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地質局:地質工作科學發展火車頭
近年來,廣東地質工作者不僅在地質找礦上捷報連連,在地災防治和拓展地質服務新領域等方面亦成績斐然,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日前在省地質局呈報的年度工作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鼓勵和要求該局“再接再厲,在找礦和防治地質災害等環境地質工作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我省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作出新的貢獻”。與此同時,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徐紹史等部省領導也對廣東的地質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廣東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也存在著地質災害頻發的現實。如何在做強主業的同時處理好復雜的地理環境,無疑是擺在廣東省地質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近年來,廣東省地質局堅持“服務立局”的發展理念,已經成為廣東地質工作科學發展的火車頭,亦為廣東踐行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新的樣本。
廣東境內擁有南嶺成礦帶、武夷成礦帶和欽杭成礦帶3個國家級重點成礦帶。經多年勘探,相繼已探明三個成礦帶富含一批大型、特大型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床等礦產資源。
省地質局的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廣東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鉬、錫、銅、銀、鈦等一些重要金屬礦產的資源儲量呈現回升勢頭。而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僅省地質局探明的重要金屬礦產主要新增資源量就包括金3.71噸、銀819.7噸、銅1.97萬噸、鉛鋅10.72萬噸、三氧化鎢10萬噸、錫2.8萬噸等。
一份閃亮的成績單,自然少不了新發現礦產地的貢獻。僅去年,地質工作者就新發現礦產地5處。新礦的勘探,省地質局秉承“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的地質找礦新機制,在部省合作框架下,通過與大型企業進行合作勘查,加速地質勘查成果的快速轉化。包括去年下半年開展的云浮大金山、樂昌禾尚田、紫金曾公嶂三個合作勘查項目,截至目前取得了找礦的重大進展:大金山鎢礦已達中型規模,具大型遠景;禾尚田相樹巖鎢礦已達大型規模,紫金曾公嶂小坑金礦可提交新發現礦產地。
在勘探新礦的同時,激發老礦的更大開發潛能,也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中。相關人士透露,韶關大寶山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首次發現了厚大的鎢鉬共生礦體,其中鉬礦資源量更是達大型規模,潛在經濟價值可達500億元,可延長礦山服務年限20年以上。得以“延年益壽”的礦體還有同樣在鉛鋅資源量達到大型礦床規模的韶關凡口鉛鋅礦,新發現潛在經濟價值高達110.49億元、大于85萬噸的資源量。據官方統計,這一發現可以延長礦山服務年限4至6年。
找新礦的前景欣欣向榮,探老礦的未來也蒸蒸日上,形成了新礦老礦勘探“并駕齊驅”的良好局面。地質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得益于科研與生產兩兩結合。該局在基礎地質、工程地質及綜合找礦等各方面開展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科技成果,其中多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的獎勵。在另一方面,在技術革新上,省地質局積極推廣運用新方法新技術,使得深部找礦得到更有效的指導。以韶關大寶山多金屬礦危礦接替資源勘查工程為例,一開始就開展了大量前期物探方法實驗,包括采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技術,成功預測了埋深約900-1100米深部厚大的鉬礦體。輔以野外數據采集系統,實現了地質調查工作全過程數字化。目前,廣東的地質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程度更是走在全國的前列。另外,與相關機構開展各種關于廣東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等項目,也為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基于廣東的氣候以及地形等原因,相當長一段時間,廣東地質災害處于頻發期。如何治療這一“頑癥”?既要開發資源,又要保護環境,還要最大限度為人民群眾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面對這三重要求,省地質局設定了一個目標打造一支廣東省地災防治實力最強的隊伍。
一項數據顯示,僅在2011年,省地質局完成了各類地質災害防治項目970多項,同比增長18.5%。僅完成的一級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就比上年同期增長了98.31%。這一串的數據充分體現了省地質局在地災防治工作中的“亮點”。
2010年,受臺風“凡亞比”帶來強降雨影響,粵西高州、陽春、信宜三市發生了大規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造成當地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在這緊急的情形下,省地質局駐湛江的水文一隊迅速派出地災應急快速反應分隊,分赴突發現場,開展地災隱患點的排查等工作。短短一個半月時間,調查了近60個地災隱患點,并提交了地質災害治理設計報告,受到當地政府的好評。
在應對地質災害的同時,災后重建工作也不容忽視。去年省地質局參與了省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中的兩件完成了加快城鄉防災減災和環境工程建設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有關任務;參與了36處重大威脅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及113宗水庫除險加固工作。
對此,廣東省地質局工作人員表示,前期的“駐地包干”很重要。省地質局下分8個單位分別承擔了當地14個地市、縣(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任務,還有9個單位承擔了26項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以及有11個單位與17個地、市(縣、區)聯合建立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機制,這些單位成為了當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力軍。
另一方面,省地質局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預警機制,如佛山地質局協助市政府先后建立了“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成為全國第一個建立集地災監測與預警預報為一體的地級市。截至去年11月底,該系統共發出四級預警2次,三級預警14次,二級預警36次,預警區內23處發生的崩滑流地質災害,成功預防了多起地質災害,得到了國土資源部領導的高度評價。
專訪廣東省地質局局長歐陽志鴻
在許多新聞媒體看來,廣東省地質局是一個極其低調的單位。而作為這個有著近萬名一線地質工作者的團隊領導,歐陽志鴻和大多數長年累月埋頭苦干的普通地質員一樣,給人的感覺務實、低調,說話簡短有力,從不夸夸其談。盡管每天被一種沒有空隙的工作壓力籠罩著,他在記者面前綻放的笑容卻依然像春天般純樸、溫暖。這也是當前整個廣東省地質工作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南方日報:省委、省政府一直希望廣東地質工作者能夠以實質性的工作突破來服務于廣東經濟發展的大局。貴局這些年是如何貫徹落實這一要求的?
