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部門三公經費盤點:信訪局增幅最高
中央部門“曬三公”雖接近尾聲,民眾對其關注的興趣卻絲毫不減。
誰將是最后一個?已公開的,誰的增加較多?誰的下降較多?誰的總數龐大?
仍有多個部門未公布
“明年或有‘四公’、‘五公’”
截至8月3日,有媒體稱,在國務院要求公布“三公”經費的98家中央單位中,尚有10家單位未公布:外交部、國僑辦、國務院港澳辦、國臺辦、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國家煙草專賣局、安全部、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局、國家語委。但官方尚未披露相關具體名單。
8月4日,《中國經濟周刊》從外交部了解到,外交部未公布的原因是“三公”經費中有一些涉密信息。“根據《預算法實施條例》,需要公開‘三公’經費,但是根據《保密法》,一些信息又不能公開,到底怎么處理,目前我們正在和相關部門協商研究。”外交部有關人員表示。
國家煙草專賣局財務司副司長萬里明則告訴記者,“我們是企業,不是財政撥款。”
國家語委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國家語委是一個兼職辦事機構,工作人員都是教育部語言應用司的,教育部對外保留國家語委的牌子。至于是否要公布“三公”,自己不便回答。
此外,中國政府網顯示,國臺辦與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序列。國家保密局與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國家密碼管理局與中央密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的下屬機構。如此看來,則國臺辦、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局應不在98家單位之列。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除了極少數涉及國家核心機密、國家安全的事項,很多都是可以公開的。國防系統都在逐漸向透明的方向發展。希望沒有公布的單位能盡快公布。”
記者注意到,一些不在政府序列的單位,比如最高檢、共青團中央、中央國家機關工委、中央黨校等,也公開了自己的“三公”經費支出。加上這些單位,截至8月3日,公布“三公”經費的中央單位達到了94家。
據《中國經濟周刊》統計,在曬“三公”的94個部門中,2010年決算總支出為65.05億元,2011年預算總額為63.80億元,總體支出較上年減少1.25億元,減幅為1.92%。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副主任彭非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公開“三公”經費的使用情況,表明政府逐步在朝公開、透明的方向努力,也透露出最高層銳意改革的決心。“可以說,2011年是中國政府管理朝著科學化、民主化方向大跨步的一年,今年有‘三公’、明年就會有‘四公’、‘五公’。”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提出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執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主動、及時、準確公開財政預算決算等領域的政府信息。
國稅總局總額第一
按人均算并不多
因為公布“三公”經費,國稅總局一不留神成了眾所關注的對象。
據國稅總局7月2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國稅系統“三公”支出預算達21.38億元。即使與排名第二的海關總署的5.12億元相比,也多出3倍以上。
之所以高居榜首,業內人士的解釋是機構龐大所致。由于國稅系統實行垂直管理,此次公布的“三公”開支,不僅包含國稅總局的“三公”開支,還包括各省市直至全國鄉鎮一級分局(所)的“三公”開支。根據稅務機構管理體制,全國五級稅務機構,預算單位多達3567個,僅稅務干部就多達近百萬,也就帶來了高額的支出總數,但其人均支出3731元,在所有公開的部委中處于中等水平。如果從“人均”的角度看,近22億的“三公”經費對于機構龐大的國稅系統而言,其實“不算多”。
據《中國經濟周刊》初步計算,其他中央部門“人均‘三公’經費”較高的有,國務院扶貧辦10816元,國家統計局5353元,國家知識產權局5093元。
國家信訪局增幅最高(68.4%)
和重視信訪有關?
《中國經濟周刊》所做的統計顯示,在已經公布的94家中央單位中,2011年“三公”預算增長的部門共52家,占比過半。國家體育總局是唯一一個增加額達到千萬的,是1475.80萬元;有19家單位的增加額在數百萬不等;32家單位增加額在幾十萬元不等。
其中,國家信訪局的增幅排在第一位。國家信訪局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較2010年決算數增加67.2萬元,增加數額雖不大,但是增加幅度較大,達到68.4%。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表示,無論是信訪局還是其他單位,增幅高無外乎三個原因:一是工作性質?催@個單位的職責有沒有發生變化,國家是不是賦予了它更多的職責;近年來,國家日益重視信訪工作,“目前看這可能是國家信訪局增幅高的一個原因”。二是本來就應該有那么多資金,原來財政資金比較緊張,沒有撥付那么多。三是公眾認為的增幅多的不合理因素。
國資委降幅最大(-38.4%)
“下面有央企撐腰?”
