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國家形象從圣何塞銅礦礦難中升華
2011年11月22日 新華網 新華網圣地亞哥11月22日電(記者趙燕燕 葉書宏)對任何國家和地區而言,礦難都是一場悲劇,并往往會伴隨著媒體的大量“負面報道”。但去年發生在智利的一場礦難,卻讓智利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去年10月14日,持續兩個多月的智利礦難大救援以33名礦工全部安全升井完美收場。智利人在創造了人類礦難救援史奇跡的同時,也把一場災難救援轉化為一部精彩的國家形象宣傳片。 在這場跌宕起伏的馬拉松式營救中,智利圣何塞銅礦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雖伴有少量批評和質疑,但智利政府在應對這一突發事件中所表現出的果斷與高效,民眾展現的強大凝聚力得到了廣泛贊譽,有媒體甚至把這次救援比作智利國家形象的“登月工程”。 一個國家,每天都有各種事件發生,從政府與國民對事件的處理中,外界得以勾勒出一個國家的形象。礦難發生后,智利政府始終秉持“透明、公開、科學、高效、生命至上”的處理原則,展現出了一個以人為本的政府形象;而遇險礦工與民眾表現出來的信心、愛心與樂觀,則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積極團結的民族。智利國家的整體形象在礦難救援中得到了升華。 首先,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使政府具有誠實可靠的信譽。礦難發生后,智利政府第一時間披露消息,智利媒體向全球進行全方位報道,而政府也為國際媒體敞開大門。據統計,來自五大洲33個國家的200多家媒體共1300多名外國記者云集圣何塞銅礦,對營救進行了全程報道。一切營救活動完全置于媒體的聚光燈下,智利政府開放坦誠的態度,既得到媒體的廣泛認可,也給了遇險礦工及家屬以信心。而信心,對長達兩個多月的救援工作至關重要。
智利時任礦業部長、營救總指揮戈爾沃內時隔一年后,仍難忘當時決策的艱難:“礦難發生后,政府面臨著大量指責。但我們想,礦難已經發生了,政府的責任首先是救人,并且我們有信心讓全世界看到,我們是如何承擔起救人的責任的。因此,我們采取了公開透明的態度,并把一切營救活動置于媒體的監督之下,這也迫使我們背水一戰、全力以赴。” 其次,高舉“生命至上”的大旗,使政府的救援行動具有了動人的道義感召力。此次生死營救的成功所在:一是迅速,二是不計成本。礦難消息傳來,智利總統皮涅拉立刻中斷國外訪問行程返回國內指揮救援。第二天,由礦業部牽頭組建的跨部門營救指揮小組成立并同礦工家屬一同進駐“希望營地”,營救設備隨即開展鉆井工作……一切都在與時間賽跑,從決策到行動沒有浪費分秒。 為使救援成功,智利政府不僅調動全國資源,還向全世界尋求幫助,包括從澳大利亞緊急進口昂貴的鉆井設備,從阿富汗請來富有經驗的美國鉆井工人等等,全部投入超過2000多萬美元,號稱史上最昂貴的營救行動。智利政府所做的這一切,都在向世界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在智利,我們珍視國民的生命。” 再次,科學精準的救援讓人們認識了一個嚴謹高效的政府。智利擁有完善的國家應急機制,尤其是井下緊急避難所的建立,對礦工延續生命起到了關鍵作用。從大到30噸的大型鉆井機、鳳凰救生艙,小到滅菌銅纖維短襪、美國營養師制定的特殊食譜等等,這些救援設備和方法對營救的最終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媒體評價智利救援行動猶如“外科手術般精準的運行”。有人說,智利救援成功的公式,“是75%的科學加25%的奇跡”。 智利政府被認為是南美國家中公共管理最具效率的國家之一。這次營救行動的組織有序、科學高效,其實是智利政府日常管理的自然延伸。美國《華盛頓郵報》這樣評論:礦難為人們打開了一扇了解智利的窗口,透過窗口人們看到了礦難,同時也看到了一個高效運轉的政府。 一次礦難垮塌事故,反而成就了智利的國家形象。為國家形象加分的不僅是智利政府,更有智利的礦工和民眾:遇險礦工臨危不懼、訓練有素;礦工家屬在礦井附近安營扎寨,點起燭光祈福守候;志愿者聞訊趕來,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就連遠在烏克蘭踢友誼賽的國家足球隊,也在隊服上印上“礦工加油”的字樣…… 一個民族的形象和凝聚力,就在這些細節中彰顯。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