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中國礦業整合倒計時
12月31日消息 2009年12月中旬,國土資源部下達了《關于抓緊做好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的通知》。該通知要求地方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礦業權設置情況進行全面梳理,對需進一步推進整合的礦區逐一登記造冊,確定整合范圍,“確保2010年3月底前完成審批和備案。” 一場全國性的礦業整合迫在眉睫。 這次的大手筆毫無懸念引來了大家對“國進民退”的新一輪熱議。而山西經驗能否成為新一輪礦產資源整合的圭臬,更是爭議的焦點。
山西煤改艱難收官 對于2009年山西煤炭業整合的效果,眾說紛紜,12月1日,山西省副省長陳川平對此公開表示,“目前,省內煤炭資源整合已由勝利在望轉為勝利在握。”“望”與“握”的一字之差,對這場自上而下的山西煤炭資源整合行動作了官方定論。 山西煤礦整合肇始于2008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實施意見》(簡稱“23號文”)的出臺,23號文要求到2010年全省礦井個數控制在1500座以內,大集團控股經營的煤炭產量達到全省總產量的75%以上。 其時正值山西兩屆省長更替之際,政府方面沒有采取大動作,煤礦老板也多處于觀望。 半年之后,山西省再次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10號文”),并成立了以省長王君為組長的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工作組。在這份通知中,到2010年,礦井數量控制的目標由原來的1500座縮減為1000座,兼并重組整合后的煤炭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于年產300萬噸,單井生產規模原則上不低于90萬噸。 至此,一場疾風驟雨終于向煤炭業襲來。山西省近80%的煤礦,面臨被兼并或關閉的命運。 據時代周報獲悉,截至12月29日,山西煤礦整合重組協議簽訂率已經達到98%;兼并重組主體到位率達到94%;采礦許可證換發率達到近80%;整頓之后,據官方公開數據顯示全省煤炭產量已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進入11月達到6100多萬噸。” 或許正是山西經驗給予了決策者信心,全國煤炭業整合也開始列出整合時間表。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12月27日開幕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稱,2010年,國家將加快轉變煤炭工業發展方式。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繼續建設13個大型煤炭基地,批復一批大型煤炭礦區總體規劃。“煤炭企業兼并重組也將加快。” 一人之天堂,或為一人之地獄。 在政府層面為礦業整頓的階段性勝利擊節而慶時,對于眾多被稱為“煤老板”的投資者來說,“礦業整合”已讓他們聞之如驚弓之鳥。 12月30日,之前還在電話里客客氣氣的山西“煤老板”吳志勇,一聽到“礦業整合”便立即掛斷了電話。 這似乎是個不愿再被揭開的傷疤。“我們和他們曾經接觸試圖了解更多的情況,但他們都特別謹慎。”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的張玉成和平云旺兩位律師,早在2009年10月就成立了“山西煤礦兼并重組專家律師團”。在對案例進行調研后,他們嗅出了山西省煤炭業重組目前形勢的微妙。 “雖然官方公布的煤礦整合重組協議簽約率很高,但其實,很多煤老板只是簽署了《資產轉讓協議書》和《采礦權轉讓合同》等框架性協議,而涉及到礦業權轉讓價款和礦業權交割等實質問題的《補充協議》還未簽署。”張玉成向時代周報表示,“投資者面臨的焦點問題都一樣,政府以行政手段定下的礦業權轉讓價款,與投資者之前用市場價買下和投資的成本相去甚遠,他們沒法接受。”
多方博弈礦價難定 這也是山西省此次煤炭業整合備受爭議之處—在礦業權轉讓價款的定價問題上,遭遇了政府行政指令與市場的沖突。 “政府的行政力量絕對是此次山西煤炭業整合的決定性主導因素。”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杜國銀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說,“在山西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的過程中,定價主體是政府,兼并主體和兼并對象之間也由政府‘拉郎配’,市場并沒有發揮主導作用。” 張玉成也向時代周報證實,“按照重組的相關協議,補償價款分作兩部分。其中,煤炭企業的實物投資以評估報告來確定價款;而礦業權不進行市場評估,只約定了‘采礦權價款補償’,最終以政府的規定和政策為準。” 據平云旺律師測算,“這個操作思路下,如果一個煤老板投資2個億的礦,最后政府定下來的也許就只是給6000到8000的價款,不到總投資的一半。”而浙江煤商給媒體公開的數字就更低:補償價款為2004年煤礦主繳納的采礦權價款的1.5倍或者2倍的評估值,很多人獲得的評估值只有其總投資額的1/4—1/3。 “‘補償’這個概念本身就不適用于山西煤炭資源整合。”