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危機可能把西方拖入漫長停滯期
今年以來,西方三大經濟體的日子更不好過了:美國主權債務難以為繼,失業率上升,房價下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繼續蔓延,希臘“國家破產”陰霾揮之不去;日本債務纏身,災后經濟恢復緩慢。在日前由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和中國對外經貿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對外經貿2011夏季形勢分析會上,來自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商務部、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國對外經貿大學的專家、學者、官員認為,美歐日均面臨棘手的債務難題,今后數年內經濟可能持續不振。
美國:進入漫長的調整過程主權債務的可持續性面臨重大挑戰美國目前的赤字約有1 .6萬億美元,占G D P比例從2007年危機前的2 .7%上升到10.8%;國家債務總額為14.29萬億美元,正接近危機前的2倍,占G D P比例從2007年的62.2%上升到91.7%。
其一,“法定支出”不斷增長,卻很難削減。專家分析認為,政府債務的累積是持續財政赤字的結果。美國財政支出主要分為如下三種類別:自主性支出,法定支出和利息支出。其“法定支出”占三大類財政支出的主要部分,也成為財政赤字的重要來源。
“法定支出”包括社會保障及醫療與健康支出。這部分支出占美國G D P比例從1980年的2.0%上升到去年的5.6%。它指通過立法給予公民的福利支出。這種支出是剛性的,短期內很難削減,而中長期削減也必須經過政府,納稅人及福利享受者之間重新簽訂新的制度安排。“這需要大變革,甚至還需要類似里根,撒切爾式的政治人物的出現。”
其二,債務融資能力受限,考驗美國主權債務的可持續性。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專家認為,美國債務的可持續性取決于如下幾個方面:可負擔性;債務的可逆性,債務的期限結構及再融資能力,而關鍵則在于其再融資能力,也就是說美國能否繼續以低成本籌集到相應的資金。
至今年一季度,美國9 .5萬億美元國債中 , 國 外 投 資 者 持 有4 .4萬 億 美 元 , 占46 .8%;美聯儲通過兩輪量化寬松持有1 .3萬億美元,占14.1%;國內機構與個人投資者持有3 .7萬億美元,占39 .1%。以此判斷,外國投資者的態度對美國債務融資舉足輕重。以往,外部資金主要來自新興市場的外匯儲備和石油出口國的石油美元。而對這些外國投資者而言,美國主權違約風險、美國債務的貨幣化傾向,美元是否持續貶值,和能否找到替代性投資品,決定其是否繼續投資美國國債。
目前來看,各國外匯儲備分散化的努力,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趨勢,以及美元長期貶值的風險等都在威脅美國的債務融資能力。
經濟增長緩慢 失業率上升今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第一季度G D P增長僅為1.9%,第二季度也不足2%,明顯低于去年四季度的3.1%的水平。其它各項經濟指標也大多悲觀:制造業數據、消費者信心指數和房屋銷售數據等均全線下滑。
美國勞工部6月份的就業報告顯示,美國的失業率仍維持在9.1%高位,其中,重點創造就業的制造業,就業機會在連續7個月增長后,6月份首次出現縮減。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解釋說:“在美國,就業數據是具有迷惑性的:如果一個人一段時間不找工作,他就不再被視為勞動力。因此,失業率并不是簡單地比較就業數據。”他說,自2008年6月到今年6月間,美國就業人數下降了600萬人,同時其勞動力年齡人口增加了600萬人。但是,美國勞工數據則表示,自2008年美國勞動力僅減少了100萬。這就是人們不再找工作所造成的。“考慮到這一因素,美國目前的失業率應該為1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認為,無就業的復蘇將增加經濟下行風險:“失業將威脅衡久性收入,從而影響消費,消費需求放緩影響企業投資,從而影響就業和經濟恢復。”
房地產市場再次下滑美國住宅價格在去年出現小幅回升之后,今年又開始下跌。與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下跌2.5%,同比跌幅為5.5%。
美國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曾經給美國房主帶來復蘇期待。去年,他們一度暫停出售房產的現象讓市場信心有所恢復。隨著今年經濟不穩定,他們再次失去負資產變正的希望,又開始違約,或將房產交給抵押貸款銀行,以清除自身的債務。銀行收回的房產越來越多。由于害怕銀行拋售所持房源,房地產市場再次下滑。目前美國已約有25%業主的房產價值為負數。但從歷史數據來看,美國房價僅大約下降了一半。
來自對外經貿大學的教授說,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可以拖延房價的全面調整,但是無法避免其發生。由此可見,美國房地產市場仍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
