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資源創效益垃圾不再“被處理”
“這些塑料和玻璃的瓶瓶罐罐、舊報紙都可以拿去賣,其他用不著的都倒進垃圾桶。”2月9日,家住內江市中區環城路的蘭秀英婆婆像往常一樣,將酒瓶、飲料罐、紙盒等廢舊物品熟練進行分類,然后倒進家門口的一個垃圾桶,等待清潔工人前來進行“專業處理”。
目前,在內江市,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和回收利用已經結合起來,并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廢舊物品再利用從蘭婆婆家清理出來的垃圾,一部分隨著垃圾清運車運到位于東興區高橋鎮的垃圾填埋場。
而能夠再次回收利用的廢舊物品,則被運到了分布在市內的各個再生資源網點。
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與垃圾回收利用結合起來,得益于內江建設西南再生資源基地的努力。
內江因其地處成渝之間的地理位置,曾經是小有名氣的廢舊物品回收市場。而原有沿路成市的“牛棚子”,不僅臟亂差,也給當地帶來了交通堵塞、火災 隱患等問題:市場內的洗料水直接排放;國道321沿線近10公里公路旁都堆放著破爛……兩年前,占地5000畝、總投資超過30億元的中國西南再生資源產 業基地在內江開建。目前,依托該基地,內江市初步建成600個固定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近3000個流動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從業人員7344人。
根據規劃,到2014年,內江將建立4個分揀中心。預計整個項目建成后年回收再生資源約200萬噸,產值達到70—80億元,實現利稅近2億元。
“垃圾經濟”很“低碳”
自從瞄上了這種“低碳”的好處,在內江市,更多的“垃圾經濟”也還在探索之中。
1月13日,內江市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通過四川省環境保護廳的環評。此前的2010年12月30日,緊鄰內江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總投資6.02 億元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開建。該項目建成后,每年將處理生活垃圾51萬噸,年發電量將達到1.17億度,每月可滿足內江市26萬戶居民的生活用電,同時可 節約標煤10.22萬噸/年。
去年年底,東興區桑蠶局與內江高壩發電廠合作開發的桑枝發電項目也宣告試燃成功,實現了生物秸稈發電碳的零排放。“每年11月份秋蠶結束之后, 桑枝的處理讓村民有些頭疼。現在把桑枝賣給電廠后,每畝也能夠增收300到500元。” 東興區平坦鄉石院村2組養蠶大戶黃運賢告訴記者,“在2009年之前桑枝全部集中賣給宜賓紙廠,但隨著運輸成本的增高,紙廠根本就不再來收購,全部桑枝只 有當作柴禾燒掉。”
目前,東興區擁有桑樹1億多株,桑園面積達10萬畝,建成蠶桑基地鄉鎮23個、基地村200個。春節過后,高壩電廠將組織300噸桑枝進行中試,以便改進輸送、燃燒等設施、設備,為大批量使用桑枝及其他生物秸稈發電打下基礎。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