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定價走向指數化 中鋼協呼吁用外儲買資源
維系多年的全球鐵礦石談判機制已經宣判終結。
“現在已經不是原來一年一談的統一談判機制,從去年開始,實際狀況是由企業直接跟礦商談。”在昨天(2月24日)中鋼協2011年第一次行業信息發布會上,中鋼協原常務副會長、中鋼協特邀首席分析師羅冰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近年來,三大礦商憑借其壟斷地位不斷推高礦價,完全顛覆了原有價格談判機制。這一變化,令這位多年的鐵礦石談判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不滿,“三大礦商強行讓鋼廠接受報價,不僅對中國鋼鐵企業不公平,包括日韓鋼鐵企業及歐洲鋼企對強加的新談判模式也不是贊同的態度。”
據悉,就中國鋼廠而言,鐵礦石現貨市場價格已經成為供需雙方定價的主要參考依據。記者了解到,針對國際鐵礦石海運貿易高度壟斷的局面,中鋼協正 積極建言努力建立穩定的原燃料資源保障體系。“我們應該把大量外匯儲備變成稀有產業需要的資源儲備,因為資源儲備是實物,對國家發展有利。”羅冰生說。
在羅冰生看來,“力拓和淡水河谷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對三大礦商來說,不管是按月度定價還是按季度定價,都使得定價走向指數化。”
近日,必和必拓率先對談判規則再作改變。有報道稱,其向中國鋼廠發出的最新報價顯示,鐵礦石離岸報價由155美元/噸提高至168美元/噸,漲幅8.4%。如果算上海運費,鐵礦石到港口價格接近200美元/噸。
“這已經是一個最高價格的水平,并且是礦商直接發出‘通知’,中國鋼企只能被迫接受。”羅冰生說。
據了解,此前鐵礦石一直沿用年度談判機制,即根據三大鐵礦石生產商與主要鋼鐵生產商商定的合同價格確定。
成本不斷推高,中國鋼鐵企業盈利雖有增加但總體水平仍偏低。
中鋼協昨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與2009年相比,企業生產所需原燃料采購成本大幅增加。“僅進口鐵礦石一項,2010年進口鐵礦石 61864.47萬噸,比上年減少913.47萬噸,而2010年使用外匯794.27億美元,比上年多用匯292.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900多億 元,全部進入鋼鐵生產成本。”羅冰生表示。
記者了解到,針對國際鐵礦石海運貿易高度壟斷的局面,中鋼協正積極建言努力建立穩定的原燃料資源保障體系。中鋼協副秘書長吳新春近日表態,“建議國家設立專門機構管理鐵礦石儲備工作,研究并制定鐵礦石戰略儲備的方針、政策、制度與運行管理等體制。”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