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稀土開采致環境污染 治理費用高達380億元
贛州稀土刮骨療毒,380億治污黑洞誰來填?
據報道,進入江西贛州龍南縣某礦區,眼前一片盡是光禿禿的山頭,偶爾能看到幾棵稀稀拉拉的小樹。崎嶇山路旁邊的河道,幾乎完全被流失的泥沙填平,在部分仍然有開采價值的廢棄礦山的山體上,星羅棋布布滿了白色的管子,一根一根地插進礦山的內部,就像滿身插滿輸液管奄奄一息等死的病人。
“這就是被稱作‘挖土搬山運動’的池浸和堆浸。”5月2日,在贛州稀土礦工作了15年的常務冉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常務冉介紹,稀土開采的第一步就是把礦山上所有的植物全部鏟除后挖土浸泡,此類方法所到之處酸水橫流,被洗過一遍的礦山土質沙化,6年之內寸草不生。在贛州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的氣候環境下,裸露的廢棄礦山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在過去的半個多月,記者先后走訪了贛縣、信豐、龍南、定南和全南等多個礦區,觸目之處,農田絕收、山林被毀、水庫死魚……贛州稀土造成的污染令人觸目驚心。
還好,這已引起監管層的高度重視。本報記者獲得的最新消息是,江西省政府已要求江西地區所有稀土生產分離型企業宣布停產。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也明確表示,將全面開展稀土等重點行業的環保核查。
污染觸目驚心
“你到了廢棄礦山和開采現場就知道治理有多難了!”常務冉說。
4月25日,常務冉冒雨帶記者來到龍南縣一個廢棄礦區綜合治理的示范點——龍南縣足洞稀土礦區縣礦四車間。
記者看到,在礦區中間平地上最顯眼處立著一塊告示牌,上面寫著:由于采礦工藝的局限性,造成稀土礦山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嚴重。
告示牌上寫著的是看得見的環境破壞,還有看不見的水體污染。據常務冉介紹,只要一下雨酸水就從山體中滲透流到河里,污染河水。
然而,污染的又豈止龍南一地,定南的污染也頗為嚴重。
在定南縣富田村村民張陽娥家的屋后,原本聳起的山嶺被挖成了一個上千畝的大坑,裸露的紅土在一片青山綠水中顯得格外刺眼。
稀土開采使得張陽娥家院子里的一口井成為擺設。揭開結滿蜘蛛網的井蓋,一股刺鼻的味道迎面撲來,打上來的水呈棕褐色。
“拿去化驗說是有毒,不能喝了,淋了菜都會死。”張陽娥說,自從屋后有人開采稀土后,井里的水就被污染了,他們只好到別處去挑水喝,來回至少要半個小時。
像龍南縣這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嚴重的廢棄稀土礦區,贛州全境累計有17.77平方公里。
不過,國家42個部委組成的聯合調研組認為贛州的污染問題更為嚴重,該調研組日前在贛州經過6天的調研后,形成了一個環境報告。報告顯示,稀土開采污染遍布贛州的18個縣(市、區),涉及廢棄稀土礦山302個,遺留的尾礦(廢渣)達1.91億噸,被破壞的山林面積達97.34平方公里,僅殘留1.9億噸廢渣的治理就需70年。
污染后果嚴重
污染幾乎是貫穿稀土從開采到成品的整個過程。
贛州市環保部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一切是因為稀土開采的整個流程都依托于復雜的化學反應,而一連串露天的化學反應不僅生成了大量的廢氣、廢水,部分重金屬還有大量殘留酸性物質的礦山廢渣,不僅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而且對當地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記者了解到,從稀土到成品有三個環節,首先是從泥土里把稀土置換分離出來,這個環節直到2005年之前都是使用池浸和堆浸的工藝,就是在有礦的山腳下的水邊建池子用硫胺浸泡礦土,或者把礦土堆好后用硫胺溶液澆透,大約經過15天左右的化學置換反應,像水一樣無色的含有稀土成分的物質被置換出來,這時就完成了第一個環節。
常務冉說,完成1噸這樣的乳白塊狀的稀土原料,大約需要1200噸水,所以開采稀土必須要在有豐富水源的地方才可以完成,這1200噸水在反復溶入硫胺、碳氨和草酸洗出稀土原料后將再次排到原來的河道當中去,此時的水已經富含氨和酸性物質。
據環保部門檢測,稀土礦山附近的河水PH值常年都在3-5.5之間,與2011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最新GB26451-2011《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對礦山企業稀土污水排放PH值6-9之間的標準相差甚遠。此類污水經過的地方5-6年植物難以存活,而澆灌農作物則只長苗不結果。
贛州市環保局相關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05年開始,贛州礦區開始推廣使用原地浸礦的新工藝,該工藝的做法是將一座礦山自上而下鉆孔后插管輸入硫胺,把整座山浸透并產生化學反應后水狀稀土化合物便從山下事先設置好的導管中流出,集中到池中用碳氨沉淀。
“原地浸礦雖然表面保持了山體植被,但是礦山也同樣病到骨子里了,山體中富含大量酸性化學原液,同時對地下水也很容易滲透影響。”該人士稱。
而這一系列化學反應,水體污染的影響面是最大的。
據上述人士介紹,由于江西省南高北低的地理特征,決定著江西省絕大多數地方的水由贛州始發,經三江五河匯集鄱陽湖,贛州是江西水系的源頭,同時贛州也是東江的源頭,東江則是珠江流域水系支流之一,一旦贛州地下水受到污染就有可能對江西全省和鄱陽湖乃至珠江流域的水質也造成嚴重影響。
資金黑洞
為促進稀土的持續健康發展,贛州市去年10月份對稀土開采點進行了全面的停產整頓。然而,由于贛州稀土礦區面積太大,監管難度很大,盡管私挖盜采現象已得到有效遏制,但難以根絕。
贛州市地礦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治理的費用來自贛州市財政收入中的投入和國家部委和省里的撥款,2005年至2011年底,各級部門累計劃撥投入了1.928億元,治理了16個廢棄礦山項目。
據該人士透露,贛州市計劃未來五年完成剩余全部廢棄礦山復綠的基本表面治理,預計總投入費用缺口約26.39億元。
2012年,贛州市向國土部和財政部申報了2個超過10平方公里的廢棄礦山治理項目,其中一個項目已經通過相關評審階段,如果順利,將獲得1億元治理政策扶持資金。
但這只是杯水車薪,巨大的資金缺口已成為稀土行業環境治理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工信部副部長蘇波日前表示,中國稀土開采付出的代價觸目驚心,初步測算,僅贛州一地因為稀土開采造成的環境污染,礦山環境恢復性治理費用就高達380億元。
380億元的治污費用,是江西省稀土行業2010-2011兩年總利潤的四倍多。江西省工信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底江西省稀土企業實現利潤65億元,同比增長493%,也就是說,2010年江西稀土行業利潤只有約15億。
而在2009年前,因為價格低廉,我國稀土行業一直利潤微薄。直到2010年價格大漲,稀土行業才開始掙錢。這也意味著,整個江西稀土企業幾十年的利潤,都遠遠填補不了380億這個巨大的治污黑洞。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