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項目投資反彈
在上半年國內投資大幅度增長的背后,國家嚴格限制的“兩高”項目投資有所抬頭。 “目前正在建一個焦煤項目,其中一個焦炭高爐有7米多,屬于大高爐。整個項目的一期已經投產,二期即將投產,投產后年效益可達到10億元,能夠容納一兩千人就業。”山西一家焦化企業負責人韓經理8月4日告訴記者。 韓經理同時表示,政府是支持的,具體支持辦法還在商議之中。 聯合金屬網分析師穆文鑫告訴記者,今年焦炭的產能將達到5.3億噸,其中過剩的部分會有1.3億噸,目前,新建產能的動力較強,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華東地區。 焦炭行業只是眾多“兩高”行業的一個縮影。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業投資呈現連續反彈的態勢,完成投資16861.9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6.9%,較1至5月份加快1.4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13.54%。
投資高漲背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據了解,一些省份為了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曾對高耗能企業進行限電,使得去年的部分市場轉移到今年,導致今年一季度產銷量大幅增長,也帶動了電力需求的快速增長。以“電荒”重災區之一的浙江省為例,一季度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3.7%,而化工、有色金屬制造等高耗能產業的用電增幅高達20%。 天津一家焦化企業和上述山西焦化企業一樣,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該公司一位張姓主管告訴記者,公司有產能擴張的計劃,最近正在準備新上一個焦炭項目,政府對此也比較支持。 這種擴張也傳導到了下游,鋼鐵行業首當其沖。 同樣是在天津,當地一家鋼廠負責人8月5日表示,今年有3個1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爐項目,高爐項目共有3期,現在快要建成了。 “一期投產后估計能生產650萬噸鋼材,現在已經可以生產500多萬噸鋼材。每年至少能解決90名大學生的就業工作,政府是支持的。”上述鋼廠負責人說。 張姓主管告訴記者,能增加就業,能多繳稅,增加地方的GDP,地方政府當然默許。去年為了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很多企業都被要求暫停項目,這些被暫停的項目現在很多又可以重新上馬了。 這種情況在今年一季度表現得尤為明顯。 據了解,一些省份為了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一度對高耗能企業進行限電,使得去年的部分項目轉移到今年開工,導致今年一季度產銷量大幅增長,也帶動了電力需求的快速增長。 以今年的“電荒”重災區浙江省為例,一季度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3.7%,而化工、有色金屬制造等高耗能產業的用電增幅高達20%。 此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中西部地區對“兩高”項目尤為青睞。 唐山一家水泥廠最近正準備把水泥生產線搬往西部地區,因為當地政府對此給出了頗具吸引力的稅收優惠政策。 該水泥廠的馬姓中層告訴記者,當地政府希望做大這一行業,計劃未來水泥產量能達到2000萬噸,稅收達到40億元左右。 穆文鑫表示,有的地方政府“放到籃里都是菜”,不在乎所引進的項目是否屬于“兩高一資”項目;有的地區饑不擇食,甚至降低準入門檻,出臺一些優惠政策,把高耗能產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 問題已經顯現。 國土資源部的一份通報顯示,中西部地區“兩高一資”項目違法用地問題突出。上半年,國土資源部違法舉報中心共接到反映中西部地區“兩高一資”項目違法用地的舉報207件,其中,面積超過500畝以上的約占1/3,且以水泥、鋼鐵、化工類為主。 工信部近日發出警告,水泥、電解鋁等多個行業出現了投資向西部轉移的情況。
新一輪產能擴張:出現嚴重過剩苗頭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兩高”行業中,如果將目前在建項目以及已核準尚未開工的生產線計算在內,中國水泥產能將達到27億噸,而實際市場需求僅為16億噸;目前各地還有30余條在建和擬建浮法玻璃生產線,今年又新投產10條平板玻璃生產線,平板玻璃產能將超過9億重量箱,產能明顯過剩。 韓經理告訴記者,為了規避國家的調控政策,公司去年整合了一個200萬噸的小焦化項目,借此新建焦化項目。 “建一個中等規模的焦炭廠只需要2至3億元,很多企業都能承受。而且國家要淘汰小規模的落后產能,企業不得不把產能從30萬噸升級至60萬噸至100萬噸,以避免被淘汰。”韓經理說。 這種情況造成了焦炭產量的不斷升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雖然今年焦炭行業將淘汰落后產能1975萬噸,但新增產能的動力依然強勁。與焦炭產業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相比,新建擴張的步伐明顯更快。從產需情況來看,6月份我國粗鋼產量為5992萬噸,同比增長11.9%,而焦炭產量3797.8萬噸,同比增長14.9%。從今年2月份以來,焦炭產量月度同比增速持續高于粗鋼產量增速。 隨之而來的是焦炭庫存一直高居不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份冶金焦社會總庫存達4000萬噸。 在產能本已過剩的電解鋁行業,南方一家鋁廠的電解鋁項目今年剛剛投產,該公司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電解鋁項目本應在去年投產,但沒有被批準,今年才正式投產,產能最少也在20萬噸以上。 記者8月3日從工信部獲悉,有色金屬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出向西部轉移的態勢,電解鋁向青海、新疆、內蒙古等轉移態勢尤為顯著,但缺乏規劃和管理,無序轉移嚴重,中東部地區產能退出機制不健全,缺乏監督,進一步加劇了國內電解鋁產能過剩。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兩高”行業中,如果將目前在建項目以及已核準尚未開工的生產線計算在內,中國水泥產能將達到27億噸,而實際市場需求僅為16億噸;目前各地共有30余條在建和擬建浮法玻璃生產線,今年又新投產10條平板玻璃生產線,平板玻璃產能將超過9億重量箱,產能明顯過剩。 工信部8月2日、3日連續發布多個行業報告稱,近期中國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甲醇、電石等多個行業產能增長過快,部分出現了嚴重過剩的苗頭。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