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將轉向更多運用價格型調控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昨日在央行網站撰文指出,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市場經濟體制將不斷完善,利率、匯率等改革將繼續推進,中國貨幣政策也將更有條件逐步增強以利率為核心的價格型工具的作用,從偏重數量型調控向更多運用價格型調控轉變。
文章稱,當前,中國貨幣政策仍面臨國際收支不平衡和流動性過剩的問 題,中央銀行仍需加強流動性管理,把好流動性這個總閘門。導致流動性過剩的國際收支順差既是全球化發展過程中跨國外包、供應鏈重組加速以及國內資源稟賦競 爭優勢的反映,也與出口導向發展戰略,以及圍繞此戰略長期形成的財政體制、收入分配體制、貿易體制、價格體制、匯率體制等因素有關,從更深層次看,反映了消費率偏低、儲蓄率偏高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由于結構調整有一個過程,未來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的狀態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隨著市場自身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國際收支趨于平衡應該是大的趨勢。
張曉慧在文中分析說,在一般教科書中,作為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的存款準備金率被視為貨幣調控的“利器”,并不輕易使用。但在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基礎貨幣供應過剩的特殊情況下,中國央行把存款準備金率發展為常規的、與公開市場操作相互搭配的流動性管理工具。之所以要搭配使用這兩種對沖工具,主要是隨著對沖規模不斷擴大,公開市場操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商業銀行購買意愿、流動性凍結深度等因素的制約;而存款準備金工具具有主動性較強的特點,收縮流動性比較及時、快捷,能夠長期、“深度”凍結流動性,更適合應對中長期和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局面。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鎖定部分基礎貨幣并降低貨幣乘數,進而影響金融機構信貸擴張能力,對于調控貨幣信貸總量有著更大的效力。
不過文章同時指出,在流動性持續較多的情況下,央行票據這一操作工具的推出為貨幣調控贏得了一定的主動權。同時,央行票據的發行對促進中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發展以及利率市場化改革也起到重要作用。央行票據具有無風險、期 限短、流動性高等特點,彌補了中國債券市場短期工具不足的缺陷,為金融機構提供了較好的流動性管理工具和投資、交易工具。定期發行央行票據還有助于形成連續的無風險收益率曲線,從而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了條件。
文章認為,目前,中國已實現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貸款利率管下限”的 階段性改革目標,中央銀行實行二元化的利率調控模式,即一方面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上下限)以影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及各 類中央銀行利率引導市場利率。當然,二者之間也有某種共性,都應當反映宏觀調控的要求和經濟形勢的變化。而且可以說,在利率傳導機制不暢的情況下,存貸款 基準利率的管制還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中央銀行調控利率的能力。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