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風向變調:地產商“看不懂”也拿地
原計劃2010年內出臺的房地產行業“十二五”規劃建議,并沒有如期公布。
但可以明確的是,“十二五”時期,“包容性增長”將成為未來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方針,政府不再單純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而是在經濟取得發展的同時,追求社會各方面的平衡共進,以縮小貧富差距,保障民生,實現公平正義。
而在“包容性增長”的新語境下,房地產企業要在為爭取自己生存環境和配合調控政策之間,進行一場新的博弈。
“未來5年計劃每年商品房開發600萬套,保障房建設也在600萬套 左右,”一位接近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的人士表示,未來地產行業結構調整和保障性住房大規模建設,使得房地產行業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有的房地產企業 都要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以適應下一個五年的發展。
平衡之道
“包容性增長”并不意味未來國家減慢城市化進程。
在過去的10年中,迅猛發展的房地產行業曾為中國經濟增長立下汗馬功勞。而今天,迅猛發展所帶來的不僅是GDP增長,也有貧富差距的擴大。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易憲容表示,社會矛盾凸顯的情形下,需要放慢腳步,“包容性增長”不僅是單一的地產行業,還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平衡。
“十二五”規劃中,新能源、高新技術等行業被列為重點發展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地產業卻沒有被提及。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房地產行業被排擠或者不被重視。例如,保障房建設,仍然是國家在“十二五”期間的重中之重。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牛鳳瑞認為,中國地產行業的黃金期間仍會有20年。“包容性增長”不意味著行業的沒落,而是以一定的速度繼續向前推進。
房地產,作為上下游關聯行業30多個的支柱型行業,在未來“十二五”發展期間,需要以包容性、科學性的節奏,與各行業協調發展。資本是以逐利為目的,而擔任保證百姓安居的房地產行業,更要以包容性姿態向前推進。在贏得利益的同時,也能實現保障民生的需求。
上海房協副會長、上海中房置業總經理桂國杰日前在上海房地產“十二五”規劃建議會上就表示,未來5年上海計劃做8000-9000萬平米的房地產開發,但是保障房就占到了6200萬平方米,剩下3800萬平米用于商品房建設,顯然不足。
牛鳳瑞指出,過去的十年,絕大多數房地產企業的重心,以建設普通住宅為主。而在國家調控之下,企業的重心也將發生改變,以“包容性增長”的態勢開發商品房,以更加理性的策略逐步發展商業地產、旅游地產。
因此,“包容性增長”需要找一個房地產行業市場化發展和保障性住房建設之間的平衡點。據悉,萬科2011年將涉足商業地產,成為“包容性增長”語境下地產行業發展平衡之道的最佳企業代表。
新博弈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資料,2010年底,中國人均GDP到達3000美元,中國城市化率接近50%,種種跡象都表明地產行業勢必會迅猛發展,而迅猛發展的態勢下,必將造成諸多新問題。
宏觀政策對地產行業的調控,在未來將成為常態。
而在政策規范下,包容性的模式發展,是未來地產行業的發展方向。在此情況下,房地產企業也需要調整發展策略,以更積極、理性的心態,制定自己的“十二五”規劃。
發展是首要任務,這意味著上市房企制定積極的拿地和開發策略。
但是,也應該看到,未來依靠囤積土地和炒地生財的辦法不可行。國家在“十二五”期間計劃建設3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用于商品房開發的土地將日益減少。
在通貨膨脹預期加大的情況下,銀行信貸緊縮、利率進入加息通道,這都使地產行業的融資變得日益艱難,尤其對融資渠道狹小的中小型房企。
更值得關注的是,一線城市是勞動力輸入型區域,房價有強大的剛性需求做保障。而作為一些勞動力輸出型的二三線城市,購買力不如一線城市,并且房價被炒作之后,剛性需求支撐不足,在此情形下,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風險更值得行業重視。
在“十二五”期間,面臨各種壓力的房地產企業,自身需要強大的競爭力,這將成為未來立足的重要保障。
做“好產品”,或將成為各大房企的重要方針。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