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不是部隊,拿來“抗日”不靠譜
別太高估咱們自己的稀土資源
稀土資源并不是“稀有資源”,更不是中國獨有
稀土元素主要指的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系元素(加上鈧、釔),這些元素在剛被發現的時候,“稀土”的“稀”確實就是稀少、稀有的意思。但隨著勘探技術的日益進步,稀土元素被發現在地殼中的豐度相當高,存量最低的稀土元素都比金高出200倍,2010年全球稀土產量就是黃金產量的60倍。
這首先說明了稀土元素在世界范圍來看,不是像它的名字那樣唬人。其次,中國的稀土資源儲量也是一直處于被高估的狀態。中國的稀土資源儲量曾一度被夸張為占世界總量的90%以上,但也是由于勘探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外更多、更豐富的稀土礦被發現,90%的數字不斷被降低到05年的58%再降到09年的36%,而俄羅斯(獨聯體)稀土儲量也占世界19%,美國占13%(09年的探明數據)。
只是中國更愿意開采
中國的稀土儲量在世界范圍來看,確實是有一定的優勢,但并沒有達到壟斷的地步。但為何在09年的時候,全球約95%的稀土產品由我國生產供應呢?
要知道,中國的稀土產業可不是天生就占優的,從1990年至2005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由此可見這種市場地位其實是多年打拼的結果,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其最大的兩個優勢是低人力成本和低環境成本。既然不是名副其實的戰略資源,那么做買賣的,唯一的考量只能是價格了,既然自己開采的成本遠高于從中國進口,盡管自己儲量豐富又何樂而不為呢?
美國在80年代是世界第一大稀土出口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也都曾是稀土出口國,只不過當中國開始不計環保成本的大量開采和出口稀土之后,美國稀土開采由于高昂的環保成本,在與中國稀土的價格競爭中落敗,這才造成中國稀土出口一度占全球市場95%的局面。
把別的國家不愿意開采當成不能開采,并且洋洋得意以為抓住了別人的命脈,這只能傷害自己苦心經營、代價慘痛、來之不易的市場份額。
供過于求才是稀土資源最有可能的趨勢
從05年開始,商務部就不斷限制稀土行業出口配額,出口量從2006年的5.33萬噸下降至2008年的3.46萬噸再到2009年的3.4萬噸。而去年1至9月,中國共出口稀土產品僅1.1萬噸。
限制配額是抬高價格的最好手段,盡管如此,中國的稀土出口價格低一直是飽受詬病的主因,賣出“白菜價”是政府傻還是企業蠢呢?實際上,由于稀土是一個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所以價格最終還是由市場供需決定。所謂“白菜價”就算能成立,也是稀土需求全球疲軟的結果。
事實上,稀土行業面臨的是全球性過剩。據BP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世界石油資源僅夠使用40年,但全球已探明的稀土儲量超過2億噸,夠用上千年。僅中國的稀土產品生產能力就已超過20萬噸/年。其中,全球最大稀土產品生產企業——包鋼稀土,未來大約可生產900萬噸稀土產品,僅其一家即可滿足全球需求90年。
更別高估日本對我們的依賴
日本對中國稀土的依賴正逐步降低
長期以來,日本是中國最穩定、最大的稀土出口市場。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的稀土資源九成以上都需要依靠從中國進口。由此看來,日本真的離不了我們了?
