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國家礦業涉外政策歷史演變及現狀
礦產資源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由于世界礦產資源分布不均衡,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全依靠本國的礦產資源實現經濟發展,因此就引發了礦產資源的跨國流動。從人類社會歷史來看,礦產資源跨國流動始15世紀。在近600年的歷史長河中,有400多年的時間是相對發達的國家對貧窮落后的發展中資源國進行單方面資源掠奪。進人20世紀以來,全球礦業政策發生了巨大變化。縱觀不同類型的國家礦業涉外政策的演進,主要可以分為以下5個階段。
1.第一階段,殖民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國家依靠殖民主義敲開資源國的大門,通過軍事、政治、經濟等手段掠奪資源豐富的國家的資源,而資源國只能被動地接受掠奪。 這一階段始于巧世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達到高潮。早期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出于對全世界財富的渴望,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掠奪的道路,荷蘭、法國和英國步其后塵。它們通過對殖民地國家金銀和寶石的掠奪來獲取全世界財富。掠奪資源的手段多種多樣,大都采取以強欺弱的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裝占領、海外移民、強盜式掠奪、壟斷商路、欺詐性貿易、黑奴貿易。 隨著歐洲和北美工業化革命以及人口增長,原材料需求大幅增加,本土礦產資源逐漸耗竭,同時由于需要開辟消費品市場,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和跨國礦業經營,對殖民地礦產資源掠奪的范圍也逐漸擴大。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掠奪手段以“自由貿易”為主,雖有資本輸出,但以商品輸出為主,落后國家和地區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這一時期以英國最為典型,它最先開始和完成工業革命,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工廠”,一方面在本國市場實施保護貿易,另一方面強制實行自由貿易。到1870年,英國已經占有世界煤、鐵產量的二分之一,若算上其所控制的殖民地國家的產量,則高達四分之三。 隨著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推行殖民擴張,爭奪殖民地和掠奪殖民地財富。 進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除采取上述手段外,資本輸出成為掠奪的主要形式。英國輸出的資本中,有一半以上投向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美國取代英國的世界經濟主導地位后,也到處運用所謂美元外交,控制世界各國經濟,礦產資源更是其主要目標。 帝國主義列強爭奪和瓜分殖民地及其礦產資源的斗爭終于達到白熱化,并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發動戰爭為資本輸出掠奪礦產資源提供了保證。
2.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大批發展中國家紛紛獨立,資源國家主權概念被強化,發展中國家進入資源民族主義階段。發達國家更多采取資本輸出方式保障礦產資源供應,并通過各種方式阻撓新興國家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工業化進程加快,除美國以外的世界主要國家,為恢復國民經濟,將經濟發展重點放在原材料工業上,礦產資源需求劇增,礦業受到高度重視。此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大批亞非國家紛紛獨立。在此背景下,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轉而采用間接方式,謀求資源利益。在經濟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過附加苛刻條件的貸款、投資、不平等貿易、組織跨國公司,甚至參與發展中國家制訂礦產資源法等手段,控制并掠奪這些國家的礦產資源,以保障國內礦產資源供應。同時,為阻撓新興國家發展,在經濟上遏制社會主義國家,繼續保持資本主義國家在礦業等領域的優勢,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組織機構包括咨詢小組、調整委員會和中國委員會。其中中國委員會于1952年成立,是對中國實行禁運的執行機構。美國等17個西方國家通過“巴黎統籌委員會”協定,限制向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民族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端技術,其范圍包括金屬、礦物及其制成品、化學類和石油產品、原子能物質和設備等領域。因此,許多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在取得政治獨立之后相當長時期里,經濟上仍受發達國家殖民主義勢力的盤剝和榨取,甚至仍處于從屬和附庸的地位。 伴隨著聯合國自然資源永久主權原則的確立和發展中的資源國聯合起來組建生產國或輸出國組織,再加上受到羅馬俱樂部悲觀論的影響,為控制礦業,許多發展中國家發起了國有化運動,礦業立法及礦業法改革也主要著眼于國家控制。資源國政府開始對海外公司采取敵對態度,限制外資勘查開發本國的礦產資源。一些資源國政府采用了直接對外資進行沒收和征用等方式,而直接參與或通過其國有礦業公司參與跨國公司的項目,在項目中占多數股權或者進行產量分享或利潤分享的形式運用得更為普遍。 礦業國有化在20世紀60年代初具規模,70年代達到頂峰,這段時期世界范圍內崛起了大量國有礦業公司。隨 著國家控制力的加強,國有經濟逐步在礦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國有企業官僚、效率低下、技術和管理經驗短缺、運行機制不靈活等痼疾逐漸顯現出來,加之 1973年和1978年世界性石油危機增加了采礦的能源成本,1974年金屬價格暴跌,以及發展中國家債務的日益增加,政府再無財力繼續投資于礦業。因此,在l因外力的作用下,政府開始進人角色重新定位的調整期。
