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鎢都” 贛南地質找礦研討會側記
贛州是江西最大的設區市,與福建、廣東、湖南交界,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贛南地區是世界罕見的有色、稀土、稀有、鈾礦產的集中區,我國有色金屬、稀土金屬、稀有金屬的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礦產資源經濟及科研地位十分突出,一直是國內外地質學家研究的重點,其經濟價值、理論價值、人才培養價值都不可低估。 9月16-17日,贛南地質找礦研討會在贛州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地質礦產部總工程師陳毓川,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吳淦國,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所所長王瑞江等省內外70多名地質專家遠道而來,局長王小烈、省國土廳副廳長陳祥云、局總工程師李福良、副局長余忠珍、贛州市副市長劉琮等出席會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贛南地質找礦大計, 這是繼九瑞地質找礦研討會、武夷地質找礦研討會后的又一次重要成礦帶的學術會議。重現“世界鎢都”風采、再造一個“鎢都”的燦爛遠景展現于世人面前。 一 贛南位于歐亞大陸板塊與濱西太平洋板塊消減帶的內側華夏板塊中,涉及羅霄、武夷兩塊體,處于全國十九個重要成礦區帶之南嶺和武夷山成礦帶的交接部位,成礦條件十分優越。 1907年,一個德國傳教士在大余見到一塊奇異的石頭,帶回歐洲測試,贛南鎢礦始見天日。新中國成立不久,贛南即開展了大規模的勘探,發現九大鎢礦,奠定了贛南“世界鎢部”的地位。1970年,地質工作者又在贛南的龍南發現新型稀土礦,從而在贛南及南方諸省發現和評價了一大批新型稀土礦床,形成我國南北稀土呼應的局面。進入21世紀,贛南地質工作再度加速,贛南地調隊10年投入經費超過2.5億元,實施地質項目99個;在地質大調查中提交了找礦靶區47處,提交了31處礦產地;對36個礦區進行了普查或詳查,提交了一批鎢、錫、鉛鋅、銀、金、鉬、稀土、螢石等礦床,取得了豐碩的找礦成果,《江西省崇義縣淘錫坑礦區鎢礦資源潛力評價》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南嶺地區鎢錫多金屬礦床研究與勘查評價》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但是,作為我國鎢礦發現最早、開采最多、出口量最大的地區,贛南鎢的保有量正在枯竭。2007年,鎢保有儲量只有48噸,現有儲量只能維持現礦業企業正常生產10年左右,很難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找礦突破,提高保有儲量,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乃是當務之急。
二 研討會上,贛南隊介紹并展示了近年來贛南的找礦實踐成果資料和圖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十二·五”贛南的地質找礦工作部署建議。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江西地調院等單位的專家分別就“贛南鎢礦成礦年代學及成巖成礦時差討論”、“贛南鎢礦危機礦山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南嶺東段鎢錫多金屬礦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方向”、“區域成礦規律對贛南找礦部署的啟示”以及“江西崇義—定南地區礦產遠景調查工作進展及下步工作建議”等議題進行了演講,各路專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深入探討。 第十二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獲得者、贛南地質調查大隊總工程師曾載淋顯得異常興奮,他說,專家們的指點打開了我們的思路,贛南大地是一座寶庫,雖然多年工作,淺表仍具找礦潛力,無論是已知礦點的再找礦,多次工作的老礦區再找礦,還是新區(異常區)的突破,大部分淺表都有礦化標志,當前的控制深度也多在—600-700米以淺;而深部找礦潛力更加巨大,典型礦床研究和成礦模式的創新表明,一些礦床下部出現新礦床,一些礦床已經發現的礦體延伸(或延深)仍在繼續,一些老礦床仍煥發新的生機…… 曾載淋說,根據專家的建議和贛南地調隊的實踐,“十二·五”期間,根據基礎地質、找礦信息、典型礦床特征、成礦規律分析,把贛南劃分成六個成礦遠景區,將優選出14個找礦靶區進行工作部署,主攻鎢、稀土、鈮鉭、螢石等優勢礦種,兼顧銅、富鉛鋅、錳、金銀等,預期提交靶區20處,新發現礦產地10處,使提交鎢、稀土等主要礦種資源量翻番,在贛南這塊紅土地上再造一個“世界鎢都”和一個“稀土王國”!
三 會上,陳毓川院士對贛南地質找礦工作,提出了要加強找礦基礎建設、創新成果積累、人才隊伍保障等意見,他從勘查方法手段、找礦經驗總結和成礦規律認識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部署和建議。吳淦國校長就加強南嶺——武夷成礦構造帶研究,建立產、學、研、用機制,推進礦業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交流等發表了看法。 曾載淋說,大師的話很實在,很有針對性,我們這幾年的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找礦方法過于單一,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的協調不夠好;基礎地質工作滯后,對區域地質背景與成礦的關系研究不夠深入;科研工作比較薄弱,沒有充分發揮科技引領的作用,等等。 曾載淋說,要實現“十二五”的目標,我們的工作思路是24個字:“基礎先行、科研并重、區域展開、重點突破、統籌兼顧、整合集成”: ——基礎地質:在六大成礦遠景區完成6幅1:5萬區調圖幅,在重要成礦遠景區完成10幅1:10萬礦調圖幅,為找礦靶區選擇和礦產評價提供基礎資料;逐步完成14個找礦靶區礦產遠景調查評價; ——科研: 科研攻關與勘查實踐緊密結合,采用“產學研”聯合模式,設立《鎢多金屬礦床立體結構探測與深部找礦研究》等4個科研項目; ——礦產評價:對進幾年來有較好進展的礦田(礦區)、礦產遠景調查發現的坑尾窩—淘珠坑等16個礦產地與找礦靶區開展點上評價,對區位優勢明顯、潛力大的合龍礦田等5個基地性項目實施重點評價,適時申請鎢、稀土、螢石、地熱、銅等礦種的地勘基金項目; ——整裝勘查:采用政府和企業聯動、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地勘基金、商業性礦產勘查銜接,勘查與開發緊密結合,多專業、多方法對“崇義—于都鎢多金屬礦普查”實施整裝勘查。 1966年,國家科委在贛南召開現場會,研討贛南木梓園隱伏、半隱伏鎢礦的發現,推廣“五層樓”找礦模式。其后,廣東鋸板坑、贛南新安子等一大批大中型隱伏鎢礦床在這一理論下發現。推廣“五層樓”鎢礦經典找礦模式為國內外廣為運用,使贛南鎢礦找礦實踐和成礦理論領先世界; 1981年,我國與聯合國亞太經社合作,在江西召開“國際鎢礦地質討論會”,這是改革開放后在我國召開的不多的國際性地質研討會之一。會上,江西鎢礦找礦工作的歷程、理論、技術方法與實踐經驗,再次確認了江西在脈狀鎢礦床找礦技術理論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羸得了與會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贊揚。 今天,贛南地質找礦研討會的召開,將推動贛南地質找礦的新突破,從而帶動整個南嶺和武夷地區找礦的突破,帶動有色金屬、稀有金屬找礦的突破,使贛南找礦實踐和成礦理論繼續走在世界前列!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