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今開幕 將加速經濟轉型契機
上海世博會將于今日開幕。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上海是否能把握世博機遇,由世博會帶動軟環境建設,借力世博成功調整產業結構,轉身成為高科技、 信息、會展、金融等服務業中心是眾多目光聚焦之處。正在制定中的中國“十二五”規劃,仍將繼續推進經濟轉型并城鎮化,上海世博催生的高科技產業是否能夠成 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亦為舉國上下所關注。處在經濟轉型期的中國與中國的每個城市,若視此次世博為“轉方式、調結構”的契機,世博的意義便不止于數字。
城市,開始用解析自然的方式重新親近自然。
這個因為集中的資源與機會被人依戀,又因為疏離與冷漠為人憎恨的地方,正在用科技自我瓦解冷面,讓自己接近土地的溫度,接近樹木的清新,接近山泉的純凈,接近本真的氣質。
到此,無需再像古巴比倫人筑墻為城,已經無所謂城里城外,誰也不會想沖進去,或是逃出來,人棲居在此,是最原始的意愿。
“城市最終的任務是促進人們自覺地參加宇宙和歷史的進程。”(芒福德)工業文明帶動了城市化浪潮,而工業化、城市化又會促進和推動現代化的發 展。對于中國來說,本屆世博會提出“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題,絕對不是為了區別于往屆,而有其內在的經濟邏輯。
工業化進程伴隨產業結構升級,同步存在兩次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浪潮——第一次勞動力轉移浪潮由市場條件下的輕工業大規模發展導致;第二次則 是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的結果。在非農產業中,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具有勞動密集型特性,是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空間。轉移的結果就是,作為勞動力的人由農村 轉向城市,直至實現城市化過程,最終,將一個國家由傳統農村社會送達現代城市社會。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互動邏輯是:工業化為城市化提供經濟支持,而城市化為工業化創造適宜的空間。城市化是一個國家整個經濟結構的空間調整,而其他結構調整的問題,例如農村經濟結構、區域經濟結構、文化教育結構、生育人口結構等,都建筑于城市化的基礎之上。
而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主要注重重工業的發展。資金密集型的重工業的超前發展,從根本上扼制了城市化進程。由于限制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和第三產業 的發展,使得城鎮非農產業就業機會極其有限。最終的結果是,工業化不斷推進,而城市化卻止步不前——當然,那時城市化也并沒有被重視。并且,城鄉分割的管 理制度,使得重工業只有能力為城鎮居民提供就業機會,鄉村人口進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幾乎不可能。
這種違背人的基本需求的經濟發展模式,無法實現一個國家的持續良性運轉和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在傳統體制下嚴格限制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在市場急 速擴張的拉動下得到了充分迅速的發展。但是進入19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種種原因,第三產業從迅速發展,變成徘徊狀態,似乎失去了發展的動力。而第三產 業,第二次工業化的核心,亦是城市化(中國稱“城鎮化”)的核心。
這就是正在醞釀的“十二五”規劃、以及以往的國家戰略中,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經濟轉型與促進城鎮化是一個戰略整體,密不可分的原因。世博主題, 之所以定義在城市生活之上,亦有此深刻背景。而世博期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展現的高科技與新技術,無一不是人類工業文明的結晶,可以說,正是集中了 工業文明精華的城市,令人類因為自己的智慧,讓未來有希望。
“城市……絕非簡單的物質現象,亦絕非單純的人工構筑物。城市已同在其中居民的各種重要活動密切聯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產物,而尤其是人類屬性 的產物。”(帕克)中國2007年“十七大”報告強調“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此 報告中透露出一個信息:對于城市圈的劃分,開始以經濟概念和文化概念為主導,這被認為是對城市化理解的思路轉變。
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幾年來‘十一五’規劃的實施效果并不太理想,”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說,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出口;在產 業結構調整方面,本來希望服務業更多帶動經濟發展,但實際結果是工業發展大大快于服務業的發展;在城市化發展方面,城市化的進展不是很理想。
而此次世博,事實上剛好可以作為一個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至少,可以作為一個從上海發端的調整機會。
據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肖林介紹,歷屆世博會的數據表明,世博會可以帶動舉辦城市服務業的突破性發展。例如,西班牙塞維利亞在1992年舉辦世博 會后,使服務經濟的比重從1990年的57%上升到63%;德國漢諾威舉辦2000年世博會期間,第三產業增長率同比上升了3.2%,超出全德第三產業同 期增長率2.9個百分點。典型的偏重第二產業的上海,借世博加重第三產業的比例,或許會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從更實際的層面來說,上海世博會吸收、展示了各國的生態建筑、新能源、信息運營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廣世博會的科技應用,會有助于加快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從世博159年的歷史來看,一段時間內的科技新產品,都會通過世博會的通道最先展示。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上展示了700多項有利于人類 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新成果。雖然這些科技成果在短時間內還不一定可以規模應用,但已經可以預示一種趨勢。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是高新技術產品運用和展示的 平臺。
科技是世博會的核心元素。世博中運用到的節能建筑材料、節能空調技術、新能源汽車、新媒體展示技術以及智能信息技術等行業,都被世博強調了增長機會。這些創新性的科學技術極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規模性產業化或市場普及化。
對于正處于經濟增長轉型關鍵階段的中國而言,抓住上海世博會舉辦的契機,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先突破幾個重點領域,繼而會帶動整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這些科技元素如果得到重視和培植,會成為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極。
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產業轉型,探索與創新,亦正是人類的內生需求,城市的集聚效應放大這種需求,并運用資金、技術、空間將之產業化,由此產生的 產品又為人類服務。城市文明與人類內在需求互生互動,有機共存。而隨著城市文明的不斷發展,會向鄉村滲透和傳播,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