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壓力加大 專家建言貨幣政策新調整
在歐美日三大經濟體繼續維持寬松貨幣環境的背景下,中國的輸入型通脹壓力不言而喻。
在上周五舉行的“2011華僑銀行(中國)春天論壇”上,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對未來通脹前景都感到并不樂觀。他們認為,為應對通脹,貨幣和匯率政策或將作出新的調整。
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
“在歐美日刻意維持寬松貨幣環境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總體狀況較好,將加速國際資本流入。若資本流入的速度不加速或者不變的話,那么二季度流動性和外匯儲備的壓力將會更大,明年中國外匯儲備可能增加到4萬億美元。”巴曙松說。
孫立堅認為成本推動型的通脹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很大。
謝國忠對中國未來的通脹則表示出更大的擔憂。他表示,中國勞動力過剩已被消化,西方的需求引起了中國的高速出口,因此貨幣超發所引起的通脹問題現在爆發出來,中國是一個通脹型社會。
謝國忠認為,未來與通脹有關的資產都有向上趨勢。商品貨幣仍會上漲,黃金短期有回落可能,但長期仍是上漲的趨勢,這個趨勢至少明年上半年不會改變。然而,他繼續看空中國房地產市場,對股票市場的看法則是中性。
央行將青睞價格型工具
巴曙松認為,為對沖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所帶來的流動性,未來提高準備金率和發行央票將成央行的常規性操作,但未來加息的空間可能不大。
他認為,中國可能不得不比以往更多地依賴匯率工具。“隨著農產品價格回落,由農產品帶動的通脹壓力逐漸減弱,未來通脹新動力(310328)將 是原材料上漲帶動的輸入型通脹,中國進口的前三位就是大宗原材料、石油和鐵礦石,所以這個時期適當地加快升值,有助于抑制輸入型通脹。”
巴曙松還表示,目前的經濟復蘇主要依賴的是“資產端”的修復,是通過資產膨脹所推動的。第一次量化寬松有效解決了金融市場的問題,但第二次實現了推升通脹及通脹預期目標,如果是從這兩個目標來看,美聯儲第三次擴大量化寬松的必要性將降低。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