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行業呼吁“回歸市潮”
8月2日,主要業務在江西贛洲的五礦有色公開倡議稀土企業停產,以遵守國家的指令性生產計劃。這一計劃受到管理部門的歡迎,也似乎充分表現了五礦作為大企業的“責任”。
但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截至目前鮮有同行響應,而輕稀土老大包鋼稀土(600111)則明確表示不會停產,包鋼稀土公司總經理張忠表示,“包鋼稀土只管自己的事情,作為負責任的企業,作為行業主體的企業,應該保持自己生產的穩定和運行。”
而工信部稀土辦公室主任賈銀松則不愿意對五礦有色的停產倡議作出評價。
事實上,除了計劃指標的原因外,企業的限產或停產直接與稀土的價格有關,從焦急的稀土貿易商那里可以看出,市場對稀土價格預期已經轉向,跌勢大于漲勢。
沒有人否認今天稀土的高價來自于國家政策的驅動,正是由于政策調控的力度過大,導致現在稀土產業中市場調節的力量顯得過于弱小。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完全靠政策拉動的價格上漲不可持續,只有當政策調控與市場調節相互配合時才能構建稀土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地下原料難絕
“無論是停產還是惜售,都會對下游企業的生產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刺激更多的非法的開采冶煉行為。”中國稀土學會一位專家對目前的僵局表示擔憂,他說只要市場有需求,就會有人去冒險,加上目前價格這么高,冒險這更是趨之若鶩。
今年5月24日內蒙古自治區發布了《內蒙古自治區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內蒙古35家相關企業被納入整合范圍,同時包鋼稀土作為最大的原料供應商開始對上述企業“斷糧”,逼它們接受整合。
但來自計劃外的稀土資源很快就彌補了包鋼稀土留下的空白,原計劃要在6月底完畢的整合計劃流產,雖然當地政府給出的解釋是要用更多時間來解決企業出路和人員安置問題,但地下原料渠道的存在也是重要的因素。
上述計劃外的稀土礦產和冶煉分離產品在稀土業內被稱為“不帶票稀土”,也就是說不能提供國家規定的增值稅發票,在直觀成本上要比計劃內產品低17%,但實際的售價卻不到計劃內產品報價的80%。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現在大量的稀土中下游企業采購這種“不帶票稀土”,但隨著國家打擊力度的加大,“不帶票稀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8月8日六部委發布的整合文件就是專門針對超計劃生產問題。
而且據業內人士透露,現在追查“不帶票稀土”,不再是罰款,而是直接沒收,而且即便做成了應用產品,也在被追查的范疇,因此很多企業又在尋找“補票”的門路。
但與國內企業受限不同的是,原本應該受阻出口配額的國外企業卻反而更易獲得稀土,據中國稀土學會秘書長林東魯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國向日本出口稀土3000多噸,但日本的進口總量卻達到8000噸。很顯然,除了少部分來自其他國家,大多數稀土產品都是通過非正常途徑從中國流向日本。
“我們和日本人打交道時,他們直接說比我們更容易獲得稀土。”一位與日本企業合作的貿易商對記者表示,這輪稀土漲價影響最大的是國內的企業,有的買不起,有的不敢買,我們的政府太強勢,導致政策與市場脫節,反而給了國外企業空子鉆。
合金陰影
除了一些非正常途徑導致稀土資源流出國門外,稀土的出口還存在一些漏洞也使得國外采購商可以不受配額限制獲得原料,這種灰色地帶也在擠壓國內企業的生存空間,而且也為超計劃生產提供了更大的市場。
今年5月19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規定“其他按重量計稀土元素總含量>;10%的鐵合金”將被納入稀土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但這次規定沒有將“甩帶片”納入其內,大量釹鐵硼的原料級產品通過甩帶的形式大搖大擺地走出國門,而且主要去了日本。
所謂“甩帶”是生產釹鐵硼過程中的一道工序,完成甩帶之后的產品中已經包含了釹鐵硼的所有元素,做成片之后被稱為“甩帶片”,但又不完全是釹鐵硼,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甩帶片是介于合金與釹鐵硼之間的產品,與普通合金不同的是,甩帶片中的稀土元素一般難以被分離出來,而合金則比較容易。
包頭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有一家日本企業在內蒙古和江西設立了兩家工廠,專門生產甩帶片,而他們在出口時都以釹鐵硼報關,從而不受出口配額的限制。“大量的日本企業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中國的稀土初級產品,因為甩帶片可以加工成釹鐵硼,也可以加工成其他的產品,就像小麥變成面粉之后可以做餃子,也可以做面條。”
張忠表示,現在包鋼稀土出口的釹鐵硼基本上都是甩帶片,常規的出口基本沒有了,“我個人認為,對于這一塊,一是要征稅,二是要改革,因為甩帶片里依然含有30%的鐠釹鋱鏑等珍貴稀土。”
而最令業內人士擔憂的是,國內的甩帶片品質參差不齊,一旦質量達不到標準,甩帶片就成了合金。而據記者了解,這種差別給繞開配額出口稀土元素提供了機會。
不過據記者了解,今年下半年專門針對稀土合金管理的具體辦法將會出臺,“甩帶片”有望被納入管理范疇。
產業鏈割裂
“一個健康的行業不應該只是極少數企業賺錢,而其他企業都賠錢。”一位稀土應用企業的負責人表達了自己對目前稀土企業嚴重失衡現狀的不滿。
稀土價格的一路飆升讓以包鋼稀土為代表的稀土中上游企業賺得缽滿盆滿,8月8日當晚包鋼稀土發布今年上半年財報,其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9.8億元,同比增長156.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8億元,同比增長458.5%。
與其形成天壤之別的是,作為稀土產業鏈的下游企業,諸多風電、節能燈、鎳氫電池等企業卻陷入了困境。原材料價格成了這些企業最大的心病。
廈門鎢業(600549)滄海分公司總經理楊金洪指出,從2011年4月至7月,作為鎳氫電池的原料的混合稀土金屬的價格上漲了近10倍,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成本的飆升,大大削弱了鎳氫電池行業的整體利潤,相當部分廠家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虧損。”
但包鋼稀土公司總經理張忠并不認為目前的價格有多高,他說,現有價格是稀土價值的理性回歸,“廉價稀土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稀土學會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告訴記者,稀土資源掌握在大企業手中,如果價格向下,這些企業可以通過限產、停產改變市場預期,但人為的價格預期會違背市場原則,對行業造成的傷害更大。
記者接觸多位來自上海、廣東、河北的稀土貿易商,從他們那里得知目前稀土已經開始走出此前的僵局,貿易上出貨的量和降價的幅度都在加大。一位手中握有大量氧化鑭和氧化鈰的河北貿易商告訴記者,掛牌價還是在每噸16萬元以上,但實際的成交價在12萬元左右。
據記者了解,雖然包鋼稀土沒有停產,但從包鋼稀土流向市場的產品卻異常的少,除了用于出口的部分,其他絕大部分的產品都用于企業的儲備和國家的儲備。
對于下游企業受累稀土價格暴漲的現實,張忠對記者表示,部分企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產品結構和工藝落后,真正生產高端產品的企業正在適應,或是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稀土價格。
雖然各執一詞,但稀土氧化物的銷售價格與其生產成本之間的巨大差距確是不爭的事實。
8月9日,記者從包鋼稀土分離冶煉廠了解到,對照目前的市場報價,稀土氧化物的生產成本依然只占報價的不足15%,以氧化釹為例,每噸的生產成本最多20萬元,而8月11日的市場平均報價是140萬元。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