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脹和歐洲債務危機沖擊全球市場
中國通脹抬頭和歐洲金融動蕩加深昨日動搖了全球市場,引發股票和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下跌,原因是投資者擔心經濟增長放緩。
從亞洲、歐洲到美國,各大股市周二均大幅下跌,同時不少國債的收益率上升,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滑。美元觸及7周高位,原因是投資者解除所謂的息差交易,即借入低息的美元,用于在新興市場買入收益率較高的資產。
除了對中國和歐洲的擔憂外,各方越來越感到焦慮的是,有“二次定量寬松”或QE2之稱的美聯儲(Fed)刺激計劃能否成功地提振增長或刺激通脹。
美聯儲高級官員為QE2計劃進行了辯護,此前美國共和黨經濟學家在致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的公開信中稱,這項政策的風險在于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脹”。
中國總理溫家寶周二在官方電視上發表講話時表示,北京方面正準備出臺措施遏制通脹。10月份中國通脹率達到4.4%,遠高于3%的政府目標。
電視上,溫家寶在廣州一家超市發表講話,突顯中國政府擔憂食品價格不斷上漲對家庭預算造成沖擊。
中國的上證綜指大跌4%,過去三個交易日總共下跌8%。市場擔心,政府為遏制物價上漲會在幾周內第二次加息。
中國增長放緩的前景拖累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滑,CRB指數下跌2.5%。
投資者擔憂的焦點還包括,歐洲對債臺高筑的愛爾蘭(或許還有葡萄牙)等歐元區外圍國家可能進行的紓困,只會推遲對問題的真正解決。
歐元兌美元匯率跌至1歐元兌1.3501美元,這是9月份以來的最低點。
“承擔風險的信心已經大幅減弱,我們正看到各市場出現更高的波動性,”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策略師理查德吉爾胡利(Richard Gilhooly)表示。
此輪拋售潮出現之前,自7月份以來,由于投資者最初預期美聯儲放寬政策,高風險資產出現了全面上漲。
高通脹在中國具有潛在的破壞性,因為它可能引發政治不安定,并鼓勵本土儲蓄者進行投機性投資,這些投資者目前存在銀行體系的儲蓄只能產生負實際回報。
中國數個大城市已宣布遏制食品價格上漲的計劃。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