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勾勒央企整合路線圖 “末位淘汰”非唯一指標
8月6日 (作者 周婷)對于剩余有可能被重組的央企,眾多媒體列出了各種名單表。對于這些僅屬于猜測的“被重組對象”,中國證券報采訪的國資委內部高層權威人士指出,這些名單并不準確,資產規模排名只是其中的參考依據之一,是否被納入重組規劃,還要看該企業所在的行業特點與企業特殊性。他同時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詳細闡述了國資委對央企整合的思路和路線圖。
央企重組路線圖揭秘 此次被重組的兩家央企是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和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前者整體并入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后者被整體并入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央企重組的思路,將按照央企資產的排名順序,實現“末位淘汰制”。對此,這位高層人士指出,國新資產公司成立資產管理平臺,與企業按照產業鏈梳理而進行自主聯姻、強強聯合,這是此次央企重組的兩種基本路徑,而資產規模排名只是其中的參考依據之一,是否被納入重組規劃,還要看該企業所在的行業特點與企業特殊性。 “不排除一些企業雖然規模較小,但是處于國家支持的特殊性行業,而不被納入此次的資產重組序列。”這位人士說。 按照這一思路,將被重組的央企包括科研院所并入相應的產業集團,對外貿易的窗口公司并入相關產業集團,生產出現虧損或存在困難的央企并入其他集團,而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婆家,則有可能被納入國新資產管理公司。 他透露,國新資產管理公司將收編的是一些“規模較小、微利、效益差、應退出市場的央企”,目前國資委正在動員一些企業主動申報納入該平臺。一旦納入該平臺,其資產將在“肢解”后重新運作;當然,如果排名較靠后的企業能夠找到更好的大企業當“婆家”,則可以不必納入國新資產管理公司。 央企重組已經成為下半年的投資主題。中國證券報采訪的多家研究機構認為,央企資產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可以把旗下的上市公司當做資產運作的平臺注入相關資產,使資產總規模、盈利能力獲得量的飛躍,進而實現質的突破。 此外,為了支持企業并購重組,中央有可能在下半年出臺更多的財稅優惠政策,有望為企業增加利潤。例如,有研究機構認為,對企業并購的固定資產可能允許企業增加稅前扣除費用,來提高企業進行并購的積極性。對并購企業短期內產生的費用,可以針對性地降低其實際所得稅稅率,對于并購企業實際使用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國家鼓勵的相關投資,加大投資額的應稅扣除比例。
“產業鏈整合”引爆股價 盡管23家央企重組將帶來大量資產的排列組合,但是分析人士指出,并非所有的央企重組都能夠成為引爆股價的催化劑,其中,僅有兩類企業可能獲得業績爆發性增長機遇。 中信證券提供的數據顯示,縱觀從2003年開始的央企重組大潮,已經有69家各種類型的央企進行重組,其中只有“產業鏈整合”類的央企重組和“強強企業聯合”類的重組存在較好的投資機會。從已完成重組整合的69家央企的案例中看出:重組當年最高收益率跑贏市場的股票中分類別看,“產業鏈整合”大類有57%的股票最高收益率跑贏市場,“強強聯合”大類有67%跑贏市場;而且,重組當年收益率跑贏市場的股票數據結果與最高收益率數據的結果類似。 其他的幾種重組類型,例如科研院所并入產業集團,對外承包出口(窗口)公司并入相關集團,虧損央企重組入專業集團,以及非主營業務剝離式的重組,所占重組總數的比例雖然較高,但其相關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益卻沒有跑贏市場。 中信證券認為,從行業前景及“產業鏈”整合角度看,通過產業鏈整合實現了央企優良資產的重組,在這種情況下,其控股公司未來既有重組后的內延式增長,也有資產注入的外延式增長,這樣,其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明顯,而且實踐證明上述公司的股價長期跑贏大盤。 上述國資委高層人士也對產業鏈整合式重組企業給予了一定的期望。他表示,如果相關企業的產業鏈能夠形成一定的優勢互補,則有利于做大做強集團,符合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的總體要求。 中國證券報通過對多家市場機構采訪了解到具備強烈重組意愿的一些企業案例。以哈電集團為例,相關人士透露,哈電與一重的重組方案正在醞釀和上報之中。宏源證券研究員杜樸表示,哈電集團與中國一重合并的意見由來已久。中國一重主要生產核島鍛鑄件設備,而哈電集團生產常規島設備,兩者的聯合有望形成核電設備生產的協調效應,可以實現對核電站主要靜設備的總包,如果這一重組能夠得到實現,將有望在3、4年后有效拉升中國一重的收入,并直接提升其在核島設備生產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地方國資重組不甘人后 在國資委對中央直屬企業資產進行“乾坤大挪移”之際,地方國資委所屬的企業聯合重組也將掀起高潮,并且將配合區域振興計劃的推進和地方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的出臺,而再次成為投資熱點。