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水處理的十大難題
技術、市場、監管、商業模式和管理方面存在問題
編者按 曾有輿論認為,世界上最難處理的工業廢水在中國,這個說法雖然偏頗,但不無道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工業以密集、高速態勢發展,發達國家產業轉移之潮同時也降臨中國,工業產生的三廢問題擠壓著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工業廢水到底該怎么治理,目前面臨哪些難題?我們邀請專業人士總結了多位工業廢水領域專家、企業家的觀點和思考,對工業廢水治理的技術發展方向、商業模式等進行了探討。
◆全新麗 孫寧 由于工業廢水中污染物的特性,近年來發生的比較嚴重的污染事故幾乎都和工業廢水有關。相關污染事件中,有事故、有偷排、有治理不當,和工業企業本身關系很大,這些事件幾乎是工業廢水處理現狀的縮影,事件發生后處理也十分困難。那么,引發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呢?
工業廢水處理的十大難題 調查中筆者發現,工業廢水處理的困難既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場方面的原因,還有宏觀環境和管理的。主要問題如下: 第一,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特別復雜。對治理工藝的選擇要考慮很多方面,包括污染企業的生產工藝。工業廢水的處理工藝復雜,有些企業投資不夠,沒有處理好廢水;有些企業投資夠了,卻由于后期管理不善導致出水不達標,也不能實現預期效果。工業廢水成分復雜,不像市政污水污染物單一,技術相對簡單。 第二,工業廢水處理技術水平有限。從目前掌握的技術水平看,國內很多工業廢水的處理在理論上是達不到標準的,也許檢查時能應對,但是不能達到真正的長期穩定運行。如制藥廢水、味精廢水等,處理難度很大,現有的技術水準還有待提高。 第三,我國經濟還不是很發達,不僅廢水難處理,對經濟貢獻大的高產污企業還會繼續存在。就制藥行業來說,我國很多制藥廠是初級制藥,產污量很大。國外藥廠把這些初級產品買走做一些化學加工以提高藥效,這時的產污量比較少,產生的價值更多。但是,我國的制藥生產技術沒那么發達,只能“干笨活”,不僅附加值有限,還造成了環境的污染。 第四,工業園區廢水處理問題。工業園區本意是將工業廢水集中處理,但是現實運作中又造成了新的問題。工業廢水都集中到一起后,末端建有公共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每個工廠的廢水要處理到一定程度才能進入污水處理廠。后果是容易處理的污染物質工廠自行處理了,到了末端的污染物質大部分都是難以處理的,最終導致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非常高,無法實現污染物的削減。 第五,“負效應”問題。一些產生污染的企業并不想在廢水治理方面投入太多,逐利的企業還會存在這樣的觀念,他們認為工業廢水的治理除了應付環保部門檢查以免于被責罰外,并無益處,反而增加了成本。企業的趨利性導致工業廢水不能真正有效處理。 第六,市場混亂問題。承接工業廢水治理項目的治污企業(環保公司)魚龍混雜,因此,行業中形成了惡性競爭,導致一些曾經致力于工業廢水領域的企業在遇到機會時紛紛轉型。 第七,規模效應問題。很多工業廢水處理項目的單子不夠大,與市政污水處理相比,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產生大企業。雖然這個領域也有優秀的環保公司,但是很難像市政污水處理企業那樣日處理規模達到百萬甚至千萬噸。 第八,商業模式問題。每個環保公司都有出奇制勝的生存之道,但是主要模式仍為“設計、采購、施工”,其他普遍適用的商業模式仍在摸索。 第九,零排放誤區。我國推行工業廢水處理零排放已經多年,但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是做不到的,我國目前也不存在完美的零排放案例。零排放的誤區使很多企業在此問題上盲目上設備、上技術。 第十,排放標準難落實、監管不嚴問題。監管不嚴、“一刀切”、脫離實際是一些行業排放標準難以落到實處的主要原因,工業廢水處理行業也存在同樣問題。
