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品油價何時才具備下調條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負責人8日說,最近一段時期,國際市場油價震蕩下行,但暫時沒有達到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的邊界條件。如果今后國際油價持續在目前價位波動或繼續回落,國內油價調整參考的國際市場三種原油平均價格跌幅達到4%的邊界條件,國家將及時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
在談到近期國內部分地區成品油市場批發價格回落的問題時,這位負責人還指出,這是國家調控以及市場供求狀況的正常反應。5月份以來國際市場油價水平有所回落,加之7月1日國家下調了成品油包括燃料油進口關稅,地方煉廠原料油采購成本降低,加工負荷呈上升態勢,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緊張的矛盾有所緩解。因此,在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的地區批發價格出現了回落。
“應當說,這是符合成品油價格改革初衷和現行價格機制規定的。2008年底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時將汽、柴油零售價格和批發價格政策改為實行最高價格管理,不再設定價格下限,就是為了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狀況,鼓勵經營者之間開展價格競爭,更多地讓利于消費者。”這位負責人說。
這位負責人所說的一番話,完全是在誤導輿論欺騙甚至愚弄公眾。眾所周知,我國距離上次成品油價格調整已經3個月了。3個月來國際油價一直在持續暴跌,從4月7日的108.8美元,截止到8月8日,紐約輕質低硫原油結算價己跌至每桶79.94美元,暴跌了將近40美元。如此暴跌還不具備下調條件?請問這位價格司的負責人,究竟要跌多少才能滿足所謂的三地4%的下跌條件?
我國從2011年7月1日起,已大幅下調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進口關稅,其中柴油、航空煤油更以零關稅進口。
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無論是屢屢調高油價的發改委還是厚顏無恥的壟斷油價,一概無視國際油價暴跌的事實,以種種荒唐的借口和理由拖延下調油價,讓公眾持續承受油價居高不下的痛苦代價。
發改委甚至在上月21日發布的《石化產業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指出,今年1~6月由于國際原油價格上漲較快,煉油行業5月份凈虧損31億元。雖然4月7日國家上調了成品油價格,但產品價格上調幅度有限,銷售成本增幅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增幅,進而影響全行業的利潤增長。
國家發改委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5月,煉油行業實現利潤總額134億元,同比下降58.7%,銷售利潤率只有1.2%;虧損企業虧損額170億元,同比增長9.5倍。
這些壟斷巨頭為什么會虧損?既然壟斷巨頭煉油業務虧損,為什么不讓民營企業或外資企業參與市場競爭?2010年中石油凈賺了1400億元、中石化凈賺707億元、中海油賺了544億元,凈利潤增幅分別為35.6%、12.8%和84.5%。其煉油板塊的利潤也超過了200億。在巨額盈利的財務數據和大把花錢的事實面前,發改委仍以煉油板塊虧損之類的說辭來拒絕下調油價,是對全國億萬消費者的一種蔑視!
石油是人類現代生活的發動機,石油不僅是基礎能源,以石油為主要原料的各類石化產品,直接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基于此,過去數十年來,全國人民節衣縮食,對原油勘探和開采投入了巨額資金,也企望于油企能夠更好地回饋人民。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在壟斷油企高利潤的背后,各行各業乃至全國人民卻要付出比國際市場更高的代價和成本。這種代價和成本不僅惡化了通脹壓力,更是抑制了社會總需求的增長,惡化了民生的痛苦指數。
目前國內終端油價已處于歷史最高位,并且高出2008年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時期的價格。面對這樣的價格,發改委和壟斷油企該撕下假面具了!中石化香港公司在過去三個月里已經多次下調成品油價格,究其原因,是香港市場面臨多家國際油企的充分競爭,不是壟斷油企一手遮天!這樣的競爭格局才能打破壟斷油企的暴利思維,才有利于每一個消費者。
不要高喊著什么國家能源戰略繼續庇護壟斷企業攫取暴利,凡是不以人民利益至上的國家戰略都是一個幌子!當務之急,是徹底放開油品進口權,取消只給壟斷油企的配額特權,讓民企外企在市場上自由競爭,居高不下的油價無疑會下調!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