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利益相關者權利制衡促進礦業可持續發展
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到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體制轉軌背景,決定了研究中國礦業可持續發展,要透過管理方法和政策層面,深入到權利結構層面,從單一的高度集權的行政計劃指令關系到科學分權的權利主體平等、權利主體談判、權利主體激勵、權利主體懲戒、權利主體制衡關系的制度建設上。
礦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權利關系:所有權與代理權{全民與礦業管理部門};行政權與開發權{管理部門與企業主};資本權與勞動權{企業主與員工};開采權與生存權{企業與當地居民};收益權與補償權{收益者與受損者};個人收益權與社會公益權之間{現代與下一代}
一、全民所有權與政府代理權的失衡:
礦產業最能增加GDP,政府有開發的強烈沖動,但是沒有全民所有權程序上的依法授權,礦產業發展中的行政意志無約束,可能造成礦業發展的不可持續。例:渤海化工圈的決策。大型石油化工項目對于拉動當地GDP、擴大財政收入確實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擴大GDP增長無疑是石油化工產業密集布局渤海經濟圈的一大推動力。渤海的生態現在已經不堪重負。專家論證過,渤海的海水全部交換一遍需要30年,“渤海本身就是一個內海,再加上內部三個灣,灣中有灣,海水的自凈能力更差。”
西方上馬一個石化項目需要漫長的論證過程,可是中國速度極快。大上特上必然會為未來的安全性埋下隱患。事實上,近年來不斷有西方的大型石化項目向中國轉移。
以大連為例,今年8月8日,受臺風“梅花”影響,大連福佳大化的PX項目附近五六百米長的防波堤有兩段被海浪沖毀,距離兩個對人體有毒的二甲苯(PX)儲罐僅有50米左右。
行政權完全替代了全民所有權,不僅影響礦業可持續發展,也影響社會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如何遏制行政權高燒?迫切需要法治礦業替代行政礦業
二、行政權與開發權管管失衡:
官商關系沒有相互制衡,過于親密會制約礦業可持續發展。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污水滲漏事故并瞞報長達9天,約9100立方米的含銅酸水外滲引發汀江流域污染,僅棉花灘庫區死魚和魚中毒約達378萬斤。福建有關部門已認定此次污染屬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紫金礦業眾多機構的設置如同縮微版的縣政府,大到戰略決策,小至人事任免,多數要由當地政府來拍板,而企業高管只負責具體經營業務。而近幾年,該公司也逐漸成為上杭縣政府官員的掘金之地和退休之后的養老院。有更多的政府人士辭去公職加入公司或通過各種渠道擁有紫金礦業股份,這在當地政界已形成一股風潮。沒有制衡關系,如何行使政府對企業的監督?政府又如何防止礦業發展中的以權謀私?
三、開發權與生存權關系的失衡:
開發以當地居民的生存條件改善,起碼不以生命質量下降為前提,才具有可持續性。礦產業發展中對當地居民生存條件的破壞,會嚴重影響礦業可持續發展。國家環保部的材料:全國仍有100萬噸鉻渣堆存在于12個省份,這些鉻渣堆目前是否都接受了妥善的處理?環保部門是否對全國現存所有鉻渣堆周邊環境進行全面評估?全國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是否向社會充分公開信息?產生鉻渣的企業當年幾乎都建在人口稠密區、風景區、水源上游地。所產出的鉻渣堆,只有個別企業設有防滲漏設施,其余大多是簡單堆放。不斷被雨水沖刷后,鉻渣中的六價鉻匯入附近的地表水或滲入地下水,對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了嚴重污染。相關地區的生態水系和土壤若想恢復到從前,恐怕得要40年……”云南陸良化工廠又開工了?因為環境污染導致的社會沖突正在增加,如果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脅,生存都成問題,礦業能可持續發展嗎?當地居民或農民的無可奈何!
