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海軍共擁有約25萬枚水雷 中國占40%
資料圖:中國海軍錨-2型水雷
據美國“環球戰略網”5月30日報道,世界各國的海軍總共擁有約25萬枚水雷,中國擁有40%,并準備在任何未來的沖突中,將其大規模用于保護海岸。美國及其它主要海軍大國,正在加緊提高他們的掃雷能力。但根據歷史經驗,再加上技術的不斷進步,水雷仍用途巨大。
文章稱,這是因為目前的海軍水雷是“智能水雷”,自身包含電腦,可通過聲音(探測目標船艦的聲響)、壓力(探測水中船只對下方區域產生的壓 力),以及磁性(探測船上的金屬)傳感器探測到目標。海底水雷分為多種(它們被放置在淺海水域河床),并且其中一些具有電場傳感器,一些甚至具有進口傳感 器;還有一些水雷可通過遙控裝置來引爆。這些智能水雷中的電腦具備編程能力,因此可指示其只攻擊某一指定類型的船。如果某一類型的船只(用特定方法裝有特 定數量的傳感器)在其上方行駛,智能水雷將會爆炸。如果,傳感器沒有探測到正確的特性組合,水雷就不會引爆。
雖然常常被忽視,但水雷總體上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武器。只是它們不被尊重而已,常常被稱為“窮國的武器”。歷史記載表明,海軍將領們應該反思一 下他們的態度了。現代水雷第一次被廣泛應用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俄日戰爭(1904-1905);它們是觸發水雷,漂浮在淺海區,用錨和鏈條固定。當潮流一切 正常時,它們會在水面之下,被船只撞擊時隨時會爆炸。在首次使用現代水雷的俄日戰爭中,大約布下了2000枚這樣的水雷,共摧毀16只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也應用了許多現代水雷戰術;安置了成千上萬的水雷,為對抗北海的敵對行動提供防御屏障。根據已得 知的敵軍航線,水雷被秘密安置其中,以此來攻擊敵方。由于23萬枚水雷的使用,損失了1000多只商船和戰船。二戰期間,由于10萬枚水雷參戰,共損失船 只高達2665艘。每37枚水雷就能消滅一艘船;大約21萬枚水雷被用來防御,以抑制敵軍行動,并牽制敵軍資源供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水雷成功創下幾個顯著戰爭的勝利。在太平洋,水雷更發揮了其對日本戰爭毀滅性的殺傷力,威力堪比原子彈。在1945年4月 到8月,短短10周內,美國轟炸機就布雷12000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響水雷3500枚、水壓水雷2900枚、低頻音響水雷700枚(美國海 軍出動的飛機及其布設的水雷未計在內)。所布水雷共炸沉炸傷包括“海鷹”號航母等65艘軍艦在內的670余艘船只,其中炸沉和重創無法修復的達431艘, 總噸位140余萬噸,相當于戰役開始時日本船舶總噸位的75%。美軍此次攻勢布雷效果非常顯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只1艘;而相反美軍損失極 其輕微,僅損失飛機15架。
同時,美國也曾是水雷的受害者,也曾見識過水雷的威力。1942至1944年間,德軍在美國東海岸發動水雷戰爭;雖然只使用了317枚水雷,卻 擊沉并損壞了美軍11艘船,平均每29枚水雷便可擊毀一艘船。此外,八個港口被關閉了一共四十天,其中,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港口關閉長達16天。美 國潛艇也在太平洋上發動了一場有限的水雷戰爭,658枚水雷投入使用,54艘船被擊沉或損壞,(每12枚水雷擊毀1艘船);無潛艇損失。日本耗費大量資源 來處理水雷。在西太平洋的帕勞群島,由于水雷,港口被關閉;直到戰爭結束后,才得以重新開放。甚至水面戰艦也用來布雷,驅逐艦布下3000枚水雷;只有 12艘船被擊中。不過這些都是障礙領域,而不是潛艇能偷偷潛入敵控區的埋伏領域。
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朝鮮戰爭,前蘇聯為朝鮮提供了3000枚水雷,其中有許多是1904年的“老古董”;這些都被用來防守元山港口。聯合部隊花了幾周時間清理這些水雷,十多艘船被水雷襲擊;并且有一半船只慘遭摧毀。
在越南戰爭期間,30多萬枚水雷得以使用,主要是在河流區域。絕大多數地方沒有布下水雷,而是配以磁性傳感器代替導火線的空中炸彈。這些炸彈或 水雷使用小降落傘放置,以確保著陸時無損傷。這些臨時武器被安置在淺水底部,同其它沉底水雷并肩作戰。越南海防港布下了1.1萬枚水雷,以及不到100枚 常規水雷;美國海軍稱其為“摧毀者”。海防港僅僅數月就被摧毀,并且需要花費多年時間來清除所有的美國水雷。這些“摧毀者”水雷的設計如此成功,至今仍在 使用,使用更加現代化的電子設備,例如Mk 62水雷。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沿著伊拉克和科威特海岸,伊軍布下了一千多枚水雷。美國海軍主力沒有足夠的排雷資源,無力抵抗這一險局。兩艘美國大 型船只在1天內被伊拉克布的水雷炸毀,一艘海陸兩棲攻擊艦、一艘巡洋艦在執行掃雷任務時遭摧毀;這就有效阻止了任何美國海陸兩用船在戰爭中發揮作用。戰爭 結束后,要消除所有水雷的威脅,美軍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進行清理工作。
從上述歷史事件來看,足以表明水雷的威力,以及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在今后的任何戰爭中,水雷將會以其無比威力再次震懾每一個人。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