥灰巖、龍門茶排鉛鋅礦、湛江龐西垌銀礦,河臺金礦劃為鼓勵開采礦區,將仁化凡口鉛鋅礦、曲江大寶山礦、云浮硫鐵礦、三水石膏礦、新豐大頂鐵礦、連平鋸板坑鎢礦、從化地熱田、湛江地熱田、及韶關、清遠、梅州的煤礦劃為限制開采礦區;將高要長坑金礦、高明富灣銀礦、信宜銀巖錫礦、興寧霞嵐釩鈦磁鐵礦、清遠朝天硅灰石劃為礦產資源保護區。國家和省規定的禁止采礦的各種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軍事禁區、地質災害危險區、水庫、重要水源地及主要交通干線兩側均劃為禁采區。在上述三區之外的地區為允許開采區。在允許開采區開采礦產資源應符合新建礦山企業準入條件和礦山最低開采規模的要求。 (五)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提高礦山采選綜合回收率,降低采礦貧化率,提高礦石中共伴生有益組份的綜合回收水平,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保證實現高效率利用礦產資源。到2010年,全省大、中型鐵礦露天礦采礦回采率達到95%,選礦回收率85%,小型鐵礦露天礦采礦回采率85%,選礦回收率75%,采礦貧化率小于7%,有色金屬井下開采礦山采礦回采率65%,有色金屬露天礦采礦回采率95%,選礦回收率85%,硫鐵礦露天開采礦山采礦回采率90%,選礦回收率85%。
第六章 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要提高思想認識,處理好開發礦業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堅決貫徹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環境保護在先的原則,“誰開發,誰治理,誰破壞,誰復墾”,加強礦山“三廢”治理,促進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一)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指標 1、“三廢”排放治理 嚴格控制礦山的“三廢”排放,杜絕“三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人民生活生產的影響,提高“三廢”的再利用水平,生產礦山的“三廢”排放指標必須達到國家標準,加強“三廢”綜合利用研究,廢水凈化重復利用率達到90%以上。 2、礦山土地復墾和地質災害防治 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綠化復墾,加強閉坑停采礦山土地復墾綠化的監督,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率“十五”期間達到70%,2010年達到90%。生產礦山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禁止在地質災害危險區開采礦產資源,到2010年,對礦業開發引發的地質災害治理率達到70%以上。 (二)重點地區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 1、珠江三角洲、沿海及城鎮密集地區 該區是酸雨及二氧化硫控制區,礦山企業必須建立廢氣處理設施,嚴格控制工業廢氣排放,廢氣排放量必須控制在國家標準之內,禁止新建露天砂、石、土采場,對已停采和閉坑的露天采場,按規定做好復墾、綠化和覆田工作,嚴禁引發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監測機構,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預報和治理。 2、粵西、粵北、粵東邊遠山區和鼓勵開采地區 禁止大范圍露天開采作業,對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需嚴格控制和治理,嚴禁產生大面積泥石流、滑坡、塌陷和植被破壞,對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礦山企業限期整頓達標,建立地質災害預報系統,使礦業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呈良性發展。 。ㄈ┑V山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1、建立健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體系和管理體系。切實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依法加強管理,盡早出臺符合地方特色的以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廣東省礦山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編制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制定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 2、建立禁采區制度和礦山環境恢復保障機制 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避免因礦產開發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有必要建立和強化禁采區制度,劃定禁采區范圍;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和全面推行自然生態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 新建礦產開發項目,在辦理開采許可證的同時,必須編制和提交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在礦產開發利用方案中,必須同時有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護方案,經批準的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確定的地質環境治理保護工程必須與礦產主體開發工程同時施工、同時驗收使用。 3、加強閉坑礦山生態環境治理 全省主要閉坑礦山394處,停采的砂、石、土采場100多處,按照不同類型,不同地區分別對待的原則,制定生態環境治理方案,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資機制,分區包干,“十五”期間,60%的閉坑礦山和停采的砂、石、土礦,要完成植被復墾和生態環境治理,建立閉坑礦山環境動態監測機構和信息網絡,隨時掌握因礦山開發引起的礦山地質災害及環境污染情況。(見附表11 廣東省重點地區和主要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規劃表)。 4、加強礦山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防治系統 加強對采礦活動誘發的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水資源污染等災害的監測和預報,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使礦山生態環境和地質災害得到基本控制和綜合保護治理。 5、建立礦山事故監測報告制度,加強對事故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的防治和處理,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又不及時治理的應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和礦山領導的責任,并給予經濟處罰。