我國地表水中,主要的重金屬污染是汞,其次是鎘、鉻和鉛。目前我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近兩千萬公頃,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5。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噸。更嚴重的是污染地區已成為癌癥高發區
四、受益者權利與受損者權利失衡:
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包括開采與不開采,由此產生兩種外部性:
開采的外部性:開采產生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將開采者的個人成本向社會轉嫁的外部性。如何將這種外部性內化,使受益者補償受損者。不僅需要資源稅,也需要設計后續補償制度。這是第一種外部性,是受損者的環境價值有權利得到補償。需要當地因礦業開發而受損的居民有合適的自治組織參與談判決策,將自然價值和生態價值加入開發成本中,限制盲目開發。 盡管《土地管理法》、《煤炭法》等法律中都有土地復 墾方面的法規條文,但如今土地復墾的質量不高,出現了多處 盲點。土地復墾規定中的“誰破壞,誰復墾”原則形同虛設,現存的塌陷征地和塌陷補償辦法,無法 約束企業對土地復墾規定的執行;企業與地方政府在土地復墾中難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等 。山西地底下被掏空了?有決策權、談判權,要求開發商成本中加入受損的生態價值和自然資本價值。遏制盲目開采需要民眾參與。當地人都不知道項目的真實細節。如果我們的開發只意味著開發商的價值觀可以獨占一切,如果經濟發展被當成社會進步的唯一標志,那么,名義上再嚴厲的禁止開發區也無法阻擋經濟開發的狂潮。發改委、環保局、水利局和國土資源局聯合署名的《神農架(林區)小水電開發建設管理情況表》顯示,在神農架3253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已建成和在建的功率在5萬kw/h以下的小水電站竟然多達100座。由于水電站建設立項和監管方面存在漏洞,林區的95座已建和在建小水電站中,僅有29座通過環保部門審核。大量違規水電站的上馬,已給神農架林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修復的破壞。推進小水電項目不顧一切“闖關”的內生動力,則來自于“水電生財”的利益誘惑。但那是開發者的價值計算。第二種外部性: 不開采的外部性,為可持續發展需要的不開采:礦產占有地區為可持續發展的犧牲,承擔不開采的收益損失,將收益外在到社會。如禁止開發地區,他們的損失如何由受益各方補償?需要計算限制經濟發展的不開發地區的居民的環境貢獻價值,不開發地區居民有權利得到收益。將不開發做出的自然價值和生態價值計算后由收益地區給予補償。位于首都周邊的25個貧困縣,都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為了保證首都的供水和生態環境,國家對這些地區實行限制開發政策。比如,在這些地方山區全面禁牧,嚴格控制高耗水農業,大規模關停高污染企業,等等。這些措施缺乏合理“補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這些地區和周邊地區發展差距拉大,脫貧致富困難。其中赤城縣是河北省的資源大縣,境內礦產、水利、林牧業資源都很豐富。其中赤鐵礦和磁鐵礦儲量均居全省第二位,沸石礦儲量居亞洲第一。但是,由于赤城縣地處北京的上風上水區,京城三杯水,一杯源赤城。為了保證首都地區的生態和供水安全,近幾年,赤城縣對資源開發實行了限制政策,共砍掉70多個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經濟合作項目,造成每年損失利稅近億元;關停、壓縮了59家企業,近千人因此下崗。赤城提供的生態價值是否應該通過地區之間的平等談判加以計算,而不是簡單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型補償。由此,才不會造成限制開發導致貧困,也才使礦業發展可持續。解決這兩種外部性,都需要確立自然資本的價值觀和生態資本價值觀,需要確立新的社會經濟關系。
礦產業發展的價值概念是否存在誤區
