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直升機飛到6300米極限高度 比試飛高出50%
在祖國的西北大門,駐守著這樣一支部隊,飛旋的鐵翼為素以“鐵腳板”著稱的陸軍部隊插上了“鋼翅膀”,這就是素有“陸航勁旅”之稱的新疆軍區某陸航旅。
組建20年來,該旅先后完成邊防巡邏、搶險救災、緊急救援、軍事演習等急難險重任務500多次,連續6年軍事訓練考核名列全軍陸航部隊第一名,連續6年被評為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1次榮立集體二等功,旅黨委被總政治部表彰為全軍先進旅團黨委。
“鋼翅膀”負重起飛
翻開這支全軍唯一的陸航旅20年發展壯大的歷史,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只爭朝夕、操戈礪劍的壯美畫卷。
組建初期,新營區是一片荒涼的鹽堿地。訓練保障手段落后,技術人才奇缺。
“引進了新裝備不等于提升了戰斗力。沒有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什么‘殺手锏’都是一堆廢鐵。”入伍就在這里,從戰士成長起來的旅裝備部部長劉振江,見證了裝備人才培養的艱辛歷程。
“我們培養人才的緊迫感,是丟臉丟出來的。”一次組織裝備維護時,機務人員費了3個多小時也打不開新型直升機的貨橋板。后經售后服務人員排查竟是自動開關沒摁。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每一個人。
航空兵是技術兵種,一名新飛行員“成熟”需要8至10年時間。該旅大膽破除傳統做法,創新飛行員培養模式,實現由外送代訓向自主帶教轉變,由按部就班向達標跳級轉變。
新飛行員分配到旅里,為他們量身定做成才計劃,定升級周期、定階段目標、定課目進度、定弱項補訓,使合格機長的培養周期平均縮短了兩到三年。
訓練過程中,采取新老搭配、以老帶新、強弱結合、分場實施等自我培訓,陸航旅受益頗多。特級飛行員亞森·斯迪克先后帶出優秀飛行員60多名,機長20多名,現任旅長、副旅長、參謀長、副參謀長以及飛行大隊長等,都是他帶出來的。
2007年8月,該旅派出16架直升機參加上海合作組織的“和平使命—2007”聯合軍演。首次大機群機動數千公里出國演習,32名飛行員中有26名尉官,平均年齡為28.5歲。
他們穿低云,繞雨區,避雷電,飛越友誼峰,從國內某地到烏拉爾山脈南麓,在這條國際直升機“處女航線”上,險情不斷,但這批年輕的飛行員創造了奇跡。
旅長成存國、政委鄧燕飛對這支隊伍非常自信。他們介紹,現在可同時編組3個單獨執行任務的機組,隨時能升空作戰,隨時能伴隨保障,隨時能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
“低空勁旅”躍上新高度
飛行有禁區,但戰斗力不能有盲區。
某新型直升機列裝部隊前,專家稱該機型試飛高度4000米。
2005年6月,在航線地圖、氣象資料完全空白、缺少地面設施保障的情況下,時任團長成存國帶領飛行人員首次駕駛新型直升機飛赴喀喇昆侖山。
直升機在不斷攀升,成存國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向上飛,飛到不能飛的高度為止。
直升機10米10米地攀升,終于,爬升到6300米了。這是直升機的極限,也是身體的極限了。
就是這次試飛,他們摸索總結出不同海拔高度直升機的高空性能、飛行特點、操作方法、極限載重量等性能參數多個,創造了新型直升機在新的高度安全起降等我軍陸航史上的4項紀錄,填補了該型直升機在高原地區飛行和保障的10項空白。
新疆軍區戍守著6700多公里的邊防線,大多位于高原寒區,官兵巡邏任務繁重,為了減輕陸地官兵巡邏任務,實現立體化巡邏,陸航旅每年都要組織直升機到邊防一線巡邏。
空中巡邏時,為了看清一個對外溝口、一個山坎走向,搞清楚地面的每一個界樁、每一個界碑有沒有損壞,飛行員們經常冒著風險,在低于100米的高度,“騎”在山梁上飛行。
特別在陌生地域巡邏時,每次飛行前,他們都要對航線的經、緯度進行仔細研究,飛行時間有時計算到秒,航線精確到米,有力有效地維護了國家領土和邊防安全。
“吉祥鳥”危難時刻顯身手
曾經轟動一時的電影《極地營救》中的陸航官兵舍生忘死、全力營救病危藏族干部的故事,就是出自該旅的真人真事。
連續飛行兩天穿越沙塵暴對阿里地委書記白瑪才旺的營救彰顯了陸航官兵的勇氣和高超技巧。而在2010年對新疆雪災中的84名群眾實施救援,更是一場生死大考。
2010年初,一場特大暴雪橫掃新疆阿勒泰、塔城等北部地區。這些地區平均降雪達40厘米,山區最深積雪超過2米,嚴重雪災造成12個縣(市)、90多個鄉、53萬多人受災,80%的鄉村公路封堵。
黨中央非常牽掛災區的人民,要求加大救災力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盡量減少災害損失。
陸航旅官兵聞令而動,奔赴受災最重的阿勒泰。阿爾泰山有72條山溝,錯綜復雜。在經過艱難搜索后,終于找到了人跡。可山溝里沒有一小塊表面看起來像樣的“平地”。
直升機盤旋了幾圈,終于找到了一塊看起來稍微平坦一點的地方。副參謀長、特級飛行員劉鈞機長命令把機械師柳成華吊掛下去,將被困群眾集中,這樣節省時間便于營救。
救人方案一次次變更。在20米的高度上懸停,只有這個高度,吹起的浮雪才不會影響機組人員的視線。
但是,另外一個新情況又擺在面前,兩邊的山坡離直升機很近,這樣的懸停與其說是對技術的考驗,還不如說是對意志力的考驗。
下面的人群動作緩慢,他們的體力和精神已不適應這樣的救援方式了。漫長的10分鐘總算吊救上來一個人。
這樣的速度,下面的人是不可能撐下來的,對直升機的油量和功率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次次的嘗試后,終于,劉鈞感覺直升機的一個輪子離雪地很近了,就大聲對機械師喊:“趕緊放下梯子接人!”。遇險群眾被連推帶拉到了直升機上。
劉鈞如釋重負地長長出了一口氣,不由自主地潸然淚下。這次搶險救災營救被困群眾84人,搜救轉移各族群眾2200余人次,運送各類生活物資1000余噸。
20年來,陸航旅官兵先后把3000多人從死神手中奪回來,直升機成了黨和政府的化身,成為各族人民心中的“吉祥鳥”。
同時,他們先后營救出美國、俄羅斯、日本、新加坡等國外游客和探險人員50多人,受到了國際社會好評。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