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環境正;荒苤徽f不做
筆者認為,本屆政府的經濟政策中,執行得最堅定、最持之以恒的,是信貸擴張。2003年以來的八年中,中國平均GDP增長為10.9%,通貨膨脹為3.2%,中國大致需要每年14.1%的貨幣擴張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然而,M2每年的擴張速度卻達到18.8%,每年制造大約4.5個百分點的多余貨幣發行。照此口徑測算,中國在過去的八年總共制造出14.5萬億元的過度流動性。
對于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適當地多投放一些貨幣,以充足穩定的資金供應來支持發展的需要,是必要的、應該的。本世紀初時,中國仍面臨通縮的威脅,合理地加大貨幣供應來營造通脹預期、刺激消費,也符合經濟學原理。銀行改革成功后,信貸渠道暢通,銀行借貸意欲上升,亦在情理之中?偟膩碇v,過去幾年的信貸擴張,支持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的轉型,推動了國企改制,令中國經濟得以上一個新的臺階。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人民銀行及時的信貸擴張政策,也使中國成 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蘇的一個經濟。
不過,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從信貸擴張的數量看,這幾年規模之大遠遠超過了支持增長之所必需,從信貸擴張政策持續時間看,運作時間之久遠遠超過了反周期政 策之所必需。中國目前的貸款總量/GDP比例,已經大幅超過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泡沫期及本世紀的格林斯潘泡沫期的最高點。如果將中國的過剩流動性(名義 M2減名義GDP)以一元紙幣相接搭成一座橋的話,足夠在地球與月亮之間往返11次。這在世界現代經濟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奇景。美國人的量化寬松政策,早已在中國實施了。
在通貨膨脹未構成威脅前,偏寬松的貨幣政策也許是可以接受的?墒侵袊嗣胥y行在通貨膨脹展望上,在過去兩年似乎出現了兩個盲點。 第一,對2006-07年通脹死灰復燃準備不足。上一輪通脹回落并非政策措施奏效(當然農產品價格有所回落),而是被次貸危機所打斷了,央行似乎沒有意識到制造通脹的溫床依然存在。
第二,對干預資產通脹舉棋不走。隨著全球化和生產方式的改變,制造業通脹迅速消失,全世界范圍內消費通脹出現了中軸下移的現象,取而代之的是資產通脹。資產價格過高,并非傳統的央行干預領域,但是它同樣可能導致經濟運行失衡,觸發金融風險。除此之外,中國CPI指數本身也有設計上缺陷,令指數無法反映實際物價上漲情形。
應該說,在雷曼倒閉觸發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迅速、果斷的財政擴張政策和貨幣擴張政策,是必要的、及時的、有效的。這些政策穩定住了人心,帶動起經濟的反彈。然而那種超常規的激進的擴張政策,畢竟是危難之下的緊急措施,不應該變成新的常態。尤其當中國經濟已經復蘇,銀行借貸意欲高漲,就業環境緊張,通脹死灰復燃,房市出現泡沫時,中國沒有理由維持超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的經濟基本面與美國畢竟不同。
筆者認為,央行在貨幣環境正;希稣刑t、出手太輕,讓數年積累下來的過剩流動性發酵為害,是近期貨幣政策的一大失策,也是通貨膨脹死灰復燃的關鍵原因。目前的通貨膨脹,有農業失收、工資上漲等因素,但是筆者看到百物飛騰的背后,主要不 是供需失衡,而是流動性失衡。
太多的游資追逐有限的資產,結果大蒜、綠豆、蘋果、棉花雞犬升天。在一般均衡論中,流動性大增,實體經濟總量不變,價格自然 上漲。中國房市這些年始終是供過于求的,可售房源庫存年年上升,但是這并未阻止房價的飚升。反之如果沒有流動性的增加(包括周轉速度的加快),個別產品的供不應求,只會導致該商品價格的上漲,其它產品的相對價格則出現回落,總體價格水平不應改變。中國的通貨膨脹問題,根本就是流動性問題,是貨幣現象。
11月17日,國務院出臺了一攬子平抑物價措施共四大類幾十項。如此多的措施涌出,恰恰反映出政府的尷尬——這么多項政策中,沒有一項真正有把握能有效控制物價的。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號稱史上最全面的平抑物價計劃,對流動性這個通貨膨脹的根源只字不提,依舊維持頭痛醫頭的方法。
目前的通脹形勢,筆者看來比政府想象的更嚴峻,民眾的通脹預期已經形成。囤積、搶購、儲蓄搬家、資產炒作,其實都是通脹預期下理性的經濟行為,同時又是刺激更高通脹的誘因。
這些年積聚下的過度流動性,有一部分來自主動的貨幣政策,另一部分則來自被動的匯率政 策。中國成為了世界加工廠。經常項目順差出現了爆炸性增長,同時外資涌入。在正常情況下,以一般均衡論而言,人民幣匯率需要作出調整。但是政府拒絕讓匯率大幅升值,連年干預匯市。其結果是一方面外匯儲備暴漲,另一方面內部流動性暴漲,兩方面的上漲均遠遠超出經濟的需要,甚至正常的可承受范圍。對于外匯占 款,央行聲稱已對其作出對沖,不過從實際情況看,過剩流動性中至少一半與人民幣匯率政策有關。通過扭曲匯率維持下來的出口競爭力,不僅在能源消耗、環境污 染上帶來后遺癥,也造成宏觀貨幣環境的失衡。
流動性泛濫,還促成資產的炒作。上海房價已逼近東京,而上海的人均收入不到東京的四分之一。中國股市的每日成交量,超出了亞太其它市場的總和(包括日本、韓國、臺灣、香港、澳大利亞、新加坡等)。負利率,導致銀行儲蓄搬家,十月份一個月有 7000多億元離開銀行,定期儲蓄下降更快。不能怪民眾投機性強,這是被政策(更準確的說法是政策上的無動于衷)逼出來的。資金離開定期存款,貨幣的乘數 效應加大,對通脹及資產通脹,不啻是火上澆油。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