第七章 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
(一)充分利用本省優越的對外開放條件 廣東是對外開放比較早的省份,經過近20年的努力,經濟建設和對外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成為外商投資的主要基地,經濟特區和經濟開發區已成為吸引外資的“窗口”,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國際聯系廣泛,商品市場已遍布世界各地,利用外資數額大幅度增加,這些是我省在利用兩種資源、發展兩個市場方面十分優越的條件,要積極穩妥的發展我省外向型礦業經濟,建立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二)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的具體措施 1、抓住我國加入WTO的大好時機,加強同港澳和國際合作,發展礦產品的雙邊貿易,根據國家礦產品進出口貿易政策,鼓勵進口省內急需而又短缺的礦產初級產品或原礦,鼓勵出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深加工高科技含量的礦產品,建立相對穩定的供銷渠道。加強同周邊國家如越南、東南亞、東盟等國的合作,解決本省急需進口的礦產品如煤礦、銅礦、鋁土礦、磷礦、鉀鹽及石油等。 2、鼓勵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本省礦產資源,主要勘查開發對象有金、銀、鐵及優勢非金屬礦產。 3、鼓勵有條件的地勘企業赴國外進行礦產勘查,積極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吸取國外先進的地質礦產理論和技術,提高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技術水平。 4、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楔機,加強同省外的協作。積極參加西部大開發,利用本省資金和技術優勢,參與西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開辟礦產品進口渠道,解決我省急需的銅礦、煤炭、鋁土礦、磷礦、鉀鹽等礦產資源。 5、發展礦產國際貿易,提高進出口效益。根據國家礦產品進出口政策,加強宏觀調控,整頓和規范進出口市場。嚴格控制高嶺土、瓷土、石膏、硫鐵礦原礦出口,鼓勵精細深加工非金屬礦產品出口,鼓勵進口短缺礦產原礦,減少成品礦進口,逐步改變進出口模式。 6、建立資源戰略儲備。目前已大量利用了核能和電能,但煤、石油仍然是主要能源礦產,煤炭年需求量超過6000萬噸,石油需求量接近1500萬噸,本省自產產量相差甚遠,為保障我省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急需建立能源資源戰略儲備。
第八章 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
(一)加強礦產資源規劃實施管理,建立完善的規劃管理體系 礦產資源規劃是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搞好本地區礦產資源管理工作的依據,《規劃》一經批準則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嚴格執行。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下一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實施礦產資源規劃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礦產資源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各級人民政府組織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編制本地區的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礦產資源專項規劃包括地質礦產調查評價與勘查規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專項規劃應服從總體規劃,下級礦產資源規劃應服從上級礦產資源規劃,各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在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上一級礦產資源規劃為依據,與同級相關規劃相銜接,搞好本行政區的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利用及監督管理,必須以礦產資源規劃為依據,對于不符合礦產資源規劃的勘查、開采項目,不得批準勘查施工或設立礦山企業,不得審批、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開采許可證,不得批準用地,對違反礦產資源規劃,審批或頒發勘查、開采許可證的,上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糾正,并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的責任。 加強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完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功能,積極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方式的轉變,實現規劃實施和規劃成果管理信息化。 (二)加強礦產資源法制建設,加強執法檢查和監督 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是指導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利用、保護和監督管理的政策性文件,需要相應的法規來保障實施,因此,要在現有礦產資源法律、法規及規范文件的基礎上,加緊制定地方性相關的配套法規和辦法,使礦產資源規劃中的任務和目標能得到具體的充分的法律保障,使規劃的實施有充足的法律依據,使規劃更具可操作性。 