歐陽志鴻:“十一五”以來,特別是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后,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服務立局”的思想,在礦產資源勘查力度上不斷加碼,主要圍繞省內的3個國家級重點成礦帶,優選找礦靶區,重點開展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及“攻深找盲”工作,事實證明這一戰略是完全正確的。
南方日報:您如何看待汪洋、朱小丹等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批示?這些年貴局何以能在地質找礦中實現重大突破?
歐陽志鴻:領導的肯定對我們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這些年我們在找礦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績,主要歸功于三個方面,一是創新地質找礦機制,實現了部省合作框架下的“五方合作”(系省地質局與中國地調局、省國土資源廳、中國五礦集團、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合作)項目的找礦目標;二是把老礦山當寶,找到了許多以前的技術難以探到的或被忽視的資源;三是加強科技創新,為找礦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南方日報:廣東地質工作者一直被看成是地災防治的主力軍。如何看待地災防治這項工作?
歐陽志鴻:受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省地災險情特別易發。面對地質工作資源與環境并重的雙重責任,我們在科學發展地質事業的進程中,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才優勢,一手抓找礦,一手抓環境地質工作。全力抓好地災防治工作,不僅可以為各級地方政府排憂解難,且能最大限度為人民群眾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
南方日報:地災防治,關鍵要在哪些方面著力?
歐陽志鴻:這些年,作為各級政府地災防治最得力的技術支撐,我們不斷提高自身能力,使得我們這個團隊成長為全省資質、技術最全,實力最強的地災防治隊伍。同時,有的放矢地創新地災防治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南方日報:我省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您是否感覺到肩負的責任在逐年加重?
歐陽志鴻:我們的使命是全方位服務經濟和社會建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些年我們在開展傳統的區域地質調查的同時,還拓增了許多新的服務領域,譬如圍繞珠三角經濟區發展規劃,在廣州、佛山、東莞、深圳等多個城市開展基礎地質以及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等多專業、多種方法技術的三維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在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地區、梅州市、河源市開展多目標農業地質與生態地球化學調查。這些是以前沒做過的,今后不僅要做,且必須做好。
南方日報:新的服務領域還包括哪些?
歐陽志鴻:總體有五個方面:一是參與多個省級規劃的編制,為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二是集中做好重點項目,提高城市地質和農業地質工作成效;三是以新技術為引導,加大工程地質服務力度,擦亮“廣東地質”品牌;四是積極開展旅游地質工作,為地方旅游資源開發作出貢獻;五是提高勘查和監測水平,為缺水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開發提供服務。
南方日報:省委領導的指示精神對貴局未來的工作部署有何促進?
歐陽志鴻:目前我們正在組織全局地質工作者認真學習貫徹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按照中央“主題主線”的要求和今年2月全省地質工作會議的部署,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任務,求突破、穩增長、促改革、強隊伍、惠民生,力求在五個方面取得新進展。
南方日報:能否具體闡述一下這五個方面的工作目標?
歐陽志鴻:一是實施國務院頒布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二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地勘經濟穩步增長。三是落實改革方案,實現體制機制不斷創新。四是加強黨建工作,進一步提高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五是保障民生民安,實現改革發展成果共建共享。
除了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以及應對地質災害這兩件大事,省地質局在全省開展了“全方位”的地質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
在城市地質工作方面,以廣州市為例,開展了“廣州城市地質調查”項目,該項目搭建的地質信息平臺,對廣州的城市規劃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如近期開展的地鐵選線、南沙新區規劃等。該項目得到由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勘察大師和一批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肯定,給予了“總體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評價。
在農業地質工作方面,省地質局側重于帶動起農業經濟效益。如歷時五年完成的《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農業地質與生態地球化學調查》報告,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地利用規劃、種植結構調整、農產品安全生產、富硒農產品開發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學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其中全國第一個土壤環境質量地方標準制訂工作的啟動,其成果在未來可能對全國性土壤環境質量地方標準的制定起到先導、示范作用。
在為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方面,受政府部門委托,牽頭完成了韶關、肇慶、江門等地市地質勘查“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編制任務,其中就有《廣東省地質找礦“358”方案》、《雪山嶂地區整裝勘查規劃》、《廣東省稀土重點規劃區專項規劃》以及《廣東省稀土鎢錫鉬鉍螢石勘查專項規劃》等多個省級規劃的編制。
在技術革新方面,省地質局積極開發、推廣應用工程勘察、物探、巖土施工等新技術,以新技術為引導加大工程地質服務經濟建設的力度,同時積極推廣運用新方法新技術,較好地完成了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市政建設、數字測量、基礎施工、爆破工程等領域的一批中大型重點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服務地方旅游資源開發方面,省地質局推行“旅游地質工作”,如著手開展了大埔縣旅游資源調查,編制了樂昌市省級地質公園申報材料,另外其他的一些項目也在有序開展中;此外,省地質局還牽頭完成粵北巖溶石山地區和雷州半島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監測任務,獲得可利用地下水量11萬方/日,幫助解決了12.2萬人的飲水難以及11.3萬畝干旱農田灌溉問題。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