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礦業國有化趨勢明顯
中投顧問提示:全球礦業和金屬領域“國有化”現象更明顯,“政府對礦業交易的影響力加大,不僅僅是中國,全球都是一樣,澳大利亞最近建議設立資源超額利潤稅,就是礦業‘國有化’的一個例子。” 6月8日消息 由于大宗商品未來價格及需求被市場廣泛看好,中國企業前往海外收購礦產資源的“美好時光”正在遠去。 6月7日,安永(Eenst&Young)全球采礦與金屬業主管合伙人Mike Elliott表示,今年以來,全球礦業和金屬領域“國有化”現象更明顯,“政府對礦業交易的影響力加大,不僅僅是中國,全球都是一樣,澳大利亞最近建議 設立資源超額利潤稅,就是礦業‘國有化’的一個例子。”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員宋國明則表示,國有化使礦業投資環境處于不穩定狀態。 Mike Elliott還進一步表示,2010年,更有信心的日本、印度和一些傳統投資者將回歸礦業市場,因此,盡管2010年礦業并購交易總額有望超過2009年,但中國的交易份額將較2009年減少。
進一步“國有化” “事實上,我們在澳大利亞及其他國家已經看到這些重新評估財務安排的情況。”Mike Elliott說。 他所指的是,不僅僅在澳大利亞,其他國家也有意從資源價格上漲中獲取更多財政收入。Mike Elliott認為,“國有化”將加大中國企業海外收礦的難度,已經有更多國家希望從資源中獲取更大比例收入。最佳例子是澳大利亞擬征收資源超額利潤稅, 這些稅項將推低礦產投資的回報率,促使企業重新檢視項目。 2010年,隨著礦產資源進一步成為炙手可熱的并購對象,更多國家將針對礦業制定嚴格的稅收制度、審批制度等相關政策。 今年以來,中國企業在拉美和非洲收購礦產的案例增多,但拉美、非洲正是礦業“國有化”最明顯的地區。 宋國明表示,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巴西等地,都先后出臺了一些新的政策、法規,其中有些規定變得對礦業投資不利,特別是外資。 據了解,玻利維亞政府近來加快了能源和礦業部門的國有化進程。5月份,當地政府又將一家瑞士公司控股的銻礦冶煉廠和四家電力公司收歸國有。此外,玻利維亞去年初通過新憲法,規定本國一切自然資源屬于人民,國家代表集體利益管理這些資源。 盡管非洲的“國有化”現象沒有拉美地區那么頻繁,但非洲有些國家也采取“國有化”或本地化行動。例如,加納政府阻止非法收購采礦失敗,對外資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宋國明表示,目前,非洲地區政策潛力略有下降,被調查的10個非洲國家中除博茨瓦納排在18位外,其他都排在30位之后。其中,馬里、納米比亞、津巴布韋被列入最不具礦產投資潛力的國家。 安永南美洲采礦和金屬業代表Marcial Garcia Schreck表示,他的一位客戶曾在收購合同中與當地政府制定一項固定稅收協議,這一點值得借鑒。 中國投資份額或下降 目前,武鋼、中鋁、中鐵物資、五礦等在非洲和拉美均并購了一些礦產項目。與投資澳大利亞項目最大的不同是,上述企業均有意進行基建投資。Marcial Garcia Schreck表示,由于礦產并購競爭激烈,提供資金以外的其他條件這一特點,將為中國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Mike Elliott指出,并購交易已不僅涉及價錢,還包括投資者能為交易帶來哪些其他價值,這些價值包括技術、先進管理技能、流程和系統、獲得社會對其營運認同、有意投資基礎設施等。 今年,礦業投資重點已轉到被視為政治風險較高的地區,如非洲、拉美等地。Mike Elliott認為,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大機遇。“最低風險地區的礦業資產價格已被抬高,這意味著在一些風險較高的地區,新采礦省份的資產價格相對其風險而言,更具有投資價值。” 然而,隨著有意并購的企業競爭力增強、競爭對手重新回歸、并購風險加大,中國企業的一些并購優勢將減少。 Mike Elliott表示,2010年,日本、印度及歐美傳統投資者將重新回歸,“中國和印度不斷尋找更多和更穩定的礦產資源供應,全球各地更多采礦和金屬業企 業希望業務有適度增長。今年北美企業重返市場都印證這一點。”此外,能源基金、主權財富基金等新興投資者涌現。 根據安永的統計,2010年1季度,全球共完成231起礦業交易,比2009年同期增長300%;累計交易金額為116億美元,比2009年同期上升25%。同時,2009年出現交易規模減小的情況在2010年1季度持續。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