近年來,國資委及其領導的央企一直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無論國企搞得好不好,都會招來一片質疑聲。在批評聲下,國資委也顯得“很無奈”。
這次“三公”公布,國資委似乎可以揚眉吐氣一番了。據《中國經濟周刊》統計,國資委2011年“三公”經費較2010年減少1781.12萬元,減幅38.4%。
當然,即便經費大幅減少,也難免會有不同的看法。一位業內人士略帶調侃地說:“國資委‘三公’經費降低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往深處想,下面還有那么多央企給撐腰呢。”
《中國經濟周刊》統計顯示,在已經公布的94家中央單位中,2011年“三公”預算降低的部門共42家。降額達千萬元的有7家,其中降額最大的是中國科學院(-4360.69萬元),緊隨其后的還有國家稅務總局(-2796.81萬元)、國資委(-1781.12萬元)、水利部(-1505.86萬元)、中國氣象局(-1377.62萬元)、公安部(-1271.24萬元)、質檢總局(-1123.24萬元);降額在百萬元的有17家;降額在幾十萬元及以下的有18家。
體育總局出國經費奪冠
足球經常走向世界?
記者注意到,出國(境)費的數額在不同部門之間分布不均。體育總局預算數額最高,為1.65億元,是唯一一個出國(境)費過億的單位,平均每工作日花45萬元;而出國(境)預算最低的是國家信訪局,只有39.47萬元,兩部門相差419倍。
據《中國經濟周刊》統計,在已經公布的94家中央部門中,有44家 2011年“出國(境)費”為“三公”最大開支,占比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商務部、體育總局、國家能源局、中國人民銀行、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其中,商務部所占總額比例最高,達94.51%。
其實早在7月14日商務部公布“三公”經費時,因2010年出國(境)費5798.39萬元、占2010年“三公”經費的94%,就引來了一片質疑聲。次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回應稱:出國經費占比較高,與商務部的工作性質有關,與中國在國際格局中不斷演變的地位有關。
商務部也是第一家迅速回應有關“三公”質疑的部門,被網友授予“最快回應獎”?。
國管局公車占比最高(96.4%)
“高是合理的,正常的”
但凡涉及公車的消息,都會引起公眾的極大關注。這次也不例外。
國稅總局(含全國)2010年“公車”支出最高,為14.86億元;而公車開銷最低的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只有30萬元,兩部門相差4953倍。
已經公布的94個中央部門中,2011年公車預算過億的有7個部門,數額最高的依然是國稅總局(含全國),超過14.55億元,其他的依次是海關總署(含全國)4.50億元,質檢總局2.69億元,銀監會(含全國) 2.25億元,中國氣象局(含全國)1.65億元,農業部1.51億元,公安部1.24億元。
在2011年的“三公”預算中,有43個部門的車輛購置及運行費為本部門“三公”經費的最大開支,其中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公車支出排在第一位,占比為96.4%。海關總署、銀監會等30個單位的公車預算在“三公”經費中支出過半。
國管局在公車預算中為何拔得頭籌?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仙芝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主要跟國管局的職能有關。“國管局有國家專用的國賓車隊,此外,中央國家機關副部級以上領導車的配備都從國管局出,集中由國管局服務,這部分的公車不可能攤到別的部委中。所以,高也是合理的、正常的。”胡仙芝說。
國管局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的13項職能中的第三項就是“負責中央國家機關公務用車的編制、配備、更新、處置工作”。
國管局公告顯示,2011年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預算數4384.27萬元,其中:中央國家機關78個部門的公務用車購置費預算數3910.07萬元,國管局公務用車運行費預算數474.2萬元。
僅有7家公務接待費為最大開支
“被你請,是給你面子”
國稅總局(含全國)2011年公務接待費預算額最高,為6.67億元,平均每工作日花182萬元;而公務接待費預算開銷最低的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只有3萬元,兩部門相差22234倍。
此外,在已經公布的94個中央部門中,2011年公務接待費預算過億的有兩個部門,除國稅總局(含全國)外,還有質檢總局,超過1.13億元。
據《中國經濟周刊》統計,在已經公布的94家中央部門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中,有7家 “公務接待費”占最大開支項,其中宋慶齡基金會(微博)的“公務接待費”占比最大,為78.6%。
宋慶齡基金會在公開“三公”經費情況說明中指出,2011年的公務接待費為314.2萬元,主要用于開展兩岸和國際交流活動,主要為接待臺灣、港澳及海外有關團組住宿、伙食、交流等費用。
跟諸多部門出國(境)費和公車消費占最大開支項相比,公務接待費僅有7家占最大開支項。
楊志勇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表示,“盡管大家都很關注‘公務接待費’,但實際上很多觀念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溫飽沒解決時,大家對吃喝很感興趣,樂于接受邀請,現在在北京城里誰請你吃飯,你去是給他面子。這是一個逐步改變的過程。”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