歐元區:歐洲將繼續苦撐“破產”國家歐元區債務大幅攀升無論從總量,還是從各個部門來看,過去的十幾年中,歐元區的債務水平都在大幅上升,已經從1999年初的占G D P約300%,上升到目前的450%左右。具體到相關國家:葡萄牙、愛爾蘭、希臘三國的國債總額:5610億歐元;西班牙:5300億歐元;希臘:3270億歐元。PIG S各國今年面臨極其巨大的債務到期壓力,僅今年8月就有560億歐元的債務到期。以上因素直接導致了去年初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及今年上半年葡萄牙被市場拋棄。
希臘“國家破產”陰霾揮之不去專家介紹,對于國家破產也即主權債務重組,學術界尚無明確并被廣泛認同的定義。 2001年IM F定義:國家資不抵債,或者負債規模高于其產出即為國家破產。從資產負債表上看,目前,希臘的公共債務總規模為3270億歐元,為其G D P的140%還多,為此,希臘在技術上已經破產。同時,因經濟仍在下行,希臘在未來的到期債務中,也很難履行支付責任,希臘破產或是唯一歸途。
而根據歷史經驗,一旦一個經濟體面臨破產風險,可能引發如下三種類型的危機:由于資產減計導致的銀行或金融危機;由于資源配置紊亂及私人部門總需求萎縮導致的經濟危機;以及外國投資者信心崩潰引發的貨幣危機。“為此,如果希臘進行債務重組,需要警惕其對希臘及歐元區經濟、金融乃至歐元體系的沖擊。”
有專家進一步指出,“事實上,希臘只是一個人口不足500萬,經濟總量僅占歐洲2%;總負債不足歐洲信貸總額2%的小國。但是,歐洲政府卻苦撐其主權債務,除了因為債務重組的過程漫長而復雜之外,更重要的是重組可能引發歐洲銀行系統的危機。在希臘主權債務中,有2/3以上是欠歐洲其他國家的銀行的,如果持有債權的歐洲銀行按市價計值,它們現在都必須進行資產重組,重組過程中的資本損失大約為相關債權債務50%左右,如此大的數額可能引發新一輪金融危機。
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不斷蔓延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認為,歐元區暫時穩住了希臘。但是,當下一個國家,或下一期債券到期,同樣的鬧劇又會上演。而發新債還舊債事實上就是破產,歐洲政府這樣做只不過是自欺欺人或是勉為其難,不得已而為之罷了。他說,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風險是,債務危機的深入會造成相關國家的政府頻繁更迭,這類的政治風險也會給經濟復蘇前景帶來不確定性。除此之外,歐洲拖延解決債務危機對經濟復蘇的負面影響還包括,公司和投資者無時不在擔心危機會最終發生,這將抑制他們的投資和消費。
日本:債務負擔沉重 震災雪上加霜日本政府債務前景堪憂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日本債務的情況更令人擔憂。其赤字占G D P的比重為7.3%;政府債務占G D P的比重高居發達國家榜首達220%。更為嚴重的是:由于過去20年持續的經濟衰退,日本政府不斷加大支出,使日本政府債務呈現不斷上升態勢;隨著日本人口的日益老齡化和居民儲蓄率的下降,日本國內債券市場已難以承受不斷增大的公共債務壓力;目前95%的日本國債由國內投資者持有,但未來日本要到國際市場上尋求投資者,這將破壞日本經濟多年享受的低利率環境,融資成本上升將不利于經濟恢復。
核風險影響災后重建,拖累經濟復蘇日本地震對于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地震和海嘯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5萬億日元,巨額的重建成本將拖累日本經濟復蘇。
其次,災后重建將增加對于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并帶動其他地區對日本的出口,在世界范圍內提升通脹壓力。
三是,與以往的常規地震相比,核危機擴散范圍還不清楚,余震及核風險帶來的損失難以預估,各相關行業對災后重建都有遲疑。
四是,日本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在高端制造業一些關鍵部件的生產上具有產品質量、供應和價格方面的綜合優勢,如汽車電子部件、精密儀器元件等。受核電危機影響,日本電力不足放緩了制造業的發展,企業需要時間調整和解決生產問題。在此期間,相關的客戶只能減產。在未來數月內,如果核風險或地震風險進一步擴大,預計市場供應鏈可能會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并進一步推高全球通脹。
五是,當重建開始后,融資將會成為大問題,日本的債務已大得驚人,日本央行一旦為重建提供融資,日元將會下跌。
面對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危機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專家建議把握歐債危機蘊藏的投資機遇□記者 金輝 孫時聯 北京報道一些歐洲國家陷入主權債務危機,歐元區經濟形勢嚴峻;對中國企業而言,則蘊藏著投資機遇。日前,在中國國家貿易學會主辦的中國對外經貿2011夏季形勢分析會上,部分與會官員和學者認為,中國企業對歐洲投資存在巨大潛力,當前宜把握機遇,在收購問題國家國債的同時,盡快提升國際并購能力,抓緊時間積累合作經驗。
