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瘋狂”滲控中國評級機構
8月3日,中國的評級公司大公國際宣布將美國的本、外幣國家信用等級從A+下調至A,展望為負面,這比標準普爾公司調低美國主權信用評級早兩天。國外媒體認為,來自亞洲的評級機構正挑戰美國在國際評級體系中的壟斷地位。事實上,美國不僅在全球評級市場處于壟斷地位,中國評級市場2/3以上的份額也被美國占據。
美國不僅在全球評級市場處于壟斷地位,也在幾乎沒有任何障礙的情況下,進入中國的信用評級市場。
美國不僅在全球評級市場處于壟斷地位,也在幾乎沒有任何障礙的情況下,進入中國的信用評級市場。目前規模較大的4家全國性評級機構中,有3家已經被美國評級機構滲控。
目前,我國規模較大的全國性評級機構有大公、中誠信、聯合、上海新世紀4家。2006年,美國評級機構開始了對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全面滲控。2006年,穆迪收購中誠信49%股權并接管了經營權,同時約定七年后持股51%,實現絕對控股。2007年,惠譽收購了聯合資信49%的股權并接管經營權;2008年標準普爾也與上海新世紀開始了戰略合作,雙方在培訓、聯合研究項目以及分享信用評級技術等領域進行合作。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吳紅牽頭的中國評級機構調研課題組去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在被美國收購的評級機構中,中誠信、聯合在全國各省均設有分公司,他們可以從事國內的所有評級業務,市場份額合計超過2/3以上。美國評級機構借助被收購公司的分支機構,迅速將觸角伸展到全中國,直接或間接從事所有評級和相關業務。
并購大公國際遭拒
國內4家全國性評級公司僅剩下大公國際一家未被外資染指。
大公國際是目前規模較大的全國性評級機構中唯一未被外資滲控的。其實,穆迪、標準普爾、惠譽三大評級公司也都曾與大公洽談合資,提出對大公控股或控制經營權,穆迪愿意出價3000萬美元購買大公控股權,但都遭到拒絕。
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做法,讓全球開始反思美國壟斷評級市場的現狀,除了已經逐步建立評級體系的中國之外,歐盟、俄羅斯也要組建自己的評級機構。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未被外資染指的全國性評級機構,大公國際在2010年發布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這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個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第一次向全球發布的國家主權信用風險信息。這份報告中,大公國際與國際主要信用評級機構之評級結果多處大相徑庭,例如中、俄、印等發展中國家的信用評級均超過了美、英、德等發達國家。中國的評級機構迎來一個難得的機遇期。
8月3日,中國的評級公司大公國際宣布將美國的本、外幣國家信用等級從A+下調至A。雖然國際媒體對大公下調美國評級評價頗高,但市場并未認同,而標普在8月8日下調評級卻導致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分析人士認為,大公國際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尚未建立。
在國內,大公國際獨立性與公正性也隨著近期鐵道部的債券評級事件而備受質疑。鐵道部于8月8日發行超短期融資券,作為該項目的信用評級機構,大公國際給出了AAA的評級,高于中國的主權評級。“鐵道部的償債能力比中國政府還高?比美國還強?”一時之間,質疑聲如潮涌。
但大公國際仍然堅持自己的評級。大公國際認為,鐵道部是國務院組成部門,目前國家只允許財政部、央行和鐵道部向市場公開發行債券,鐵道部是以國家信用為償還保證進行融資活動的。而在大公信用評級標準體系中,國家信用評級和企業信用評級分屬兩個不同的主體排序范圍,大公給予中國本幣AA+與鐵道部的AAA信用等級沒有必然聯系,不具有可比性。
按信用等級收費
與國際評級機構類似,發行人付費的評級業務在我國評級市場上占據統治地位。
一家企業、機構、政府要融資,就需要了解其真實的財務狀況如何,償債能力怎樣,獨立第三方的評級機構應運而生。按照中國的相關規定,無論是地方政府、企業、央企還是金融機構,如果要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發行相關債券,則必須要有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
據了解,目前生存在中國的各種類型的評級機構有200多家,這樣的市場環境也造成評級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當前中國資信評級行業市場規模較小,評級品種較少,主要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品種。
一位國內評級機構人士表示,與國際評級機構類似,目前我國評級行業收費模式和贏利業務都比較單一,發行人付費的評級業務在市場上占據統治地位。有些評級機構在簽訂評級合同前,僅依據企業的部分書面資料便承諾給予較高信用等級,有些機構則采取返還的形式減少評級收費。據他透露,一些評級機構以不正當的手段搶奪市場,采取按等級收費的方式,評估費用和信用等級成正比。信用等級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
“企業在發債的時候,會直接用一定的費用來向評級機構買一個較高的評級,如果一些稍顯專業的評級機構不愿配合,則無生意可做。”該人士表示。
本報記者 蘇曼麗
質疑
誰來為評級機構“評級”
安然事件后,對于評級機構的質疑之聲不斷。美國國會于2006年9月通過了《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由此開啟了信用評級業監管體制改革的序幕。該法案首次確立了SEC對信用評級機構(主要是NRSRO)的監管權力。不過,由于缺少針對評級結果的問責機制,三大評級機構仍無需對評級結果本身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承擔法律責任。
美國證交會于2008年12月份出臺了針對2006年《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的修正案,其中強化了評級責任,增強評級的可比性和促進行業競爭。2010年,美國通過的新金融監管法案則明確規定,評級公司要為其信用評級的質量負責。新法規允許投資者以故意或草率地未能進行合理調查為名,控告信用評級公司,以加強對評級機構的監管;同時,SEC有權對評級機構罰款,并有權對在一段時間內評級失真嚴重的評級機構取消資質。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博客,微博)認為,三大評級機構的壟斷地位是在長期市場競爭中形成的,短期之內恐怕很難打破這一局面。
而對于中國評級機構如何監管,上海交大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顧建光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中國的評級機構發展時間短,相關的技術和人才儲備也相對不足,目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并不奇怪,但從長遠看,中國要形成自己的有國際影響力的評級機構,除了需要形成一套獨特、專業、公正的評價標準,還需要盡可能減少政治、金錢等因素對其獨立性的影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我國資信評級行業是以債券發行進行債券評級并由此對主體進行評級,而海外是以主體評級為主并進一步對債券進行評級。當前的這個模式容易使企業為發債而提高優化信用品質卻忽視主體信用品質。 經濟評論家馬紅漫則指出,隨著信息要素流動日漸暢通,市場主體的行為愈加理性。評級業務只有體現出更加科學的前瞻性,才可能說明其存在的意義。如若鐵道部短融享有最高評級被視為理所應當之事,那么國內評級難免會陷入自娛自樂的怪圈之中而無法自拔了。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