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執法力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依法治礦,進一步理順礦產資源執法監察體制,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執法監察隊伍,全面實行礦產資源動態巡查制度,嚴肅查處礦業活動中各種違法事件。充分發揮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切實將規劃作為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依法管理的依據。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探礦權,采礦權申報制度和礦山建設審批程序,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者權益,對各種違法行為要給予相應的處罰,情節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礦山開采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中規定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保護設施建設要求的與主體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違者依法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生態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復墾綠化成績顯著的礦山企業給予適當獎勵。 。ㄈ┘訌姷V產資源開采管理 按照《礦產資源開采管理辦法》和《廣東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等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加強對礦產資源開采全過程管理。 符合國家規定資質條件并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的采礦權申請人經依法登記、領取采礦許可證后,成為采礦權人。 采礦權申請人應當在辦理采礦登記前,持經批準的地質勘查報告,向有審批權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請劃定采礦范圍,并在礦區范圍保留期間內完成可行性研究、開發利用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等工作,并申請采礦登記。 采礦權人應當按照批準的開發利用方案進行礦產開發利用工作,開采回采率,采礦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應當達到國家的規定。采礦權人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內進行礦山建設和開采,在許可證有效期內,采礦權人需要變更采礦許可證已經核實的事項,應向原登記發證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從事開采礦產資源的集體或個體,應依法向有審批權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辦理申請登記手續,領取采礦許可證,若從事選礦工作的,應采用先進方法提高選礦回收率,降低尾礦品位,減少廢水、廢渣的污染。 頒發采礦許可證實行會審制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不符合要求的實行一票否決制度。 。ㄋ模┙⑼晟频V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激勵機制 對規劃鼓勵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礦山土地復墾綠化項目,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技術改造項目及規劃鼓勵開采地區,國家提供信貸金融支持,并給予稅收優惠。嚴格執行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與開采回采率掛鉤的規定和資源綜合利用稅費減免政策,礦產資源補償費收益主要用于規劃鼓勵的礦產資源勘查項目和有利于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改造項目。 。ㄎ澹⿵娀瘓绦械V產資源分類分區開采制度 礦產資源分類分區開采制度是保護礦產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礦產資源合理、有序、有效開發,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在省《規劃》統一部署的原則下,詳細制定本地區礦產資源規劃和礦產資源分類分區開采專項規劃,劃定本地區礦產資源分區開采范圍,設定各規劃區的準入條件,對現有礦山企業,不符合準入條件的一律關;蜣D產。 。┘訌婎I導,落實政策,保證規劃目標任務的實現 實行規劃實施領導責任制,將規劃實施的好壞列入領導工作責任制中,并定期進行考核。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規劃的組織實施,各級人民政府對規劃的實施加強直接領導,協調好礦業發展與水資源、森林資源、環境資源及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理順跨市、縣礦山企業的稅費征收分配關系。 落實礦業投資、融資政策和稅費政策,建立商業性礦產勘查風險投資基金,加大對商業性勘查項目的貸款力度,建立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金以保證本省對緊缺而需求量又大的礦產資源的需求,建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基金,鼓勵礦山對礦產資源開展綜合回收利用的研究工作,對一些位于邊遠地區的大型的礦業項目,政府采取資金支持或提供擔保以加快項目的基建工程。 。ㄆ撸┘訌娦麄鹘逃瑺I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加強法制宣傳,增強全民的礦產資源法制意識,強化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觀念,增強各類礦業權人依法辦礦的自覺性,普及礦業知識,加深全民對我省礦情的認識,形成全民保護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ò耍┮揽靠萍歼M步與創新,加強地礦信息系統建設 建立各種地質礦產基礎數據庫,推廣應用GIS技術開展礦產資源綜合評價預測,提高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水平。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