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陷入困局的根源
中國國資委召開了央企開展管理提升活動視頻會議,117家央企領導全部到齊。導致這一難得“盛況”的并不是喜事,在會議上,國資委主任王勇再次就央企的嚴峻經營形勢發出了警告。
根據財政部最近公布的數據,今年頭兩個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出現下降,其中央企的利潤下降了兩成,地方國企下降了一成。上一次出現利潤下滑,還是三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最低谷時。已有不少央企向國資委反映,同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相比,當前形勢可能更為嚴峻。
這些年風光無限的大國企顯出了增長頹勢,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當前中國整體經濟減速的必然結果,畢竟世界經濟整體表現不佳,國內經濟也在減速調整之中。但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與其說國企低靡是經濟大環境的結果,不如說正是這些年的國企擴張,才導致了今天中國經濟的難局。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今天中國經濟顯露出滯漲的風險,民間內需始終難以提振,結構失衡依舊,正是過去數年“國進民退”的必然結局。
很多人可能被國企強勁的盈利能力所迷惑,甚至認為國企照樣能實現高效率,效率與所有制沒有必然的聯系。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表象,在這個表象之下是這樣的事實:前40家央企的利潤幾乎占央企全部利潤的90%以上,前15家的利潤更是占到了75%以上。
而這15家企業也好,40家企業也罷,絕大多數都集中在金融、地產、通訊、資源等行業,這些巨頭掌握著國民經濟的基礎資源,依靠其獨特的優勢地位而實現了高利潤。與其說是其盈利能力強,不如說是收費能力強更為確切。
有人收費自然要有人買單,國企的高運作成本傳導給了下游的弱勢企業和個人。民營企業必須付出更高的價格去購買基礎資源和公共服務,這導致民營企業的利潤空間被逐漸擠壓,以致微利甚至虧損。廣大的民營出口企業面臨的高成本困境,原因就在于此。
大國企贏得的高額利潤主要貢獻給了政府財政,沒有民營企業的繁榮,就業與消費自然低迷,提振內需也就無從談起。盡管政府主導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拔高了內需的數據,但顯然很難有持續性,因為這邊的興旺只能帶來少數人的富裕,而富人關注的是投資而不是消費。
沒有消費和內需,民間所剩的盈利機會都來自于炒作等交易性機會,這直接導致民營企業主紛紛關掉工廠,加入炒作大軍。這是一個不斷強化的“空心化”循環。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