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等資源盲目開采 “透支”中國未來
數年來,由于一直承擔著供應大國的角色,中國資源儲量正急速減少。業內人士警告說,如果中國繼續沿著單一依賴資源粗放出口發展經濟的道路走下去,將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近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尚福山透露,“十二五”期間,將對銅、鋁、鉛、鋅等在內的10種有色金屬進行總量控制,總產能控制在4100萬噸以內。 “總量控制就是要控制冶煉產能盲目擴張,發展下游深加工產業,有利于行業長期健康發展。”聯合金屬網有色金屬分析師王麗新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更近一步說,這其實就是未來我國的資源政策,對相關行業提前做出規劃,有序開發利用,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 有色金屬產業作為基礎原材料產業,在經濟、國防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了解,自2002年起,我國10種常用有色金屬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我國有色金屬卻面臨著“資源危機”的難題。 據調查,在113個大中型有色金屬礦山中,探明資源枯竭型礦山占56.6%;探明資源危機型礦山占28.9%;探明后備資源有保證的礦山僅占19.5%。 由于盲目開采導致后備資源匱乏的并非只有有色金屬行業。早在2000年國土資源部發布的《關于礦產資源若干戰略問題的報告》中就指出,我國礦產資源供需總量已經失衡,后備儲量的增長速度趕不上消耗速度,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能保證2020年需要的只有幾種。即便如此,中國仍未停止大量出口資源。以稀土為例,中國稀土約占世界探明儲藏量的31%,卻占世界生產供應量的97%。中國商務部10月中旬透露,中國的儲藏量在近5年間急速下降,按現有生產速度,中、重類稀土儲備僅能維持15年至20年。 與中國“白菜價”出口資源態度大相徑庭的是,發達國家們紛紛停止開采,將資源留予子孫后代使用。比如美國根據1939年制定的《戰略物資儲備法》,對本國的石油、煤炭、稀土等只探不采,儲備長期從國外低價購買;日本1972年建立石油儲備制度,1983年又建立稀有金屬儲備制度和基地。 “從保障國防安全、經濟安全的角度出發,當前應將‘保護’放在首位。寧其‘閑置’也不許亂開采。”原國有資產管理局行政資源司司長劉國仁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開發,服務于經濟建設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現在亂采濫挖、未綜合利用的現象比比皆是。其后果只會造成資源利用率低,大量寶貴礦產資源被浪費和破壞,剝奪了子孫后代該有的東西,透支了他們的福利。 此外,專家們指出,更為嚴重的是,過度依賴資源型產品(包括初級產品)的出口很容易染上“荷蘭病”進而拖累中國經濟。 發展經濟學常常提到的“荷蘭病”,是指自然資源的豐富反而拖累經濟發展的一種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們常常以此來警示經濟發展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的危險性。荷蘭上世紀50年代因發現海岸線盛藏巨量天然氣,而迅速成為以出口天然氣為主的國家,其他工業逐步萎縮。資源帶來的財富使荷蘭國內創新的動力萎縮,國內其他部門失去國際競爭力。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荷蘭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 “實際上,近些年中國一些地區已現此種征兆。”觀察者指出,盡管從總體上來說,中國經濟得益于以自然資源為主要原料的初級產品的出口,但從國內各個省份經濟發展情況看,仍逃不脫“資源詛咒”,即越是資源豐富的省份,到后來經濟發展越是緩慢。中國古語的“富不過三代”講的是另一個故事,但與“荷蘭病”的結果卻是一致的。 在此背景下,控制總量,減緩資源出口,已成為業界的共識。 援引南開大學教授林潤輝的說法,中國雖然是一個資源大國,但不可能再沿著單一依賴資源粗放出口發展經濟的道路繼續下去,必須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道路轉軌,才可能不被“荷蘭病”繼續威脅,才可能激發本國的創新潛能,保證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