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從“黑色能源”基地向“綠色能源”大區挺進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日前正式出臺。內蒙古自治區未來如何又好又快發展成為當地干部群眾關心的焦點話題,而人們對此達成的共識便是加快發展綠色能源。
近十年來,內蒙古經濟發展速度驚人。據預測,內蒙古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在“十二五”期間還將繼續保持,但高速增長主要還是靠投資拉動、工業主導。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經濟中,能源、冶金兩大資源型產業的比重大約60%,而化工、裝備制造等4個產業的比重僅30%左右。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偏重,導致了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嚴重不均衡,工業高速發展對當地草原的破壞程度遠大于復原程度。這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通過建設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的產業實現的,要實現持續穩定發展,關鍵是產業的不斷升級,接續發展。”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表示。
煤炭是內蒙古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而發展騰飛的內蒙古早已不再是簡單地挖煤賣煤,而是瞄準資源特點,優化布局,促進集約發展;積極轉變黑色能源結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延伸、升級和多元正是內蒙古產業發展正在做的一篇大文章。依煤而電、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未來發展鋪設了一條現實可行的路子。
內蒙古鼓勵煤炭、電力與化工等相關產業聯營,構建以煤炭、電力、天然氣等為主的新型煤化工產業形態。目前,內蒙古煤基延伸深加工有煤直接液化、煤間接液化、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等多個項目,規模與技術裝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發展新能源拉齊兩條腿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趙雙連認為,發展非資源型產業是內蒙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內蒙古資源型產業比重過大,2010年全區能源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37%。只有加快非資源型新興產業發展才能解決經濟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在此區情下,內蒙古黨委和政府提出要更加注重科學利用煤炭資源,走科技含量高、社會效益好、發展可持續、環境污染少的資源利用新路,同時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全力構筑綠色能源戰略基地。據內蒙古自治區經信委消息,“十二五”期間,內蒙古計劃培育形成60個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非資源型產業集群。到2015年,這60個非資源型產業集群力爭實現銷售收入兩萬億元以上,對全區工業經濟的貢獻率達50%以上,帶動新增就業45萬人左右。
明確綠色目標提升傳統產業
在國家可再生能源戰略中,內蒙古的綠色能源地位無可取代。“富油有氣,遍地是煤”的內蒙古是全國綠色能源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分別居全國第一和第二位;擁有豐富的煤層氣資源;西部沙區圍繞生物質發電建設的人工種植沙柳基地漸成規模;發展綠色能源潛力巨大。同時,內蒙古與能源消費中心京津冀及東北、華東、華中地區較近,輸電距離在合理經濟半徑內,建設綠色能源基地宏觀效益顯著。
截至今年4月底,內蒙古自治區綠色能源規模以上發電裝機容量計6765萬千瓦,已連續3個月穩居全國第一。其中風電總裝機1150萬千瓦,占全國的1/3。
如今,內蒙古的煤、電企業和主要能源產區的官員們已經不再津津樂道于“黑色能源”的增長,加快 “綠色能源”大區跨越,正在成為這個能源大區各級政府、企業的一致行動目標。自治區已通過綠色能源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到“十二五”末,風力發電裝機達3000萬千瓦左右,超過三峽的裝機容量,占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的30%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太陽能發電并網裝機達20萬千瓦左右;抽水蓄能裝機達300萬千瓦;煤層氣年利用能力達15億立方米,國家核準的煤制天然氣56億立方米,褐煤熱解及煤氣焦油綜合利用3000萬噸,焦爐煤氣綜合利用100億立方米,煤制二甲醚400萬噸。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把抓好非資源型經濟工作作為發展重點和著力培育的亮點的同時,通過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兼并整合等措施,進一步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競爭力。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將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吸引先進裝備、高新技術項目落地,帶動非資源型產業快速發展,今后5年里將加快發展工程機械、運輸機械、電子信息、生物制藥、光伏產業及配套產業;同時將大力支持北方奔馳、華泰汽車等企業擴大產能,推進汽車整車制造及發動機、變速箱等配件生產。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