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與夢想:云南有色金屬王國的尖銳之師
——云南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的突圍與崛起
云南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能源基地。全省礦產儲量大、礦種全、經濟價值高,被譽為中國的“有色金屬王國”。云南省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經過建國60年以來的發展,已建立起地勘、采礦、選礦、冶煉、加工、科研、銷售基本配套的綜合體系。已經建成了滇東北的鋅、鉛、鍺,滇西北的鉛、鋅,滇南的個舊錫業,滇中的銅業,以及昆明的鋁業等礦產基地。 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建局50多年來,在“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優良傳統下,經過2萬余名干部職工的艱辛努力,完成了覆蓋全省國土面積的區域地質工作,先后發現143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有86種。提交各類地質報告2000多份,發現和探明了蘭坪鉛鋅礦、寶鼎煤田、滇東煤田、東川銅礦、新平大紅山鐵礦、滇中磷礦、鎮沅金礦、蒙自白牛廠銀多金屬礦、文山鋁土礦等大型、超大型礦產地近140處,礦產潛在價值超過3萬億元。尤其是實施“三江特別找礦計劃”以來,在“三江”云南段找到了德欽羊拉銅礦、香格里拉普朗銅礦、蘭坪白秧坪銅多金屬礦、思茅大平掌銅多金屬礦等12個大型、超大型礦床。新探明資源量:銅400萬噸、金172噸、鉛鋅1366萬噸、銀10758噸、錫6.1萬噸、鐵礦石1505萬噸、鈷1444噸、鋁土礦7000萬噸,潛在價值4400多億元,為國家和云南經濟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譜寫了云南地質工作輝煌的篇章。 全局獲得國家級、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獎282項,主持完成的西南“三江”銅金銀多金屬成礦系統與勘查評價項目,榮獲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打破了云南省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零的記錄。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原總工程師李文昌榮獲了我國地學界最高榮譽——“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建成了云南省第一個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黃金提純中心。全 局積累了大量的基礎地質資料、勘探成果和勘查開發經驗,擁有國內領先的地質勘查、分析測試設備和方法技術,建有全省地質礦產數據庫和東南亞礦產資源數據 庫,具備產、學、研相結合,探、采、選、冶、貿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的整體優勢,擁有一支專業技術突出、素質優良、業務過硬、能征善戰的地質礦產勘查隊伍。 積極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與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南非等國家的一大批知名礦業公司開展風險地質勘查合作,依法簽訂風險地質勘查項目50多個,劃定勘查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累計引進國外礦業公司風險地質勘查資金1億多元。老撾萬象鉀鹽開發勘查項目全面完成了國家發改委和中國地調局下達的勘查任務,進入了產業化開發階段。啟動了東南亞和中亞的礦產勘查開發。推進了與昭通、大理、臨滄、保山等地方政府和云銅、云冶、云天化、昆鋼等大企業的合作。 實行屬地化管理以后,省地礦局緊緊圍繞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礦業支柱產業建設目標,以局為單元,按照事企分開、穩妥推進的原則,分別組建了公益性地質工 作主體——省地質調查院、商業性地質工作主體——云南地礦總公司(集團),將經營性資產交由集團公司經營,局行使出資人職責。集團公司構建了以礦業、工勘施工、三產為特色的三大產業群。產業剝離后的事業單位,精簡管理機構,按地域進行重組。體制機制的創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有力地促進了省地礦局的發展。
改革探路:加強地質找礦和資源儲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全球有色金屬價格一度跌落至百年谷底,世界有色金屬產業遭遇了一次嚴重的“寒流”。與此同時,作為國家地質勘探主力軍的地質勘探部門也經歷了一系列改革“陣痛”: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艱難轉型;從國家財政供養的中央直管體制轉向屬地化管理,同時,在事業化管理和企業化經營、公益性勘查和商業性找礦的兩難選擇中痛苦掙扎。隨之而來的是國家投入的迅速減少,勘探任務的急劇萎縮,科技人員的大量外流,勘探主業開始荒疏。 基于這些客觀原因,加之受觀念、資金、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多年以來云南省礦產資源勘探缺乏廣度和深度,礦產勘查程度總體偏低,部分重要礦產資源經濟可采量下降,新發現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地不多,后備勘查和開發基地逐漸減少。一些傳統的礦產業基地如東川、個舊、大姚等一度曾面臨“洞老山空”的嚴重生存壓力。 那么,這種理論上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與現實中“入不敷出”的資源儲備之間的矛盾是如何出現的? 云南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局長付軍說,勘查是科學,開發是工程。而且勘查找礦高風險、低利潤,市場化程度低。現在搞開發是高度市場化,其收益也遠遠高于搞科學的,這種腦體倒掛不解決,資源只會越來越緊張。當前,隨著“招拍掛”獲取探礦權方式在全國一些省市的推行,出現了國有地勘單位探礦權獲取難度加大,有技術沒有工作對象,部分地勘單位甚至陷入了無礦可探的困境。 國有地勘單位積聚了從事地質工作的人才、技術、裝備、資料、信息,建立了完整的地質工作體系,在歷史上取得了顯著的地質找礦成果,仍然是我國地質礦產勘查事業的主力軍。為加強地質找礦工作,找好礦、找大礦,國家應重視發揮國有地勘單位的主力軍作用,比照“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的原則,優勢探礦權向優勢地勘單位集中。 建立礦產勘查和開發的準入門檻和退出機制。