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政策時代”鋼鐵業發展靠內功
從2005年出臺首部鋼鐵產業發展政策至今,我國鋼鐵業已經走過政策密集規劃期,產量也從3億噸向7億噸邁進。隨著各種規劃產生的效應開始遞減,鋼鐵業在進入“后政策時代”后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動力。而此時,正是各大鋼企提高創新能力、加強品種質量和差異化、塑造核心競爭力等苦練“內功”的時刻。
回顧已經出臺的各項鋼鐵產業政策可以發現,行業發展延續著提高裝備容量標準、淘汰落后產能、區域并購重組等“由點到面”的整合思路,行業政策正從“重總量”向“重結構”的方向逐步調整。尤其是“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固定資產增速也維持高位,鋼鐵業經歷了大幅擴張期,產量和產能都出現飛速增長,行業布局已經基本完成。然而在進入2010年以來,鋼鐵業開始步入“微利時代”。此時,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雖然很大,但是增速已經開始下滑,行業增長也隨之進入緩和期。由于原材料成本以及鋼材價格的雙重擠壓,不少鋼鐵企業都在微利和盈虧平衡線上掙扎。在這種背景下,結構調整就成為行業發展的重心。
對比“十二五”和“十一五”的鋼鐵產業發展規劃可以感受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品結構一直是行業發展的著眼點。事實上,目前出臺的各項鋼鐵業政策始終保持著連續性和穩定性,并未出現太多“新變化”。與此同時,在國家調控方針下,鋼鐵業出臺新的優惠政策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這就意味著,行業依靠政策刺激而獲得發展的時代已經遠去。
當前,我國鋼鐵業的區域整合初顯成效,已經打造了一系列大型產業集團,生產集中度有所提升。不過,行業依然面臨著來自上游原材料端以及下游需求端的雙重壓力,盈利能力并未出現顯著提升。如何在新形勢下取得發展,實現由“做大”到“做強”的轉變,是擺在每個鋼鐵企業面前的問題。要解決這一發展難題,關鍵要從打造企業“內功”開始。
首先,我國鋼鐵業應該提高生產創新能力,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需加大產品研發投入。據工信部原材料司鋼鐵處處長張德琛介紹,世界發達國家鋼鐵企業的研發投入約占營業收入的3%,而我國只有1.1%左右。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也不大。通常情況下,研發是一個公司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尤其在低迷的市場周期中,擁有強勁研發能力的企業將更具有競爭優勢。
其次,鋼企應該加大產品的差異化發展。目前,我國中小鋼企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品種上,產品附加值不高,且同質化傾向嚴重,大型企業也曾出現“一窩蜂”上馬高端化產品的現象。目前,監管層開始鼓勵少數有實力的鋼鐵企業差異化開發高端鋼材品種,防止高檔次同質化發展,對于“量大面廣”的產品則更加強調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最后,鋼鐵企業可以通過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改善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形成資源和能源、交通、環境相容,符合市場供需的較為合理的產業布局。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