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產業呼喚高鐵模式
咋一看來稀土產業和高鐵這兩個詞匯放到一起著實令人疑惑。這兩者之間表面上看似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可是,實際上在經營理念方面國內的稀土產業確有學習鐵路建設的地方,而且已經到了非學不可的地步。眾所周知,長期以來,中國稀土產業一盤散沙的局面令人扼腕嘆息,明明一個稀土絕對生產大國卻拿不到國際稀土定價權,在稀土的國際市場上長期處于劣勢。相反,中國的高鐵建設從2004年立項以來,經過七年磨練,中國高鐵已經成為世界上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中國也在短短幾年間,從一厘米高鐵都沒有的國家變成了世界高鐵運營里程和在建里程雙第一的國家,并且是世界火車最快時速擁有國。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績,用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的話說是,中國高鐵的最大優勢在于只有鐵道部一個“進口”,沒有內部惡性競爭,鐵路機車車輛制造企業形成“拳頭”,在與國際高鐵巨頭談判時穩握主動權。高鐵建設伊始,中國處于絕對劣勢,卻能在國際招標引進外國產品中牢牢掌控主動權,可是稀土產業從開始到現在中國始終是絕對出口國,擁有決定性的談判砝碼,不過結果卻是始終將稀土“揮淚大甩賣”。兩相比較,優劣自現。中國稀土產業早該用一個聲音說話了。
整合稀土企業,發揮規模效應
如果說高鐵的成功是因為“沒有內部惡性競爭”的話,那么稀土的失敗就在于內部的惡性競爭太多了。長期以來中國的稀土供應量遠遠大于世界市場的稀土需求量,眾多稀土開采企業為了保證收入大打價格戰,致使很多國家低價買進大量中國稀土,數量往往大大超出該國生產需要。比如日本,多年來買進的中國稀土基本上都遠遠超過本國稀土使用量,多余的部分就沉入海底封存起來,據信,日本這個本身不產稀土的國家已經封存了大約夠20年全日本國使用的稀土量。
5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方案》,明確了內蒙古自治區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要求。方案要求將除了包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外其他所有內蒙古自治區內的稀土采選、冶煉分離企業整合淘汰。全區共有35戶企業納入整合淘汰范圍,其中呼和浩特市5戶、包頭市23戶、巴彥淖爾市7戶。對這35戶稀土冶煉分離企業分別采取以重組合作、補償關閉、淘汰關停三種形式整合淘汰。
通過整合淘汰,最終形成由包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統一開采、統一選礦、統一冶煉分離、統一經營和管理的稀土冶煉分離專營工作體制,促進自治區稀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整合淘汰上游企業工作從2011年5月開始,到6月底結束。
內蒙古邁出了第一步。內蒙古的白云鄂博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地,有著世界最大的稀土儲量,同時由于伴生鐵礦,因而當地稀土開采更具優勢。在這樣一個中國稀土生產的重鎮率先采取整合資源的措施,避免內部消耗,產業優化升級,大賺稀土產品附加值,對于全國的稀土生產具有鮮明的示范意義。
內蒙古組建稀土產品交易所
5月25日,包鋼稀土(70.60,0.54,0.77%)公司收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的《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組建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有關事宜的批復》文件。由包頭市盡快組建以包鋼稀土和內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為主體的企業法人,開展稀土產品交易相關工作。據了解,內蒙古將把稀土交易所建成一個全國性的稀土行業交易所。這將為中國奪回稀土產品的國際定價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足夠的稀土資源作為原材料投入生產的話,僅僅停留在實驗室里的尖端技術就無用武之地,也將根本上失去其高科技的價值。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列出的七大新興產業,每一個都需要大量的稀土資源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可是話語權的缺失實在是中國在這一戰略上的重要失利。
近來西方媒體及相關金融機構大肆炒作稀土將供大于求,價格會下降,稀土價格下降最受影響的當然是中國。事實上,西方對于稀土的開發門檻很高,成本更是沒有任何優勢,美國、澳大利亞甚至印度等國家曾經一度開采過本國的稀土礦,但是由于涉及到環保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而紛紛關閉了本國的稀土礦產。中國由于本國自身的條件和特定的原因,在改革開放之初,稀土是國家外匯積累的一個很重要的來源。如今采取政府管制措施,受到影響的首先是尖端科技發達的西方國家。其他國家的稀土礦產正式投入使用尚需時日,盡管價格大漲,可是真正投入的話和中國相比也不見得有什么優勢。中國是時候好好利用這樣一個優勢的戰略位置了。
避免內耗,建立像石油“歐佩克”一樣的產業聯盟,并能夠使之有效的運作應是中國稀土行業的當務之急,否則將追悔莫及。
賣“稀”不賣“土”
“壟斷”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詞匯,誠然壟斷的結果往往是市場競爭力下降,產品服務質量下降,但同時又是壟斷使得本身處于相對弱勢的中國企業可以迅速在世界經濟版圖上躍升,完成自己的歷史性的資本原始積累。國家環保部某官員表示,中國近30年賤賣稀土所獲得的資本遠遠不足以支付環境修復的費用。總之,這是個得不償失的開發過程。
我們知道,中國基本壟斷了全球稀土市場的供應,雖然具有如此決定性的地位,但事實上中國卻沒有稀土市場價格的話語權。我國的稀土當真是以“土”的價格被瘋狂的賤賣。
長期以來,中國國內的稀土從業者各自為戰,為了謀取私利而“自發”打壓價格來擴大出口,結果是中國稀土產業傷痕累累,反而使外國依靠稀土的企業莫名其妙的漁翁得利。時至今日,外國企業長期享受廉價的稀土供應,當中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而開始管控稀土出口,制定出口配額時,外國企業甚至是政府自然會條件反射,被人掐著脖子的感覺對他們來說太陌生了。從另一個角度講,外國企業及政府的反彈完全是由中國國內的稀土開采商助長的。
當下稀土價格持續走高,西方的分析師認為不甚合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以中國為主要輸出國的世界稀土的市場價格,長期以來因為各種原委被人為的低估,如今的價格飆升可不可以說是一種“價格回歸”呢?中國的稀土價格到底“值”多少?
稀土開采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對水資源的影響,同時對采礦工人及礦區周邊生活的百姓的健康會產生極大的威脅。中國近年來時常曝光因為稀土礦藏的開發而導致的危害公眾健康的群體性事件。這樣的報道頻見媒體,已在中國社會形成對稀土礦產嚴格管理,統一規劃的民間訴求和社會氛圍。中國政府制定出口配額的行為當然是符合社會輿情需要的。至于稀土的價格,就要將所有的因素綜合考慮在內,尤其是要將民生系數加權計算。中國稀土的價格不論價值幾何,歸根到底應當由市場說了算,市場認為合適的價格就是稀土真實的價格,而我們所應做的就是規范市場,或者設置環境稅等,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話語權,發揮主導權,才有利于中國自身的發展。畢竟中國賣的是“稀有金屬”而不是“土”。
改革開放3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稀土產業在遭到瘋狂的開采之后,終于走上了集體統籌發展的道路。5月19日,《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提出對稀土資源實施更為嚴格的保護性開采政策和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稀土限令設置、整合稀土企業、組建稀土產品交易所等等措施的出發點正是為了保護中國稀土礦藏,而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能否真正起到應有的效果尚待檢驗。但愿今天走上“高鐵模式”這條集體道路還為時不晚,因為留給我們的資源和時間已經不多了。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