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青城“會診”為中西部鐵礦找礦“把脈”
4月29日,中科院院士陳毓川、工程院院士翟裕生等80余位地質礦產專家共聚青城,為自治區中西部地區鐵礦找礦“把脈”,力推自治區中西部鐵礦找礦取得新突破。
鐵礦是國家的緊缺礦種,更是自治區發展鋼鐵、冶金工業急缺的礦產資源。2004年以來,自治區不斷加大對地質工作的投入,投入地質勘查專項資金3.39億 元,共安排鐵礦勘查項目120項。初步估算獲得鐵礦石資源量18949.96萬噸,發現中型以上規模礦產地6處。經過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在全區共建立 了25個典型礦床,27個預測工作區,在已探明鐵礦石資源量29.87億噸的基礎上,預測出可觀的鐵礦資源量。
專家們從不同側面對自治區含鐵建造的分布和眾多有價值的航磁異常進行了分析,認為內蒙古成礦環境良好,具有形成大中型礦藏的地質條件,且總體工作程度較低,通過加大地質工作投入,完全能夠取得預期成果,實現預定目標。
內蒙古中西部鐵礦勘查工作以圈定預查區和找礦靶區、探求具備中到大型遠景的礦產地以及新增資源儲量為目標,開展航空物探測量、航磁異常查證和新礦產地普查 評價工作。按2011—2013年、2014—2015年及2016—2018年三個階段,逐步部署和開展航空物探測量、綜合研究、航磁異常查證及鐵礦勘 查評價工作。依據目前1∶5萬航磁測量和鐵礦勘查以及資料分析研究程度,擬以篩選出的白云鄂博鐵礦等14個找礦遠景區為基礎,設置相應的航磁異常查證及鐵 礦預查項目。
預期到2013年,提交普查區10—15處,提交可供進一步詳查的礦產地5—8處;到2015年,提交可供進一步詳查的礦產地10—15處,新發現大中型鐵礦產地3—5處;到2018年,新發現大中型鐵礦產地8—10處,為自治區鋼鐵、冶金工業發展提供保障。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