從政策轉變上看,日本經濟產業省去年宣布將對110家民間企業研究減少稀土用量的160個項目給予331億日元的補貼,至今日本政府和企業已計劃投入1100億日元用于研究如何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從實際的進口量來看,2011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稀土就比上一年減少了34%;今年上半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稀土金屬總量為3007噸,所占比例為49.3%,自2000年以來首次降至50%以下。
在日本不斷降低對華稀土進口依賴的大背景下,日本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數據顯示,日本從1993年起開始建立稀有金屬儲備制度和基地。據估計,目前日本的稀土存量已經足夠使用至少20年。
不是只有中國可以提供稀土
日本從未停止尋找其他稀土資源來源,日本致力稀土資源多元化也不是近幾年的事,更何況是并不稀缺的稀土資源。兩年前,中國大幅減少對日稀土出口的時候,印度笑了。印度總理辛格說,作為世界第5大稀土生產國,印度一直希望與日本合作,“中國減少對日稀土出口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印度將利用“大好機會;陸克文也跑去說澳大利亞已準備好成為日本的長期、安全和可信賴的稀土供應國。
據報道稱,日本目前在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印度、越南等國確保了總和約1.65萬噸的稀土金屬礦山資源,預計2013年開始可向日本出口。
禁、限供日本稀土,中國也會受損
中國稀土資源分布非常分散,內蒙古、江西、廣東、湖南、廣西、福建、四川等皆堪稱稀土大省,全國從事稀土礦開采、冶煉分離的企業高達169家。中國的稀土類資源企業,光上市公司就有7家。
僅廣東一省稀土產業去年產值就破500億。在從事企業眾多、內需不足嚴重依賴出口、產值巨大的三重背景下,我們如何能夠只從日本受損的角度去談論“稀土抗日”的問題。
這和“抵制日貨”的錯誤思路如出一轍,不僅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實現,就算能實現也至少是雙輸俱損的局面!跋⊥量谷铡弊鳛閲倚袨,你能限制本國企業,但你沒法限制別國企業;你能限制明面上不出口,但你限制不了走私。
稀土資源在未來不一定不可替代
另外,誰說稀土一定在未來不可替代呢?資源之所以是資源,是因為我們認識到它有用。稀土為什么在古代不重要?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稀可以干什么。從擔心煤炭枯竭到擔心石油枯竭再到擔心稀土枯竭,實際上可能更多的是杞人憂天,以此作為威脅更是無知者無畏。
誰也不知道遙遠后代的技術能力將進步到什么境界,今天的資源,明天可能會是無用之物;今天的無用之物,明天也可以被當作資源。
雙邊貿易中,切忌“別人欠我們論”和“威脅論”
一方總是受損,雙邊貿易做不成
開放的中國,需要更多的人理解國際貿易(雙邊、多邊)的實質。簡單地說,雙邊貿易的實質就是雙贏。而抵制日貨和禁賣稀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中國人的一種心態:總覺得自己是國際貿易的受害者。
所以買日貨是吃虧,要抵制(只看到把錢給了別人);賣稀土給日本人也是吃虧了,所以要禁賣(沒看到別人給了咱們錢)。不可否認,在雙邊貿易中,存在著雙方利多、利少的區別。在這種情況下,交易能達成并且能長久的達成完全取決于誰更需要誰,但這又極難判斷:我們如何斷定是日本企業更需要我們出口稀土呢還是中國企業更需要把稀土賣給日本企業?
想想俄羅斯把天然氣用作外交工具的前車之鑒。烏克蘭遭遇的天然氣中斷,讓歐盟各國部長注意到了他們冬季采暖對莫斯科的依賴。于是歐盟集中精力分散供應。俄羅斯的市場份額從28%下降到不足1/4。
目力所及的中國社會的所有進步和成功,無一不來自開放的成果。在血的教訓和鐵的事實前,用更識時務的心態、更符合現代人的思維去看待經濟領域的國際貿易,或許才是上策。
如果說“抵制日貨”和“稀土抗日”是一對孿生兄弟,那它們相同的基因就是非理性愛國和經濟盲!
稀土供應商:中鎢在線科技有限公司
詳情查閱:http://www.chinatungsten.com
訂購電話:0592-5129696 短信咨詢:15880262591
電子郵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手機網站:3G版:http://3g.chinatungsten.com
WML版:http://m.chinatungsten.com
免責聲明:上文僅代表作者或發布者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并無義務對其原創性及內容加以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或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參考時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制作、轉載、同意會員發布上述內容僅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認可、同意或贊同其觀點。上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決策之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對上述內容有任何異議,請聯系相關作者或與本站站長聯系,本站將盡可能協助處理有關事宜。謝謝訪問與合作! 中鎢在線采集制作。
|