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十二五”期間,青海將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獲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培育一批自主創新產品和優勢品牌,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2010年青海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步伐鏗鏘有力,國內第一臺套鐵合金礦熱爐余熱發電裝置建成投產;高原環境下煉焦工藝適應性研究取得突破;鹽湖資源開發、數控機床制造、多晶硅生產等領域攻克了一批新的技術難題;新組建了海西鹽湖特色材料和西寧太陽能光伏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及一批國家工 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平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紛紛走出實驗室,為企業和農民提供技術服務……
據青海省科技廳提供的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青海省共取得科技成果1110項,比“十五”期間增長50.2%,全省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
為充分發揮科技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惠民生中的重要支撐作用,2010年以來,青海組織實施了10個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項目、 20個聯合攻關項目和30個企業自主創新項目的“123”科技支撐工程。為推進“123”工程的實施,青海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依靠有關部門、單位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確定的60個項目中已有49個項目開工建設,占項目總數的81.7%;已完成投資49.265億元,占項目預計總投 資的22.18%。其中,18個項目完成產業化核心技術的攻關,申請并取得了49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有21個項目投產,實現產值45.715 億元。
通過“123”工程的扎實有效推進,一些制約產業化的關鍵技術獲得突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如亞洲硅業(青海)有限公司實施的“千噸級多晶硅產業化一期工程”項目,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氫化爐及其生產工藝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攻克了多晶硅生產中四氯化硅處理及再利用關鍵技術難題,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傳統多晶硅生產中大量四氯化硅廢液處理及污染問題。同 時在系統設計和建設中采取節能措施,對多晶硅生產中產生的余熱進行充分利用,提高了熱能利用效率,成功生產出高純度高品質的多晶硅,順利實現達產達標。
西寧特鋼(8.23,0.00,0.00%)集團公司實施的“轉爐冶煉特殊鋼工藝技術研發”項目,在轉爐生產普鋼的基礎上,成功開發出轉爐冶煉特殊鋼生產工藝,集成了鐵水脫硫技術、轉爐吹煉技術、擋渣出鋼技術等25項關鍵技術,鋼的質量明顯提升,噸鋼生產成本降低了113元,成材率提高了1.95個百分點。青海百通高純材料開發有限公司實施的“硅系鐵 合金冶煉礦熱爐煙氣余熱利用技術”項目,在國內率先利用硅鐵礦熱爐余熱發電,攻克了鍋爐清灰困難、鍋爐產蒸氣不穩定和余熱發電等關鍵技術難題,獲得兩項國 家發明專利,填補了我國硅鐵冶煉煙氣余熱發電技術空白,為青海在硅鐵行業大力推廣節能技術提供了技術支撐。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