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稀土研發和市場兩手抓
據經濟之聲報道,作為國內最重要的稀土冶金和新材料研發機構,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對于提升我國稀土生產工藝,打破國際技術壟斷,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它們還積極推動技術成果在系統內部直接市場化,用它們自己的話說,就是要做到研發和市場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最大稀土資源國,但在稀土研發和生產上卻長期落后于美日等發達國家。為改變“稀土大而不強”的局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在1995年成立了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院長助理張世榮評價說,中心在稀土研發上所取得的成績奠定了中國稀土工業的發展格局,65%以上的稀土產品依靠中心的技術進行生產:
張世榮:從“九五”、“十五”以來這個中心承擔了一大批863、973科技支撐、產業化的示范工程項目,經過十多年的攻關,稀土材料中心成功開發出高品質的稀土金屬以及合金的產業化制備技術,在某些方面已經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
由于特殊的磁、光、電等特性,稀土材料在小到手機、收音機,大到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都具有廣泛的用途。但生產稀土金屬及合金的關鍵技術銣鐵硼速凝薄片制備技術一直被日本所壟斷。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發明這一技術并迅速壟斷了這一領域的國際市場。
為打破技術封鎖,“十五”時期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發中心通過科技攻關,順利掌握這一技術,并于2006年實施工業化生產。張世榮說,這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突破不僅推動了我國高端磁體的產業升級,而且大幅度降低了設備的生產價格,逐步占領國際市場:
張世榮:現在中國銣鐵硼的速凝薄片的產能已經超過日本,一年達到10萬噸,07年我們的產品出口到國外,當年才占整個國際市場的1%左右,預計今年能夠達到40%。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不僅是稀土研發上的排頭兵,同時也是稀土工藝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旗手。2001年研究總院剝離部分經營性資產組建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李紅衛總結說,只有靠近市場,才知道市場真正需要什么。公司這10年來的發展證明,稀土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生產一體化的決策是正確的:
李紅衛:走向企業的時候,把幾個板塊推向市場,有研稀土是其中一個板塊,但原來我們是沒有產業的,只是提供技術,就是研究,研究完了把技術轉讓。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