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礦山巨頭挑戰,提高產品附加值
有報道稱,超過10家的大型鋼鐵企業已聯名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致信,希望將鐵礦石基準價談判上升至 國家層面。這些企業家在信函中說,采礦商要求將今年的鐵礦石價格最多提高90%,國內鋼鐵企業無法承受鐵礦石如此高的要價,只有被迫將漲價帶來的成本壓力 轉嫁到下游用鋼企業,這可能會影響到國家利益。
各自為戰的中國鋼鐵企業由于無法采取統一的談判立場而屢屢被動接受采礦商的要價,盡管去年中國政府以涉嫌商業行賄和竊取商業機密罪逮捕了力拓駐 中國的代表,但是,中國鋼鐵行業仍然無法擺脫被動的地位,甚至可能因為中國的躍躍欲試而激發了采礦商的團結。國際商品市場上的任何話語權都是以實力作為基 礎和后盾的,資源實力決定話語權,這在供求格局呈賣方寡頭壟斷的國際鐵礦石市場中體現得尤為突出。除了全球鋼鐵業界對2010年鋼鐵走勢頗有信心之外,當 前的現貨價格明顯高于長協價格,使三大礦山巨頭再次想分食鐵礦石“漲價”的美餐。
從近幾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歷程和結果來看,不可否認的是,礦山公司和鋼鐵企業之間建立起來的長期合作理念,己經受到了礦山追求短期利益行為的巨 大挑戰。曾經被寄以厚望用來制衡三大國際鐵礦石巨頭的印度礦,在過去的兩三年里卻因價格暴漲反而成為中方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的噩夢。
三大礦山公司的股東的心態,也如同近年資本市場上的眾多投資者的浮躁心態一樣,希望賺“快錢”,短期內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心態的驅動 下,股東和董事會當然會向管理層施加更多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傳遞到經營決策中,就形成了對傳統長期合作觀念和定價機制的質疑。要求向現貨價看齊、產品品質 劣化、要求到岸價交貨、要求運費補貼等,無不是傳統合作觀念向短期利益讓步的表現。
處于鋼鐵行業最上游環節的鐵礦石價格上漲將直接拉升下游行業的制造成本和生產經營成本。作為鐵礦石最大的“買家”,中國為鐵礦石生產商輸送了源 源不斷的巨額利潤,同時也體嘗到了鐵礦石價格日益上漲給企業帶來的生存壓力。所以說,創建和維護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是非常必要和十分迫切的。以鐵礦石市場 來說,目前中國擁有進口鐵礦石資格的鋼鐵企業和貿易商己從最多時的500多家減少到目前的110多家。雖然這使中國現貨市場哄抬價格、牟取暴利的混亂現象 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離有序的市場還相差太遠。進一步整頓鐵礦石市場秩序,減少高價搶購、投機炒作還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這方面的監管。
對于鐵礦石采購,從鋼鐵企業的連續性生產流程特點,更適于簽訂長期合同為主,因為現貨鐵礦石更加易于波動,尤其在上漲過程中漲幅遠高于長期價。 中國礦石的總進口量中只有一半左右的數量納入了長期合同采購的框架,合同價與現貨價長期的價差讓礦業巨頭難以平衡,也使得現貨價成為談判中的焦點,對整個 談判非常不利。
鋼鐵行業集中度必須大力提高。具備規模經濟性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自2000年以來我國鋼鐵產能總量有了極大的發展,但企業數量增長也 很快,平均單一企業的噸鋼產能極低。據中國有關部門公布的煉鋼企業800多家測算,平均每家企業煉鋼產能僅有63萬噸左右(這雖然僅僅為一個參考數據,但 可以大致反映基本狀況)。在國際鐵礦石市場的供給方,2008年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公司鐵礦石好運貿易份額占世界總份額的68.5%,需求方則 是中國眾多的鋼鐵企業,談判地位的懸殊導致國際鐵礦石供應商們態度強硬,有恃無恐。
要想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中獲得平等的議價能力,就必須加速推進鋼鐵產業整合。產業整合并不是只追求規模的擴大,一定要通過整合來有效提升規模 經濟性,推進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值,改進自身的組織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時以平等互利的態度加強上下游的長期合作,這樣才能真正加強我國鋼鐵企業在 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否則,中國只能成為產業鏈上最軟弱、價值最低的那個環節了。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