近期,繼上海國資概念股崛起之后,湖南等地區也掀起新一輪“國企重組熱”。 中信證券研究部策略小組對湖南省的上市公司進行了集中調研后指出,湖南在對接國企的過程中推進的速度相對較快。在國家收緊銀行信貸的情況下,地方的企業融資未來可能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和困境。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通過與央企合作重組、并購或將成為未來重要融資途徑。 該小組還預計,兩種湖南地方國企將加快對接央企的工作:第一種是省內企業發展出現瓶頸,較難通過自身的力量來打開未來發展空間,需要與央企合作,通過央 企廣泛的網絡來實現跳躍式的發展;第二種是發展具有湖南特色的企業集團,鼓勵企業在工程機械、旅游酒店、種業、種植業和養殖業上做大做強。 此外,海外資產投資機構也非常看好國內央企資產重組。國資委稱,目前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簡稱GIC)表示出對參與中國國有企業重組改制的愿望,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歡迎GIC參與中央企業的重組改制。 資料顯示,GIC負責管理新加坡的外匯儲備,是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管理的總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GIC持有李寧的部分股權以及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7.35%的股權。GIC強調其擁有廣泛的國際網絡和豐富的投資經驗,了解中國國情和政府政策,愿意幫助中國企業引入先進技術,完善企業管理,提升企業價值,實現合作上的互利共贏。 分析人士指出,與GIC的接觸,一方面表明了國資委進行央企重組與資產盤活的決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對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的考量。如果GIC參與央企重組,將有可能參與央企剝離的輔業資產運作,但也不排除參與其他央企的重組。
業績決定重組股價高度
□中證證券研究中心 王維波
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歷來都是股市的熱點,可以說經久不衰,常炒常新。目前國企特別是央企重組更成為市場的主要興奮點和引領重組行情走向深入的力量。從實際情況看,實質性的資產重組都會帶來了股價的顯著上漲。根據萬得資訊的數據統計,最近60個交易日中股價漲幅前30名上市公司中約有三成多都與重組、整合、購并或重大投資等有關。這還不包括那些剛剛停牌等待重組方案的公司。 市場對于資產重組等上市公司的追捧顯然并非都是盲目炒作,而是對公司重組整合后的前景寄予了良好的希望。事實上,從數據看重組后絕大多數公司業績都會出現明顯增長,如航天科技(000901)今年上半年完成重組后就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今年上半年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277%,重要原因是重組新進資產與業務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從歷史上看,不少上市公司通過重組整合獲得了新生,更多的公司在重組后經營業績都有了大幅提高。根據有關統計數據,2006年進行重組的77家公司中,在重組后兩年較重組前兩年平均業績明顯增長的有58家,占比達到75%。而2008年完成增發實現整體上市的12家上市公司中,在當年經濟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仍有6家公司實現了50%以上的增長。特別是重組方是國有性質企業或是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重組后業績增長且能持續的機會更大。因為這些重組方更多的是著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進行重組,且擁有更多的資源進行調配,從而獲得最大效果。 從目前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重組看,其雄厚的實力有目共睹,其進行重組的目的是以上市公司為平臺進行資源整合,肩負著實現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及產業轉型的重任。這些企業大都是行業龍頭,在國內甚至世界上也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從具體企業看,重組或者突出主業,或者合并同類項減少內耗,以提高市場競爭力達到“1+1”大于2的目的。