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60年鎢工業的發展(二)
(二)攻關和開發階段(1981-2000年) 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的召開迎來了中國科學的春天。1981年、1983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同志分別在江西西華山和湖南株洲主持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第二次鎢業科技大會,并為會議題詞“振興鎢業”和“勇攀高峰”。會議向鎢行業發出了“開發應用,向深加工領域發展”的號召,吹響了鎢工業科技進軍的號角,極大地調動了鎢業界各方人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全國鎢業科技會議精神的鼓舞下,鎢業界全面掀起科技攻關的高潮。有重點企業和院所的自主開發,有院所、高校和企業參加的“六五”,“七五”,“八五”聯合攻關,內容涉及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核心的檢測方法等各個方面。重點企業建立了企業研發中心,院所和高校加強或新建了與鎢相關的專業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經過自主和聯合攻關,涌現了不少趕超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比如“萃取”和“離子交換”鎢冶煉工藝,相繼自主開發成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正確方針,解開了中國硬質合金工業發展的新紀元。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有12家企業相繼從瑞典、美國、日本、德國、瑞士等國引進了先進的成套生產線或生產技術,部分企業建立了不同規模的深加工生產線。株洲硬質合金廠投資1.6億元,引進瑞典Sandvick的技術,1988年10月建成了年產200噸硬質合金的先進工藝生產線。自貢硬質合金廠以點菜式的方法引進了以美國為主的技術。兩個廠的技術引進和改造提升了中國硬質合金的工藝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檔次,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中國開始具備現代化的硬質合金生產線,多種產品質量和工藝技術接近過部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形成了生產、科研、情報、出口等基本完整的硬質合金工業體系,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硬質合金生產大國。 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有關企業開展了消化吸收創新的技術攻關,先后成功研制了國產化的氫氣凈化裝置,14管還原爐、中頻碳化爐、可傾式濕磨機、噴霧干燥 塔、機械手雙向加壓自動壓機、氣壓燒結爐、真空燒結爐等先進設備,在眾多硬質合金企業推廣應用,大大提高了中國硬質合金產業的裝備水平。 改革開放給鎢材加工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一是國有企業加快擴建和技術改造步伐,重視技術引進,先后從日本、英國引進8條鎢絲生產線,引進設備220余臺(套),增加鎢絲產量15億米。同時引進高比重合金生產線,是高比重合金生產能力翻了兩番。通 過對進口設備消化、吸收、創新,鎢材加工設備國產化進展加快,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產品質量,增加了品種規格;二是大力加強了科學研究和技術攻 關,鎢材加工業整體工藝技術水平有了新的質的飛躍,大大縮短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中國鎢材加工產品開始進入國際市場;三是涌現出大批機制靈活的集體和 民營企業,遍及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使鎢材產量大幅度上升,產品質量、品種、規格呈現新格局。產品品種除生產線純鎢外,還生產多品種合金材料,如鎢釷、鎢錸、鎢鑭、鎢鈰、鎢銅、鎢銀等。 綜上所述,這20年事中國鎢工業通過不斷攻關和開發,取得長足進步的二十年。它 的顯著特點:一是形成了工藝和裝備先進的鎢冶煉體系,以“萃取”和“離子交換”為代表的鎢冶煉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所生產的APT(仲鎢酸胺,下同)、 氧化鎢等產品質量好,并大量統領國際市場;二是硬質合金及鎢材加工等工藝技術和設備儀器的檔次極大提升,部分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三是鎢產品結構 優化,品種規格齊全,不僅能滿足國內需求,而且還出口硬質合金,鎢材等加工產品,使出口鎢品的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