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涉礦各懷鬼胎
上市公司涉礦史由來已久,從西藏發展的稀土,再到科學城的銀礦,上市公司涉礦熱度持續高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A股共有逾70家上市公司涉礦;今年以來,則有包括斯米克、中捷股份等在內的約20家公司涉礦,先后引發二級市場的爆炒。
現象:涉礦公司層出不窮
在2010年之前,上市公司大面積涉礦的現象并不普遍,但2011年以來,隨著二級市場的逐步走熊,A股市場涉礦股遍地開花。雖然并無證據表明上市公司涉礦與二級市場的因果關系,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每逢上市公司發布涉礦公告時,二級市場則為之瘋狂,走出與指數迥然不同的牛市格局。
如西藏發展去年參股成立德昌厚地稀土礦業有限公司,擬涉足稀土業,由此點燃西藏發展的“稀土熱”,其股價兩月之內漲逾200%。
在眾多的涉礦公司中,盛屯礦業、興業礦業及海亮股份等本身隸屬于有色行業,涉礦無可厚非,但更多涉礦公司則是非有色類企業。據統計,目前A股涉礦企業約為75家,分別來自房地產、鋼鐵、旅游、建材等行業,甚至還包括釀酒、生物制藥、紡織等領域,業務跨度之大令人咂舌。
據了解,法律及監管層對于上市公司涉礦并無明確的規定,換言之,上市公司涉足與其主業毫不相關的礦業并不承擔法律風險。若上市公司最終確能成功購礦并合理經營自然無可厚非,但若一旦收購計劃流產或礦業經營不利,則上市公司也無須為此埋單。
原因:涉礦公司各懷鬼胎
在二級市場爆炒涉礦概念并一度引發“沾礦則漲”行情的同時,涉礦公司并未因涉礦而使經營業績大幅改善,即此前市場所預期的業績市場并未實現。
業內人士指出,除正常涉礦外,多數上市公司涉礦的原因其實并不難猜測,此類公司往往有一個共同點,即主業不振甚至難以為繼,現金流短缺以致瀕于斷裂。在此背景之下,上市公司往往會尋求所謂的多元化經營,而多元化經營又可解讀為原有業務“做不下去了”,相對于其他業務,涉礦所面臨的市場培育風險相對較小,因而上市公司紛紛買礦,如TCL集團、中捷股份等。
與前述涉礦原因不同的是,部分ST公司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依然蓄謀涉礦則似乎不容易理解。目前A股上市公司約有9家ST企業具備涉礦概念,以ST梅雁為例,公司去年凈利不足千萬元,同比大幅下滑96%,今年一季度再次虧損2000萬元。若依照主板上市公司退市新規,則ST梅雁退市幾率極高,但從公司歷來年的重組來看,公司高層正極力挽救瀕于危局的ST梅雁,涉礦便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2011年3月以來,ST梅雁涉礦傳聞不絕于耳,公司高層亦曾表示公司確實涉礦,并且有市場追捧的銻礦。結果ST梅雁股價大漲,殼資源價值大幅提升,但最終的結果是,前述銻礦并未增厚ST梅雁的業績。業內人士指出,ST公司免予退市的一個重要方法是“保殼”,尋找并購方供后者借殼上市。若殼資源價值較高,則公司原股東可獲得不菲的出讓價,或以此為籌碼在新公司董事會中占據一席之地。到過目前為止,ST梅雁并未成功置出殼資源,監管層關于禁炒殼資源的規定則無疑令ST梅雁前景更為悲觀。
還有一類公司涉礦理由則更為隱秘,如多倫股份于去年6月一度被傳將涉足價值高達4000億元的稀土資源。雖然最終證實前述傳聞不實,但多倫股份對于業界的傳聞及股價的異動不置可否,直到多倫股份股價翻倍之后,公司才出面澄清。而在此期間,多倫股份大股東多倫投資有限公司卻借機減持1600萬股,套現1.6億元。在多倫股份發布澄清公告后,其股價崩盤式下跌,但大股東卻實現了高位套現。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