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五產業結構將明確四大定量指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表示,“十二五”期間,產業結構面臨重大調整,目前,“十二五”規劃已經基本確定產業結構調整的四個定量指標。
綜合媒體10月13日報道, “'十二五’期間,既是中國經濟的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顯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表示,在這個時期,要兼顧發展和調整,重化工和低碳經濟的矛盾會更加突出;同時,城市化進程提速,也會促使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
事實上,從“十一五”開始,國家就倡導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但在“十二五”期間,在節能途徑上與“十一五”期間有明顯不同,“十二五”期間,會更多利用調整產業結構的方式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產業結構狀況是決定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強度的關鍵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發展的時期,一些高碳產業仍然是支撐國 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更為嚴重的挑戰是,受資源稟賦條件的約束,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因此,中國需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降低生產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而在中國城市化率整體還處在較低水平的階段,這種調整遇到了很大的挑戰;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產業結構沒有得到調整,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城市化率的進程。這兩者互進互退,需要共同協調發展。
具體而言,調整產業結構的方式主要是:產業梯度轉移由“產業鏈整體式轉移”取代“產業鏈分拆式轉移”,“高端技術合作”取代“低端產業轉移”; 產業由實轉虛、由重變輕、由硬變軟,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區域經濟競爭的主要焦點轉變為產業的組織程度和組織效率;而產業政策,即國家及地方 政府對產業的導向和規劃,成為影響企業投資行為的主要變量。
“具體政策手段及思路有這樣幾點。”馮飛進一步闡釋,一是以擴大服務業的對內對外開放為手段,以服務業結構升級為重點,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服 務業結構升級的政策思路可概括為,“促開放、消障礙、樹環境”,其中擴大服務業的對內對外開放是關鍵環節;二是促進技術創新。重點解決產業高端共性技術的 供給機制,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三是大規模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政府以技改貼息的方式有效帶動社會投資。使得產業發展提高到一個 新的歷史起點上;四,以節能減排為抓手,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建立落后生產能力的退出機制;五,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以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 六,促進產業有序梯度轉移。
據一位參與“十二五”規劃的人士介紹,目前,“十二五”規劃已經基本確定產業結構調整的四個定量指標。
一是“十二五”期末,第三產業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四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
二是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五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規模。
三是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比2010年提高10-15個百分點,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提高。
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其中,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將按照三個分類,逐漸推進,最終,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不同程度的規模。
此外,國務院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則表示,“十二五”階段,在加大行政力度的同時,還應該更多的利用經濟手段來支持節能減排,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如從2007年開始實施的“綠色信貸”政策,是將環保調控手段通過金融杠桿來實現。通過在金融信貸領域建立環境準入門檻,對限制和淘汰 類新建項目,不得提供信貸支持;對于淘汰類項目,停止各類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發放的貸款,從源頭上切斷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無序發展和盲 目擴張的經濟命脈,有效地切斷嚴重違法者的資金鏈條,遏制其投資沖動,解決環境問題,也通過信貸發放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事實上,與一些行政手段相比,“綠色信貸”這樣的市場經濟手段往往非常有效。以國內最早提出并將“綠色信貸”付諸實施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 行為例,2010年以來,一方面嚴格控制對“兩高一剩”行業的信貸投入,上半年僅該行總行層面就審查否決了金額共計115.5億元的高耗能、高污染和環保 不達標項目融資申請。另一方面加大了對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傾斜力度,積極支持優質企業的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項目。截至2010年6 月末該行支持的節能減排綠色信貸項目已近2,200個,貸款余額達4200多億元。
可以預見,在“十二五”階段,推進節能減排將更多地倚重經濟手段。“綠色信貸”只是一系列環境經濟制度建立的開始,有關部門現已開始就綠色財 稅、綠色保險、綠色證券進行政策研究與試驗。此次年會上,一些金融界人士表示,“綠色信貸”等金融政策對銀行業是考驗,也是機遇。越是“兩高”行業,如鋼 鐵、水泥等,其貸款需求越大。未來若不加強其環境風險管理,一旦給予貸款的企業發生污染事件,不但影響銀行的社會形象,也將損及債權的收回。下一步,金融 機構要下力氣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工具。如發行綠色金融債券、推出綠色抵押等銀行類環境金融產品。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