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四因素制約我國工業經濟長遠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8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工業經濟運行2010年春季報告》指出,2009年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目前仍有四大因素制約著我國工業經濟的長遠發展。
首先,是資源環境制約。我國工業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石油、鐵礦石、鋁土礦、銅礦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超過50%),二氧化硫、 化學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占到全國的86%、38%和70%,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壓力大。我國已提出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40%-45%的約束性指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其次,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工業增長過度依賴國際市場,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投入,技術含量低,許多產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低,新興產業發展總體滯后,工業發展尚未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第三,是產業結構調整滯后。近年來部分行業投資增長過快,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布局分散,產業集中度低,鋼鐵、水泥、電解鋁、銅冶煉、焦炭等一些重要行業中落后產能仍占很大比重,風電裝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存在無序建設傾向。
第四,是體制機制性障礙。部分地區過分注重數量增長,忽視發展質量。資本、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要素價格扭曲嚴重,資源過度投入、浪費嚴重。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工作面臨著認識不到位、政策不配套、退出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今年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將以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宏觀調 控政策,促進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著力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采取綜合性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組;加大 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積極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強和改善 企業管理,不斷提高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和競爭力。
“實現工業經濟運行根本好轉,要把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謀劃、扎實工作,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朱宏任說。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