價值就是貨幣,自然是不是價值?生態是不是價值?社會利益均衡是不是價值?民眾的幸福和快樂是不是價值?下一代的生存環境是否價值?多元價值觀奠定權利主體談判根據。
只有平等談判的主體權利均衡,才能真正建立多元有序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有償環境治理受益補償機制。按照“誰治理誰受益,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著手研究包括礦產資源使用權損失補償、限制傳統工業發展權益損失補償、生態工程管護費用補償等在內的一系列生態補償機制。地區之間的發展才能均衡
五、資本權利與勞動權利的失衡:
當資本的權利大大強于勞動者權利,勞動者討價還價能力弱,技術進步的速度是慢的,造成礦業發展的不可持續。中國占全世界煤炭總產量的37%左右,但事故死亡人數卻占全世界煤炭死亡總人數的70%左右。雖然近年來,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持續下降,但事故的總量依然偏大,隨著用煤量的大幅增加,煤炭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我們國家的能源結構就是太依賴煤礦了,整個國家對于煤炭的需求非常大。我們工業生產的76%的能源,民用70%的能源都依賴煤礦,因為煤的價格里面有一筆本來應該付出的資金被省略了,那就是在保障人力資本的安全上的投入包括人力資本價格的投入與技術進步的投入。勞動者的談判能力弱,就沒有充足的技術進步動力,就沒有充足的安全投入動力,煤老板賺得盆滿缽滿,而煤礦工人拿命博工資收益,出了礦難拿錢平息,怎么可能有礦業的可持續發展?
六、個人收益權與社會收益權失衡: 個人不考慮國民經濟整體,也不考慮下一代利益,短期投機收益大大高過長遠投資收益,誰會在乎礦業的可持續發展?
2009年稀土走私出境超過2萬噸,約占實際出口量的1/3。沸沸揚揚的“稀土戰爭”只是我國稀有金屬業定價權缺失及產能過剩通病的冰山一角。但更為稀有的銦的走私量則是出口配額的數倍。而濫采濫伐、換個商品編號走私出口,在業內很多見。比黃金還稀有6倍的銦卻只賣出了相當于黃金6%的價格。 與一噸黃金售價近5000萬元人民幣相比,一噸金屬銦的出口價僅300多萬元人民幣。目前全球已探明金屬銦的儲量僅為1.6萬噸,是已探明黃金儲量的1/6。中國儲量1.3萬噸,是全球第一大原生銦供應國。
如何依法治理濫采濫伐,光行政權力治理能解決問題嗎?需要新的社會第三方組織權利的制約?專家學者的權利如何體現?民間社會自治的權利在哪里?新聞媒體的權利在哪里?社區居民的權利在哪里?
相關利益主體權利需要平等,是靠權利主體之間在礦產業進入、礦產業競爭、礦產業交易、礦產業組織、礦產業收益、礦產業保護、礦產業創新、礦產業保障等各個環節的權利實現的程序落實。礦業主管部門的工作重點是維護礦產業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主體的權利平等。礦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理念創新。
關鍵在政府。當前,許多領導還遠沒有樹立起真正的 環保意識,對可持續發展僅停留在口號上,走的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或為了局部 利益而加重污染的歪路。如何通過權利制衡建立科學的政府行為是礦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傳統理論視角:市場經濟學視角+管制經濟學視角。市場主體的利益最大化
市場失靈,政府管制維護公共利益。傳統視角的問題在哪里?礦業發展中的市場主體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天經地義,忽視市場主體的責任內化,埋下礦產開采破壞可持續發展種子;公共利益只有政府可以維護,忽視政府官員的私利性,埋下政府行政權力缺乏監控,官商勾結的種子。
相關利益人假設替代經濟人假設,從人本主義的視角,礦產資源的價值多樣性,貨幣價值+物資價值+生態價值+保護價值+代際價值+科技價值。各種價值之間的公平、合作、互相均衡、互相制約關系和互相轉換關系。
多元價值通過多元主體的權利實現。
價值通過人的行為實現,人的行為通過人的權利實現,人的權利通過具體程序實現,具體程序通過具體制度實現。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