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電消費“回縮” 或引全球能源結構洗牌
日本發生9.0級強震至今,日本福島核電站成為全球的“心病”。3月14日,壞消息再次傳出,日本核能安全保安院(NISA)發布消息稱,“上午10時1分,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反應堆發生氫氣爆炸,共11人受傷。”NISA還稱,“暫時無法確認此次爆炸是否會導致不可控制的輻射泄漏。” 日本的核事故引發了全球核電消費者的反思。昨日,歐美多個核電消費國爆發游行示威,要求關閉所有核電站,政府不得不重新審視原先的核能政策。這一系列變動的背后,也許是全球能源消費結構重新洗牌的先兆之一。
中國未遭污染 日本福島核電站是全球最大的核電站,容量為909.6萬千瓦。“現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已被監測出"堆芯熔化"的現象,部分機組反應堆放射物質更是嚴重超標。”昨日,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對記者直言,這在核電事故中屬于“非常緊急”的事態。據相關機構評估,福島核電站被認為是繼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泄露事故和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全球第三大核安全事故。 “只有核反應堆芯爆炸,才會產生大范圍核輻射。”韓曉平對記者說,但據目前透露的信息,還不至于嚴重至此,“所以可以肯定,中國幾乎不會受到影響”。 中國環保部網站昨日特意公布了3月12日以來全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以及3月13日以來運行核電站周圍環境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結果顯示,北京等數十座城市,包括幾個離日本較近的東部沿海城市,其放射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內。環保部稱,“目前中國境內未發現任何異常,日本福島核電廠災害尚未對中國環境造成放射性影響。”
核能擴張回縮 據日本媒體披露的資料,目前日本四島共建有54座核電站,核能發電貢獻了該國1/3電力。 “有關核能安全的隱患早就已開始討論。但日本福島核電站事件發生后,早已被輿論平息的這個問題將不得不繼續放大。”昨日,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尤其是歐洲地區,在反思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20多年后,原本稍稍"放松"的核能政策將不得不再次收緊”。 3月14日,德國環境保護主義者組織的數萬人抗議大游行繼續要求政府停止使用核電。德國主張清潔能源但反對核能過快發展的反對黨人士稱,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表明,“即便在日本這樣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為意外情形作好充分準備的國家,核能依舊呈現不可控和高風險的特性。” “至少在現階段,核能必須充當其他可再生能源成熟前的"過渡技術"。”默克爾回復稱,日本核電站事件會促使各國更加重視核能設施的安全性。 “一方面是影響不斷擴大的福島核電事故,一方面是歐美等國重新審視核能政策。在這些背景下,中國很難獨善其身。”林伯強認為,中國未來核能建設速度或受影響。“如果往消極方面想,能否達到這個速度就難說了。”林伯強說,“當然,中國核能的整體發展思路乃至規劃或難受影響。”
能源消費結構將變? 全球核電站一旦停建或緩建,能源消費大國又將如何彌補因此缺失的全球能源消費? 湘財證券分析師認為,若后期歐洲乃至全球各國政府迫于壓力改變對核電的態度,“新能源中的光伏和風力發電將依托其安全無污染、分布式能源的特征更受青睞”。 “如福島核電站事態持續發展,全球能源消費結構或將發生改變。”林伯強認為,“未來,風能、水能、太陽能、天然氣(頁巖氣)將迎來新的發展良機。但這些都抵不過傳統石化能源的大規模回歸運用,畢竟,截至目前,它仍是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最重要一環。” 韓曉平指出,短期內,世界將重新審視能源消費結構及清潔能源比重。“但長期看,核能幾乎是各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他說,一方面,全球氣候大會世界各國都信誓旦旦地達成了節能減排目標,傳統石化能源一旦全部回歸,將打亂自身的節奏,更讓京都議定書形同虛設;一方面,在 假想中,風能、太陽能乃至潮汐能都是核能很好的替代者,但實際情況是,這些能源既沒有核能來得這么“給力”,又在成本上耗費很多,技術也不成熟,“所以, 發展核能仍是全球經濟的大勢所趨,且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不會有根本性改變。”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