張玉成表示,政府在礦業權一級市場出讓的程序中,有權確定“資源采礦權價款”;在礦業權征收程序中有權確定“礦業權補償價款”,但兼并重組是礦業權轉讓的 一種形式,從此次煤礦整合重組協議簽署的主體及主要內容來看,其實質是礦業權在二級市場的民事交易,因此政府無權確定礦業權轉讓價款。“礦業權轉讓價款的確定,只能由轉讓人與受讓人平等自愿協商一致,并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 然而,山西省政府力挺現行礦權定價機制的態度非常明確。“政府的理由是,礦業權出讓時沒有經過市場評估確認礦業權價款,因此兼并重組價款也不該由市場評估,而應由政府指定;浙江、福建等省民營煤礦企業的礦業權,經過了多次‘倒賣’,礦業權價款被人為抬高。”張玉成指出。 曾長期從事礦產交易中介、現任某礦冶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的于工認同山西省政府的觀點。“你知道嗎?2005、2006年,也就是炒礦最猖獗的那幾年,礦價怎么漲的?好多人買了礦根本就不是為了開發,就在那兒晾著,等到升值就轉手。按照這樣炒起來的市場價格補償,難道合理嗎?” “改變山西作為煤炭大省、煤炭業發展卻一直在‘小、散、亂’中掙扎的局面,將煤炭業做大做強;加強安全生產,降低安全事故;促進生態環保;防止官煤勾結……”在杜國銀的眼中,此次煤炭業整合之于山西,承載了太多的意義。 “然而,以利益重新分配為實質的改革過程中,政策的執行也會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和新的社會矛盾,這些都必須要引起注意。”杜國銀說。 在煤炭業改革進行的一年中,山西省幾乎經歷了“財政休克”的陣痛。 山西境內119個縣(市、區)有91個產煤,煤炭及相關四大產業占工業總值80%以上,相當多地方財政收入的40%至50%來自煤炭。而山西是全國惟一上半年GDP負增長的省份。在最新公布的2009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中,增長同樣有限:全省實現生產總值4819.1億元,同比增長0.5%,全省財政總收入完成1190.6億元,同比下降7.53%。 山西煤改經驗能否引入全國礦產資源大整合中,仍多存疑。
全國煤礦整合難效山西 杜國銀對山西煤礦整合小結道,“從整改過程中暴露出以下問題:民營資本出路如何,煤礦工人的就業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如何解決的問題。這些同煤炭業整合配套的政策如果不完善,之前設定的煤炭業整合的目標能否真正實現,就還有待時間檢驗。” “我們了解到的情況是,被停產的煤礦所在地,村民還得從外面來購買生活用煤;而向我們做咨詢的煤老板中,已有不少問及其他區域及國家的煤炭業投資政策,這些巨額的民營資本都面臨著向外流失的局面。”平云旺律師業表示同樣的擔憂。 但在一片爭議聲中,山西煤改仍然獲得了多方的肯定,包括河南、內蒙、陜西等省,也紛赴山西考察取經。 “目前正是礦產資源整合的有利時機。”在此前國土資源部召開的一次內部會議上,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表示,目前,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保經濟增長任務取得了成效,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推進 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之礦業資源產品價格目前還處于震蕩調整階段,不會出現大幅度上升,這正是礦產資源整合的有利時機。 當天,國土資源部等12部門發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在2010年繼續推行礦產資源整合工作。 繼山西之后,其他地方也有相應政策陸續出臺。10月9日,內蒙古發出煤礦整合通知,煤炭資源配置將重點向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煤炭轉化、綜合利用項目傾斜。而據河南省副省長張大衛透露,河南省正在醞釀小煤礦生產安全長效機制,推行由骨干企業對30萬噸以下產能的小煤礦進行兼并整合。同時,河南還將通過引進央企等辦法,將礦產優勢資源向國有企業手中集(000039,股吧)中。 更讓人關注的是,這場全國性的煤礦資源整合,是否會復制山西的模式? 按照《通知》的部署,在此輪整合中,“地方政府要重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整合工作,切實保護參與整合的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在符合整合主體標準的前提下,應優先從整合礦區內產生整合主體。” 此外,還強調“鼓勵優勢企業充分利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運用市場方式,實施整合,培育壯大礦業龍頭企業。” “鼓勵做大做強,加強產業集中度是大勢所趨,全國煤礦業的整合肯定都是朝著這個方向走。”杜國銀表示,操作方式上,是否學習山西省這樣一刀切的模式,還值得商榷。 “每個省礦產資源的發展情況并不一樣。”杜國銀教授表示,山西此輪煤改中,指定收購企業都是本省的,中央所屬的煤企也還能保留。這種“以我為主”的方式,如果全國都推行,不一定是好事情。 無論有多少爭議,一場大規模的全國范圍內的煤礦整合行動已如箭在弦。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