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經濟學會:盡快建立生態和資源補償機制
12月26日,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四屆二次理事會議暨中國生態與資源補償高峰論壇在京召開。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在論壇上呼吁,盡快建立生態和資源補償機制。 據介紹,我國將在“十二五”期間推動建設生態和資源補償機制。會上,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劉燕華在主題報告《加快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考》中指出,生態補償內容主要包括生態環境、礦產資源、水資源。其中,在流域水資源配置方面,節水是關鍵;礦產資源方面,盡管已經有延安、新疆兩處試點,仍需加快建立煤、有色金屬、重金屬等礦產資源的補償機制;環境方面,應找準污染嚴重地區進行環境補償。建議“十二五”期間先選擇相對獨立的流域、省區作為試點,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制定方案,分步實施。同時,設立生態補償標準,加快數據系統與模型建設,建設生態補償稅收、法律體系。 劉燕華認為,生態補償的責任確定很復雜,政府不能包辦,市場不能完全解決。而評價方擁有獨立的發言權,能夠制定規則并公正地執行。這也是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這將改變中國以政府評估為主導的現狀。他分析了中國生態補償的發展趨勢,認為生態建設是生態補償的重要內容。未來,開展跨區域生態建設將成為常態,生態補償市場將建立起來。 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理事們圍繞生態補償機制展開了探討。他們一致認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便于通過法律手段調整相關各方生態及其經濟利益的分配關系,促進生態和環境保護,促進城鄉間、地區間和群體間的公平性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會將以來自20余個國家部委、科研教學單位的權威專家為支撐,為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十二五”期間《生態補償條例》盡快立法實施,做好生態補償工作。 此外,會議還提出,“十二五”期間,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將進一步加強國土經濟基礎研究和國土經濟學科建設,把握國土經濟領域熱點難點,組織學者研討,編撰國土經濟著作,推動國土經濟學科走進大學課堂。要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研究國土經濟學,選好切入點,比如海洋國土、新能源、沙漠治理、灘涂圍墾等。繼續開展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工程。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是中國科協下屬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法人。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