因此,從重組目的及重組方式看,國企的重組無疑比普通的重組更有長遠價值,這也是目前重組板塊值得期待之處。 從二級市場看,一些實質性重大重組推動股價持續上漲給二級市場投資者帶來巨大收益。以2007年重組成功的中國船舶(原滬東重機)為例,在2006年12月初完成控股權劃轉時股價僅20多元,在發布重大事項前也不到40元,但隨后隨著重組的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出現了持續上漲行情,直到2007年10月份創出了300元的高點才告結束。雖然其行情與當時良好市場狀況有關,但其重組后業績的大幅上漲應是支撐其業績的基本因素。數據顯示,該公司基本每股收益2006年為2.63元,2007年重組當年即達到5.53元,2008年更達到6.28元。 當然,從二級市場看,資產重組、整合等帶來市場機會的同時,也要注意短期的風險。即使是實質性的重大重組,一則重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甚至其中會有起伏,因此在二級市場上就出現波動。二是重組行情會有短期與長期之分,對中長期投資者而言,特別要關注重組給公司帶來的基本面變化和長期價值的提高,這就要注意分析即將進入公司的資產的盈利能力等因素。
央企整合大戲高潮將至
□本報記者 周婷
央企整合高潮將在今年下半年到來。這一趨勢,首先被市場理解為被資產重組所帶來的投資機會;但是,仔細思量,其背后還隱藏著“做強央企藍籌”這一更為深遠的用意。從2007年開始189家央企整合至2010年上半年的125家,用4年半時間整合64家。而今年下半年要完成25家央企的整合,其力度之強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因此,央企整合將在今年達到高潮。 在今年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強調,從2007年開始的央企重組,其基本目的在于,使資產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 關鍵領域不斷集中,向這些行業的優勢和領頭企業集中,加快培育和發展形成30-50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公司,從而 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 為此,央企重組中要突出主業,實現強強聯合,剝離非主業資產,以實現在關鍵領域的控制力。這一做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對資本市場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從2007到2009年三年間,中央企業的資產實現銷售收入從10.02萬億元增加到12.62萬億元,平均每年增加0.8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從2007年的1萬億元減少至2008年的6961億元,2009年回升至8151億元,比08年增長17%。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2008年,受國際經濟危機影響,央企經濟效益發生同比下滑,但在2009年,出現了恢復性增長,雖然沒有恢復到2007年的水平,但止住了繼續下滑的趨勢,并且將這一勢頭延續至2010年。今年上半年,央企利潤總額為5249.6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達到65%,已經超過了2007年同期的水平。 再對逐季度統計的中央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分析,2010年第1季度央企利潤環比增速為負,但是今年第2季度,央企利潤為2940.90億元,環比增長27.38%。這意味著,中央企業利潤的內生性增長動力在2010年第二季度重新恢復強勁。 實際上,市場前期大幅下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擔憂企業利潤缺乏內生性動力。但是,2010年1-6月中央企業、國有企業利潤的內生性增長動力都非常強勁,抵消了市場對業績內生性增長乏力的憂慮,導致市場對中期財報行情進一步確立。 當前,分布于近30個不同行業的央企已經成為資本市場主力軍。數據顯示,大約80%的中央企業的資產都被納入上市公司之中。國有企業改制上市提速,特別是整體上市的企業增加,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資產質量優良的藍籌股,改進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運行基礎,為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注入了積極因素。 因此,通過整合非優質企業,淘汰落后企業,必然能夠改進現有存量公司的資產狀況,導致央企集團公司的資產規模、收入水平和盈利狀況得到極大提升,進而直 接改進已上市企業的收入水平,并直接刺激A股市場的整體盈利水平,最終能夠為投資者帶來更為豐厚、更為穩定的投資回報。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