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與賺錢:外媒暗指航母是中國海軍頂級奢侈品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海韜 記者張濱陽發自北京 連日來,針對“瓦良格”號的境外報道(參見本報第584期報道《中國首艘航母“誕生”記》)連續升溫,有關“瓦良格”號的艦載武器系統、下水時間、艦載機 選擇等種種猜測就逐一浮出水面。此外,航母的建造費用也成為外媒議論的焦點,某些外媒暗指航母是中國海軍的“頂級奢侈品”。
在國外,航母除了“海上大型綜合作戰平臺”的學名,還有另外的特殊標簽,比如“喂不飽的吞金獸”、“燒錢機”等。不過,這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航母有形與無形的價值,都大大超越了航母本身,不僅是軍事安全方面,其帶動的航母效應外溢,將促進和提升整個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
“燒錢”也“賺錢”
建造航空母艦這樣的超大型作戰平臺,其帶動的科技、裝備發展能達到“驚人”的級別。從基本的航母艦體、動力裝置、推進系統、雷達、武器系統到艦載機 設計制造,從作戰指揮到飛行管制、起降系統,無不意味著幾乎全新的裝備技術發展。現代艦艇“智能化”、“信息化”要求的提升,對于新型計算機支援系統、多 功能控制,智能化通信、導航、目標識別以及艦載激光等新型武器裝備系統的研發,也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而航母配套戰斗群建設、航母母港擴建、艦載機陸基機場建設,還將帶來更為巨大的國內需求,大幅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大至艦體材料、小至航空母艦辦公自動化與飲用水系統,都蘊藏著可觀的商機。
英國新型航母建造過程中,僅絕緣系統就與英國帝康公司簽訂了價值5700萬英鎊的絕緣系統合同,同時能夠提供350個工作崗位;與英國泰利斯公司簽 訂價值2500萬英鎊的基礎通信系統合同,同時能夠提供50個工作崗位;即便是作為輔助設施的航母水處理合同,也價值100萬英鎊。
從各國航母發展的情況看,通常投入數十億美元,就將帶來數百億乃至數千億美元的市場與就業需求。可以說,自主改造或建造航空母艦,對于一國國內經濟的帶動相當明顯,航母同樣也能“賺錢”。
增強國民海洋意識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漫長海岸線的陸海大國,相對于美日等傳統海洋國家相比,國民的海洋意識卻相對薄弱。直至今日,提到海洋,映入國人腦海的恐怕更多的是“島鏈”與“困鎖”。在潛意識中,海洋仍是危險之源。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中國的海洋權益得到了大幅度拓展,但總體來講,國民維護海洋權益的意愿仍基本是防御的、被動的。目前,中國是安理會五 大國中唯一沒有航母的國家,日本、印度等周邊國家都已經或即將建造自己航母。擁有航母,不僅是一種軍事能力上的要求,也是國家顯示維護海上方向安全與海洋 權益的重要標桿。
孫中山曾說過:“其海上權力優勝者,其國力常占優勢”。可以說,擁有航空母艦對于中國國民海洋意識的提升、對于增強中國作為海洋大國的自信,無疑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擔負更多國際責任
海軍是和平時期唯一可以跨出國門的軍種,是執行和支持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也是國家塑造有利海上安全環境的戰略性軍種。
近年來,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汶川救災等任務等多樣化軍事任務均有突出表現。但是,相對于美軍而言,由于缺乏航母等大型海上平臺,中國海軍在和平時期的大規模投送、部署與運用能力仍顯得不足。
而航空母艦的服役,將大幅度增強中國海軍在遠海護航、海外人道救援、聯合國維和行動、國際救災行動、緊急撤離行動,以及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海盜、走 私等海上犯罪活動的能力。同時,在國際社會,也能夠進一步提高中國承擔大國義務的能力,在更加廣泛地開展海上聯合演習、維護公海秩序等領域進一步發揮建設 性作用,推動國際海洋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鞏固和拓展中國應有的國際地位與海洋發展空間。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