投資礦產勘查必須具有國家規定地質勘查資質,具有一定的資金實力,能保證持續的投入。因此,從事礦產勘查的主體必須是單位和企業,并根據所登記區塊的大小對注冊資本作出相應的規定。要嚴格對礦產勘查項目實行全過程監督,對達不到礦產勘查要求的項目,堅決予以退出。嚴格礦產開采條件,對礦產開采項目實行全過程監督,確保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對達不到開采要求的項目,堅決予以退出。要對探礦權和采礦權界限作出明確規定,在探礦權階段,未經政府許可,探礦人不能獲取礦產品的銷售收入,以防以探代采。根 據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屬性特征,公益性地質工作是公益性地質基礎信息資料的生產者和提供者,不以登記礦權獲取盈利,負責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 負責引導商業性地質勘查投入,降低商業性地質勘查的投資風險,負責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基礎數據面向全社會開放,實現地質資料的社會共享。要以此定位為基礎進一步完善云南省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
對于礦產業來說,資源是基礎中的基礎,擁有資源,就意味著擁有未來。 近年來,經過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云南地礦及時對地勘體制進行戰略性調整,著手解決傳統地勘業一些深層次的根本性問題。并對原來資源分散、效益不佳的云南地質勘查企業實施資產分離、資產重組、股份制改造,進行第二次創業。經過幾年的努力,云南省地勘經濟加速發展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一是開展對外合作的條件優越,具有面向東南亞、南亞國家開放的區位優勢;二是云南具備了構建區域性礦權交易市場的條件,云南是全國首家獲國土資源部授權審批外商投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的省份,截至目前,已經有50多家國際礦業公司在云南投資勘查、開采礦產資源。云銅、云錫、云南冶金、昆鋼等10家云南礦業企業,在東南亞、南亞及東亞的10多個國家開展礦業項目合作。 云南地礦以打造礦業支柱產業為目標,以優質礦業權和勘查項目吸引社會資金,按照云南地礦總公司(集團)控股51%的原則,新組建了永善金沙、德欽羽龍、 保山西邑、劍川冶煉廠等一批股份制礦業公司,從事國內礦業開發;新組建了云礦國際礦業公司,從事東南亞國家礦業開發,促進了全局礦業的快速發展。
資本市場:地勘成果市場化,提速礦業勘查和開發的發動機 付軍局長說,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我們總結的教訓也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目前我們找到的所有大型礦產地都不在自己手上,所找到的礦山資源都沒有按市場原則進行交易。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今天,當我們的企業開始有決心并有能力加入礦產資源開發的時候,才發現我們的企業也面臨著資源缺乏的問題。例如東川的博卡金礦,當初幾百萬元就轉讓出去了,按照現在的市場價值,博卡金礦可能價值幾百個億。這說明,盡管國家已經為我們確定了企業化改革的方向,但我們在觀念和行為上始終還是把自己局限在過去的事業單位中,對資源的市場價值缺乏足夠深刻的認識。再如,我們所勘探出來的蘭坪鉛鋅礦,大紅山銅、鐵礦,羊拉、普朗銅礦,文山鋁土礦,大平掌銅礦,都沒有按照市場規則進行交易。目前,這些礦山的市場價值可能高達萬億。雖然上述礦山目前都掌握在國有企業手中,但是,如果探礦權和采礦權沒有按市場規則進行交易,那么國家前期投入的風險勘探經費就不能得到合理的回收,礦產資源的市場價值就得不到合理的體現。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云 南省委副書記、省長秦光榮在題為《發展資本市場 促進資本流動 為云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的重要理論文章中也明確指出:“實現資源的資產化,并最終實現資本化,首先要建立能夠真實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 格形成機制,從而實現資源的有償開發和經濟價值的最大化。”這充分說明,當前,資源的市場價值問題已經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過去,由于探礦和采礦分離,地礦系統被戲稱為“一個為國家找到了億萬財富的‘窮漢’”。如今,隨著勘察開發一體化,地礦系統也可以全方位參與礦業開發,并有機會從一個為國家找到了億萬財富的“窮漢”,變成一個能為國家及行業自身創造巨大財富的“富翁”。與此同時,由于探礦權和采礦權的放開,云南地礦在勘探這個傳統的優勢領域又將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包括來自北美等國外先進勘探企業的競爭。在礦業開發領域,因資本的原始積累尚未完成等原因,云南地礦在與產業資本的競爭中又極有可能處于劣勢。 付軍說,對于競爭,他們并不擔心,因為他們擁有其他勘查企業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地質是一門科學,不是誰想搞就可以搞的,他們坐擁多年積淀的人才優勢,還有歷經50多年發展累積而成的對云南地質地貌的充分認識和相應的基礎資料。對于地質工作來說,基礎資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這兩個條件,在與新來和外來勘查企業的競爭中,他們都將居于有利地位。資金問題更不需要擔心,只要手里有資源,就是探礦權和采礦權,就有足夠的實力與產業資本以及金融資本進行全方位合作,實現雙贏和多贏。
對他們來說,發展中的制約因素首先是當前礦產資源勘查新投資體制尚未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性地質工作運行機制尚不完善。礦業權市場、礦業資本市場發育程度較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法規、政策體系還不完善,對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手段,執法力度有待強化。調 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控制總量,優化配置,促進規模化經營,提高科技含量,實現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堅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環 境保護并重,堅決制止“以探代采”等一些打著勘探旗號的開采行為,堅決制止“采富棄貧”的短視自私行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