3.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國鑒對礦業進行非國有化改造,吸引私人投資成為主流。過達國家展開新一輪資源利用攻勢,礦業全球化的廣度,深度得到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礦業國有化趨勢二生逆轉。逆轉的原因除了對國有企業頑疾的認識外,二的國家也受到了外部壓力。80年代初期,發展中國家已債臺高筑。同時,世界性經濟衰退導致礦產品需求下降,礦產品價格進一步下跌。此外,70年代發展中國;對國有公司的大量投入,到80年代開始發現大量礦床,需要注人資本進行開發,但由于當時發展中國家l陷人債務困擾和財政赤字泥潭,難以繼續投資。為渡過難關,很多國家求助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而這些組織給出的解決方法是將國有企業私有化。當 時資源供應緊張論調已經緩解,因此,歐美、亞太及三洲、拉丁美洲都開始進行礦業法改革,對其大型國有刁業公司進行私有化改造,并通過對外資實行國民待遇甚 至超國民待遇、解除外資股權限制、增加程序的透明性和礦業權安全性以及降低稅率和權利金費率等來.善礦業投資環境,吸引私人投資;同時,政府開始調整其在 礦業中的角色,從礦業的直接經營者向管理與服務者轉換。 由于發展中國家礦業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出于擴大資源和保護本國環境等目的,許多發達國家積極支持本國礦業公司進行海外投資。有些跨國公司為擴大地盤,搶占全球礦產資源,還采取了兼并、購置、資產重組等方式來增強競爭實力。這樣,又掀起了新一輪的礦業跨國經營的高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美 國政府為確保戰略礦產資源長期穩定的國外供應來源,充分利用礦業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采了各種政策和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大量資本輸出,主 要包括國家資本輸出(含軍事援助)、對外直投資和間接資本的輸出(證券投資和借貸資本),支持眾多的跨國石油和礦業公司在海外進行礦產勘查、開發、冶煉和 營銷,掌握全球礦產資源基地,保證原料的充分供應。 美國等國家在控制礦產資源的同時,繼續阻撓發展中國家。它們還繼續建立聯盟性質的組織,其中有許多涉及礦產資源的安排。1994年4月1日,“巴黎統籌委員會”宣布解散后,美國等國家又于19%年7月出臺了新的限制措施——“關于常規武器和雙用途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安排”。從1996年11月l日起實施新的控制清單和信息交換規則。“瓦森納安排”聲稱不針對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不妨礙正常的民間貿易,也不干涉通過合法方式獲得自衛武器的權力,但無論從其成員國的組成還是該機制的現實運行看,“瓦森納安排”都具有明顯的集團性質和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特點。 這個時期的礦業投資開放以及自由化的結果是礦業全球化加速,體現在全球化經營的礦業企業數量增加,對外資開放的國家增加,礦業資本市場全球化,各國從政府到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各方面合作加強。
4.第四階段,進入21世紀以來,資源供求呈現新一輪緊張局勢,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并立而行。反全球化的主要手段是資源利益調整。 21世紀以來,因礦產品供需兩旺,礦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礦業企業盈利大幅增加。各國處于不同的波動周期中。 一些20世紀80~90年代開始對外開放、對礦業投資提供很多優惠的國家,由于政府、社會與企業之間利益分配不均衡,尤其是國家沒有獲得公平合理收益的問題突出,政府開始重新審視收益分配問題。亞 洲許多國家主要通過提高權利金和資源稅、征收所得稅等方式來提高政府收益;拉丁美洲則主要采取增加收費額度、降低補貼、提高收人稅等方式;而非洲各國政府 采取的措施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提高權利金、國家股份、公司所得稅,征收可變利潤稅、暴利稅,縮小勘探區、開發區的面積,縮短開發區許可證的時間,開發商要 參與當地經濟建設等。除了發展中國家希望從上漲的礦產品價格中增加政府收益外,某些發達國家為了增加稅收和投資,根據新的礦產品價格,簽署了新的法律,例如美國阿拉斯加州。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出現了經濟利益驅動下的資源民族主義傾向,強調資源為本國企業或公民控制。巴西、委內瑞拉、玻利維亞、贊比亞、納米比亞、津巴布韋等很多國家,就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這種傾向。在拉丁美洲,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為維護資源主權,增加國家的財政收人,出臺了一系列國有化政策。在 非洲,最具影響的就是南非政府頒布新的《礦產和石油資源開發法》及配套規章《提高弱勢群體在南非礦業領域社會經濟地位基本章程》,將礦產資源的所有權收歸 國有,支持和鼓勵以黑人為主的弱勢群體參與資源工業,最終做到使全體南非人民都能平等地參與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和利用。根據新礦業法,包括外國公司在內的所有正在南非從事礦業活動的公司必須在2009年和2014年以前先后將公司股份的15%和26%轉讓給黑人公司。 