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行政命令方式淘汰落后產能贏面不大
中國煉焦工業協會會長黃金干對本報記者說了一句類似繞口令的話,“政府批了就不過剩,政府不批就過剩,你說到底是過剩還是不過剩?” 類似的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一位高層也曾經說過,“鋼價往上走是過剩,鋼價往下走也是過剩,到底怎樣才是不過剩?” 這的確是個問題。 自2005年國務院開始第一次專門部署抑制產能過剩以來。這一話題再也沒有遠離過相關部門宏觀調控的案頭。至今,“十一五”將過,經過長達五年的治理,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更加嚴重。 根據去年8月份,全國人大財經委的一份調研報告,中國目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和風險的行業一共有19個,與2005年相比,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的行業幾乎翻了一番,就連多晶硅和風電設備這些剛起步的行業也被貼上了產能過剩的標簽。
2005年年底,國家發改委稱全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8000萬噸。此后,淘汰小鋼廠的政策文件層出不窮。但是,在2005年到2007年間,中國粗鋼產量每年分別增加了6991萬噸、7009萬噸、7100萬噸。到了2008年底,在國家發改委看來,中國鋼鐵產能過剩規模已經達到了1.6億噸。在政策作用下,產能沒減少,反而增加了一倍。 其他行業也是如此,焦炭、水泥、平板玻璃、造紙、有色等行業的產能,在淘汰聲中都在大幅提高。 數位相關行業協會人士均表示說,產能淘汰的政策標準實際上已經成為產能擴張助推器,每一次淘汰標準的提高,都是企業新一輪產能增加的開始。 以鋼鐵為例,2006年,國家發改委發文規定淘汰全部2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爐,2007年淘汰標準提高到300立方米。這一次,這個標準已經是400立方米。 政府部門對鋼鐵落后產能的界定標準基本是一年上一個臺階,而中國所有的大小鋼廠都通過對設備的規模升級,和淘汰底線賽跑。這種產能淘汰的后果是,政策成了搟面杖,鋼鐵產能這張大餅越搟越大。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歐陽元和公開質問,400立方米的高爐是不是不能生產高質量的產品?而這個答案是否定的。目前中國大約有一半左右的鋼材流向基建、建筑等領域,這些領域需要的主要是螺紋鋼等簡單產品。業內人士認為,300立米—400立米的高爐用來生產螺紋鋼等線材是最經濟的裝置。 但在近五年來的淘汰落后產能過程中,政府一直采用“唯裝置規模論”的一刀切做法。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政府部門出面解釋過“產能過剩”的具體定義,以及界定一個行業屬于“產能過剩”的相關標準和依據。 相關部門在提到產能過剩的問題時,拿出對比的數據是行業生產能力和市場實際消費數量。比如鋼鐵行業,2008年我國粗鋼產能6.6億噸,需求僅5億噸左右。那么,那多出的1.6億噸就成為政府口中的落后產能。 行業內人士對這樣的對比并不認同。中國冶金工業經濟信息中心陳凌說,如果以生產能力和實際的市場消費相比來界定產能過剩的話,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是產能過剩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夠實現產銷完全相抵。 另一個問題是,政府部門出臺的關于淘汰落后產能的相關政策,能否真正砍掉那些被列入過剩之列的產能。實際上,早在上月初,工信部就已經開始研究將2010年淘汰目標分解到各個地方,但是至今一個多月過去了,仍未見任何結果。 地方政府出于對財政、稅收、就業等問題的考慮,對關停落后產能企業的積極性并不高。許多小企業盡管在國務院相關部委看來屬于早該淘汰之列,但卻有可能是地方一個縣市的支柱企業。關掉越多的企業,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損失就越大。 不止一位行業人士表示,產能過剩與否最終還是要由市場決定,而不能是由政府統計得來。 中國煉焦協會會長黃金干說,那些小鋼廠、小焦爐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就說明有市場需求,如果產能真的過剩很厲害,價格下滑,小廠子自己都不行了。“淘汰落后產能,政府只需要把好環保和土地關就可以了,不要按照規模搞一刀切,這個工作還是交給市場好”。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