哪些廢水被解決了? 據調查,我國在工業廢水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污染治理技術、工業行業制造工藝的提高和改進讓人看到了污染治理的希望。造紙、味精、制藥、煤化工等都是廢水處理很難攻克的“堡壘”,在這些方面,科研人員和政府部門、制造企業、環保公司進行了不懈努力。 造紙廠排污曾導致許多的河流生態遭到嚴重破壞,造紙黑液處理技術的發展以及關停并轉多種手段的使用,扭轉了局面。在有機酸生產工藝方面,包括味精賴氨酸的生產、制造工藝增加了濃縮液、發酵母液的蒸發回收、多效蒸發,有了這些工藝,產生的廢水就容易處理了,否則這些“水”根本無法直接處理。檸檬酸行業開發了新的提取工藝,原來的結晶方式使用的原料是偏酸性的,加完硫酸以后排出來的水無法處理,對環境危害極大;現在改用工業離子色譜法,直接提取,不需要加硫酸,回收率提高了,最終水處理也更加容易。 總之,我國對特殊行業采取了大量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原有的排放標準也在修訂,如原來淀粉廢水主要是考量有機物是否達標,現在增加了氨、氮的達標考核。
“十二五”如何解決工業廢水? 對于工業廢水處理來說,嚴格的標準、嚴格的監管體系很重要,技術發展也很重要,要讓工業企業有可選擇的技術解決方案。 “十二五”期間,國家仍需要從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技術進步等角度重視工業廢水處理。 首先,工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產品、產能)淘汰相結合。調整的對象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和資源消耗型的工業行業和小型制造企業。如草漿造紙,煤化工、焦炭,染料、醫藥、農藥等精細化工,釀造、木薯淀粉酒精,鉛鋅冶煉、電路板,發泡劑、離子膜燒堿等。這些行業廢水等污染治理難度大、投資高、運行成本高。要嚴格控制這些行業的規模數量,產品最好禁止出口,能夠滿足內需即可,或者轉而依靠進口。針對這些行業,要采取的措施是嚴格環境管理制度,通過項目審批、環評等手段限制這些行業。 其次,提高排放標準、促進深度治理。當標準提高時,處理技術必須適應,增加工藝流程、采取關鍵技術、提高去除效率。同時,加強工業廢水的循環利用、廢水回用,深度處理、發展低排放技術等。 第三,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 第四,提高設施運行管理的技術水平。廢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水平至關重要,建設設施、工藝技術的科技支持固然重要,但支撐達標排放和減排的根本還在于運行。先進技術的采用、缺陷的改造和保障正常運行都需要高新科技的支持,且后者要求更高。 然而,遺憾的是“十一五”水專項里涉及工業廢水的項目不多,而“十二五”水專項里,工業廢水處理方面幾乎沒有專門的研究課題。從工業廢水角度看,國家應加強技術研發和投入,企業需要經濟可行、效果明顯的解決方案。
相關鏈接 “十二五”工業廢水污染治理重點技術 清潔生產技術,改革生產工藝。如電路板的蝕刻液在線循環技術、表面處理的電鍍液在線循環技術、清潔制漿造紙與綜合利用技術。 過程控制技術,強化污染物排放控制。節能、節水、節約原材料的技術,有價物質回收與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廢水循環利用與再生回用技術等。如木薯酒精廢水處理技術路線、啤酒廢水處理技術等。 末端治理技術是關鍵工藝。物化/生化集成化復合處理技術;精細、高速的過濾分離技術及新型濾料等高效固液分離技術裝備;高效低能耗的污泥消化和濃縮、脫水與干化、焚燒技術和設備;高強度、抗污染的超濾、納濾膜等硬體膜材料、膜組件、膜組器;化學催化氧化/還原技術和高效氧化劑、還原劑與高效催化劑;超臨界、聲波催化、電解催化、光催化等催化氧化技術;高效厭氧、產沼成套裝置與沼氣純化、壓縮技術。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