歐洲債務危機對中國企業蘊含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陳濤濤等專家認為,當前歐洲國家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經濟形勢不明朗,但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則蘊含著投資機遇。
——— 歐洲仍未完全走出低谷,對外來資本需求強烈,經濟疲軟使一些國家放松對外資的審批。各歐美成員國在歡迎外資的時候,有一個基于自身考慮的優先順序,這些國家首先希望中國的外匯儲備去購買本國金融資產,尤其是國債等政府背景的金融產品,其次希望綠地投資(即在當地建獨資或合資企業),最后才是并購。而從中國的利益出發,在購買國債等金融產品要謹慎,同時可適當考慮綠地投資和并購,呼吁歐盟各成員國對中國企業到歐洲并購采取更為開放的態度。
———危機帶來生產價格的低谷,這對我企業直接投資是難得的機會。如德國、意大利、瑞士有著中國企業急需的技術、品牌和工業設計能力。
———和北美、澳洲相比,歐洲一些國家的公司所得稅比較低。除像法國和德國的公司所得稅率為34.4%和30.2%之外,波蘭、愛爾蘭和希臘的公司所得稅稅率還是比較低。同時,中國企業也可以選擇到瑞士、盧森堡等一些對離岸公司有稅率優惠的國家設離岸公司。
我對歐直接投資比重尚不足3%金融危機之后,中國企業對歐投資多采用并購方式。近幾年我國企業對歐并購的數量和價值量都有明顯增長,范圍涵蓋英、法、德等多個國家,并購對象以擁有良好技術的中小企業、品牌和戰略資產為主。
然而,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近年來總體迅速增長的態勢相比,對歐投資仍只占很小份額。據商務部2009年統計,我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歐盟所占比重一直低于3%,而港澳臺地區則占到60%。
專家認為,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并不順利,失敗案例較多,究其原因,既有企業內部原因,也有外部不利因素。
陳濤濤說,中國企業自身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尚未建立科學系統的海外并購戰略。中國企業對歐投資增加主要是在危機之后的兩年,被歐洲人懷疑利用投機資本。
二是缺乏國際化運作能力。歐洲歷來是國際并購的主戰場,競爭異常激烈。中國企業作為投資的后來者,需要進一步熟悉操作慣例,尤其是民營企業還需要增強對話能力。
三是適應歐洲風土文化難。歐盟與中國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存在差異,中國企業面臨挑戰。
四是全球化意識不夠強。企業一旦進入國際市場就應具備全球視野,并購的目的并非把全球性品牌或公司中國化,而是把中國企業提升為全球性企業。如果公司過于注重體現中國特色,原品牌的價值會被沖淡。
五是缺乏熟悉跨國并購的高素質人才?鐕①彽膶I人才應通曉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商法和跨國并購的程序等。
同時,中國企業也面臨外部環境問題。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許京總結認為,中國企業面臨的外部挑戰有以下幾個方面:部分歐洲國家政府、企業、民眾對中國政府和企業存在偏見和抵制;有些國家出于經濟和安全利益考慮,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甚至散步“中國威脅論”;歐洲民眾對來自中國的投資心理矛盾,以前歐洲國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現在被中國搶了風頭,失落感強烈,導致負面反應增強。
積累合作經驗 及早建立信任趙晉平、陳濤濤等專家認為,中國企業不但需要提高自身能力,還要努力尋找辦法應對外部沖擊。
一是迅速提高自身能力,熟悉歐洲環境,尤其是積累合作以及并購的能力。在投資過程中,逐步搭建信任的關系。日本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初日本對歐美投資的時候也被看成威脅,但是它現在很受歡迎,其投資給歐美帶來好處,中國也有這樣的潛質,需要時間鍛煉。
二是努力實現本土化,尤其要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使當地人認為投資項目對當地經濟發展有利,可以提供更多就業就會。企業本身也要融入當地的社會和文化。
三是在所屬國家成立相應的公司,用信托的方式進行并購,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看不出并購主體,便于創造一種和諧的并購氣氛,規避政治封鎖。
四是由政府出面,在世界各地建立中國企業離岸服務中心,用離岸服務平臺的名義提供一套從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到投行的系統服務,形成緩沖地帶,幫助中國資本[5.15 0.00%]完成國際品牌合作。 五是中國企業可以在歐洲重要城市,如米蘭、巴黎、倫敦等地建立自主采購中心,介入產業鏈,實現商品就地采購。債務危機可能把西方拖入漫長停滯期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