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話語權”危機
實際上,WTO訴訟只是開始,中國稀土面臨的是一場“話語權”危機。
2011年中國稀土價格普遍上漲10倍,出口的價格更是水漲船高,在最高點時,國內外市場稀土價格相差能達到近10倍。中國稀土不再是“白菜價”、“土價”,管理者和國內企業也樂在其中。
但漲價實現的“話語權”導致的直接后果是,2011全年的稀土出口配額指標只使用了49%,主要原因是出口價格過高,導致外部需求銳減。盡管如此,這種現象也被部分業內人士解讀為中國掌握稀土“話語權”的一種表現,而保護環境、減少開采量、減少稀土出口量也是國家的既定政策之一。
3月下旬美、歐、日提出要在WTO起訴中國稀土出口政策,這一起訴并非為了獲得資源,更多的是表明一種態度。按照一般的起訴程序,這一程序要花費兩年的時間,而美國作為全球稀土儲量第二的國家正在大力開發本國資源,兩年后,美國企業生產的輕稀土將與中國形成直接的競爭。
中國已經為世界提供了20多年的廉價稀土資源,直到2010年,依然在用30%的儲量滿足全球90%的需求,因此中國的稀土競爭力集中在整個產業鏈的中上游,而下游深加工一直處于弱勢,包括永磁、儲氫、發光等主要領域的核心技術盡在國外。
在2009年稀土整治剛剛開始之時,管理部門的意圖是用資源換技術,一方面減少出口量,一方面鼓勵外資稀土企業在中國落戶,以獲得足夠的原材料。包頭、贛州都大力建設科技園區,包頭的稀土高新區集中了一批擁有先進技術的外資企業。
與“能買的都不是先進的,想要的也買不到”一樣,兩年過去了,出口控制并沒有換來更先進的技術。
但出口收緊,以及2011年的價格暴漲讓擁有稀土資源的國家開始啟動本國的稀土生產計劃,2010年國內學術界對此的預測是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國外企業才能投產,而形成相當競爭力則需要10至15年,但事實并非如此。
數據顯示,目前國外36個國家200多個公司在運作406個稀土項目,其中有30多個項目進展較快,但至少有5家公司將很快參與到稀土市場的國際競爭當中。2011年美國的企業全年生產了大約4000噸稀土,產能恢復之快超出預期。
從2013年開始,在國際稀土貿易中,中國需要考慮的可能不再是我們能把價格定在多高的位置,而是如何獲得穩定的市場份額,如果沒有相當的市場份額,何談“話語權”?
“以前我們每年提供五六萬噸,限制后每年3萬噸,實際的需求量是六七萬噸,這些國家可以用自己的資源進行補充,但我們也不能萎縮得太厲害。”干勇表示,尤其是輕稀土要在國際上保持(優勢)地位。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