而一些過去對外資開放程度較低的國家,比如阮爾及利亞、加納、烏干達、肯尼亞、朝鮮、伊拉克、伊朗等,則開始吸引外商投資。它們主要通過修改礦業法,允許外國企業進人或控股礦業企業,同時給予稅收方面的優惠,以及政府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包括偉國、俄羅斯等在內的新興資源生產和消費大國,在加性對外投資的同時,也開始對外資實行限制,其中以俄羅斯為最。 加強礦產資源行政管理,是很多發展中國家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蒙古、印度尼西亞、吉爾吉斯斯坦、塞拉利昂、塞內加爾、坦桑尼亞、剛果、幾內亞等國家開始對礦業項目進行重新審視和整頓。有些國家對過去尤其是外國公司同前政府簽署的協議條款進行重新審查,同時對礦業權履行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對一些不合理的合同或提出重新談判,或直接取消礦業權。 繼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百余個國家修改礦業法以后,目前很多國家進入新一輪礦業法修改周期,此輪修改的目標是調整利益分配及促進可持續發展。因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廣泛參與和各國之間互相借鑒,礦業立法更趨理性。如何實現礦產資源利益在國家、企業、社區之間公平合理分配,隨著市場狀況進行自動詐整,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很多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
5.近年來,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歐盟書國家和地區加強了對礦業投資的審查和限制,設置礦業投資壁壘;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礦產貿易政策呈趨緊搶勢;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引發了新一輪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波及礦產資源和能源領域。 近年來,隨著國際并購的活躍,特別是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國企業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投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紛紛出臺新規定,提高外國投資限制門檻,加強了對外國企業的審查和限制,一些歐洲國家也在效仿考慮這方面立法。 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投資環境相對清晰透明和穩定,投資保護法律體系比較健全,通過立法對外國企業投資本國企業進行審查和限制,特別是對能源、安全等設立了大量壁壘,相關部門從經濟、政治以及社會角度等方面綜合衡量。對國外國有企業投資,無論規模大小,還要進行額外審查,具體審查的內容包括國有企業是否受母國政府控制,是否有損國家利益,是否導致不當競爭或對該國行業產生不當控制等。有時,會以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為名予以反對。 印度、越南等國家為了滿足本國未來的礦產資源需求,以及獲得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通過提高出口稅等方式對戰略性或關鍵性礦產的出口進行控制。柬埔寨、朝鮮、巴西等國家為了延長本國的產業鏈,加強下游產業的發展,限制或禁止礦石出口;而津巴布韋等國家則采取激勵措施,鼓勵礦業企業在礦產所在國進行礦產品深加工;蒙古、南非、贊比亞等國家也表現出了類似傾向。蒙古等國家吸引外資的方式可能會發生明顯轉變,由以前的直接授予礦業權的方式轉變為雇傭外國礦業公司,以工程承包的方式進行礦產資源開采。 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危機逐步從金融領域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迅速影響到世界各國。伴隨著金融危機,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重新出現。為阻止經濟衰退,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啟了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閥”。在礦產資源領域,貿易保護主義亦日趨嚴重。歐美在自由貿易上采取雙重標準,一方面對本國國內礦業行業極端保護,另一方面卻對我國的合理保護向世貿組織進行起訴。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走出去”開發利用國外礦產資源[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1 [2]王家樞,張新安,張小楓.礦產資源與國家安全[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3]陳麗萍,王威2005年世界礦業政策與管理新動態(上)[J]國土資源情報2006,(l) [41陳麗萍,王威2005年世界礦業政策與管理新動態(下)[J]國上資源情報2006,(2) [5]陳麗萍.2007年國際礦業政策與管理回顧(上)[J].國土資源情報.2008,(2) [6]陳麗萍.2007年國際礦業政策與管理回顧(下)[J].國土資源情報.2008,(3) [7]陳麗萍,王威,姜雅,孫春強.我國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投資面臨的困境及建議[J].國土資源情報.2009,(7) [8]孫利平.2010年中國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0,(8)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